罗忠菊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农业服务中心 666504
猪细小病毒病又被称为繁殖障碍病,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该病不引起猪的大量死亡,所以很多养殖户对其没有过多关注,也没有及时治疗,导致该病毒的大量蔓延。
猪细小病毒的粒子外观呈六角形或圆形,衣壳由32 个壳粒组成,核心含有单股负链DNA,其约占整个病毒粒子的26.5%。该病毒能在猪的细胞中无限繁殖,比较常见的有原代猪肾细胞。细胞一旦受到感染就会发生病变,如变圆、固缩或者裂变等等。
猪细小病毒对热及消毒药的抵抗能力非常强,56℃30 分钟的热处理对其传染性及红细胞的凝聚能力没有显著影响,70℃2 小时其感染力下降,80℃加热5 分钟死亡。对乙醚和氯仿等溶剂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1)流行特点。种猪和仔猪都可能感染细小病毒病,但是初产母猪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常发于母猪交配后的,该病毒对新生仔猪和胚胎的伤害比较大[1]。同时,该病毒还有比较强的外界抵抗能力,能够在被污染环境中生存很长时间,如果没有对污染的地点进行严格消毒,还可能持续传播。
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的母猪并不出现很高的死亡率,但对下代的影响很大。者东镇兽医防疫人员对当地患病死亡的母猪进行解剖检测,可见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有部分出现钙化,有的子宫内部的胎儿被溶解。受感染的胎儿出现各种症状的发育障碍或者发育不良,有的还出现充血、水肿、出血及脱水等不良现象。
(1)初步诊断。如果当地大部分的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死胎或胎儿发育异常的现象,但母猪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就应当考虑母猪感染猪细小病毒病,要通过实验室确诊。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分为两种,一种是病原检测,另一种是抗猪细小病毒抗体检测。其中病原的检测包括病毒分离鉴定、核酸探针技术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等,另一种检测包括血凝抑制试验、凝胶扩散试验及乳胶凝集试验等等[2]。诊断最为精确的是病毒的分离鉴定技术,能够鉴别该病毒是否猪细小病毒。
预防为主,坚持“自繁自养”。养猪场在引进种猪的时候,必须从没有感染过该病毒的猪场引进,引进后隔离饲养半个月,经过2 次血清学检测,发现可疑种猪立即淘汰处理,并对猪舍、饲具和饲料严格消毒;如果血清学检查的效价在1:256 以下或者显示为阴性时,方可将种猪合群饲养。配种时应当采用经检验不带病毒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对于感染过该病毒的地方,应当将母猪配种的时间往后推迟,待到9月龄后母猪已经建立起了主动免疫再进行配种。还有一种自然感染法,能够使母猪在配种之前就获得主动免疫,方法是将血清学显示为阳性的母猪放入后备母猪群中,这样能够感染后备母猪群,从而获得主动免疫。
现有两种疫苗可以对该病进行预防,一种是灭活油乳剂疫苗,另外一种是弱毒疫苗。其中,灭活疫苗在后备母猪配种前的2 个月左右注射,能够有效地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公猪在配种之前的2 个月内也应当进行免疫注射。
猪细小病毒病对于我国整个猪产业的影响和危害甚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养猪场整窝仔猪死亡。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未研制出有效的治疗药物。该病和其他一些传染病很相似,因此在临床上一定要采取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诊断等诊治措施,同时还要和那些类似的疾病相区分。
[1]赵云辛.猪细小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防治策略[J].畜牧与饲养科学,2012(09):42-46
[2]高志强.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J].试验研究,2011(07):33-34.
[3]于世林.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