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烯醇化酶IgG抗体在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2015-03-23 03:41:13楼小伟杨瑞宁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化酶烯醇念珠菌

张 迪,牛 雷,楼小伟,杨瑞宁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物等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和有创导管技术的开展,致使机体免疫功能损伤或低下的患者较易感染侵袭性真菌,成为常见的感染和死亡原因[1],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及院内感染的主要源头之一[2-3]。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曲霉菌及隐球菌等,其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约占60%~80%。以往这类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影像学诊断和组织活检等,敏感性较低。血培养是目前真菌感染诊断的实验室金标准,但由于敏感性低(约50%),培养时间长,往往延误了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是造成真菌感染高病死率的部分原因[4]。因此,研究和改进检测真菌的抗原、抗体及代谢产物的血清学方法,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热点。白色念珠菌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即白念珠菌烯醇化酶,又称2-磷酸-D-甘油盐水解酶,由440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在45~48 kD之间,其中P47抗原主要存在于白念珠菌的菌丝胞质中,在念珠菌感染中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5-6],因此研究anti-Eno IgG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中的意义颇具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以我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真菌培养结果的120例患者,分为血念珠菌培养阳性组30例,其中全自动血培养仪中真菌培养阳性白色念珠菌26例、热带念珠菌2例、光滑念珠菌2例;全自动血培养仪中中血真菌培养阴性组30例;G试验阳性组30例,每例患者采血后6 h内分离血浆,常规检验中两次G试验血样结果均在100~800 pg/mL之内;G试验阴性组30例,G试验测定两次血样结果在100 pg/mL以下。以上各组分别清晨采取静脉血分离血浆标本于-20℃冰箱保存待测。

1.2 试剂与仪器 BD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血真菌培养瓶为BD公司产品;G试验试剂盒和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均为北京金山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白念珠菌烯醇化酶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李芳秋课题组研制,北京贝尔生物公司装配的临床试用型试剂盒;BIO-RAD,iMark酶标仪为德国伯乐公司产品。

1.3 试验方法 将各组采集分离的血浆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进行anti-Eno IgG(酶联免疫法)测定。

2 结果

2.1 念珠菌培养阳性和阴性患者anti-Eno IgG检测结果 血念珠菌培养阳性患者30例,anti-Eno IgG阳性率为93.3%(28/30);血念珠菌培养阴性患者30例,anti-Eno IgG全部阴性。

2.2 G试验阳性和阴性患者anti-Eno IgG检测结果G试验阳性患者30例,anti-Eno IgG阳性率为40%(12/30);G试验阴性患者30例,anti-Eno IgG阳性率10%(3/30)。

3 讨论

白念珠菌烯醇化酶可刺激机体产生明显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患者的血清中anti-Eno IgG含量明显增高,是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一个较敏感的检测指标[7-8]。

本试验30例血念珠菌培养阳性患者中anti-Eno IgG测定阳性率达93.3%,而血念珠菌培养阴性的30份标本中,anti-Eno Ig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anti-Eno IgG对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检测结果与血真菌培养结果具有显著的一致性。血真菌培养需时较长,而anti-Eno IgG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早期即可升高[9],实际检测只要4 h左右就可以出结果,检测时效比血真菌培养要高。两种方法在检测特异性一致的情况下,anti-Eno IgG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的优越性。试验中30份血培养阳性标本中有2例anti-Eno IgG结果是阴性,可能由于患者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抗体水平较低,所以结果显示阴性。

在G试验阳性的30份标本中,anti-Eno IgG测定阳性率40%;G试验阴性组30例,anti-Eno IgG阳性率10%,anti-Eno IgG与G试验阴性组检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G试验是一种新型的抗原检测方法[10-11],其阳性结果可提示有侵袭性真菌感染,但只能提示有无真菌感染,不能明确是哪一种真菌感染。且G实验的干扰因素较多,其产生假阳性的主要原因有: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透析膜中含有葡聚糖成分;某些抗肿瘤药物如香菇菌多糖、磺胺类及其他药物的使用;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而造成假阴性的原因主要是临床抗真菌的预防性用药等[12]。因此在检测同样快速的情况下,anti-Eno IgG检测对于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检测特异性更好。

综上所述,anti-Eno IgG的检测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好及影响因素少等特点,是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实验室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1] Kriengkauykiat J,Ito JI,Dadwal SS.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in manage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J].Clin Epidemiol,2011,3:175-191.

[2] Thampson GR,Patterson TF.Pulmonary aspergillosis[J].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2008,29(2):103-110.

[3] 杨 芳,魏宗赛,叶小兰.某医院深部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09,11(5):423.424.

[4] 胡毓安,史利宁,李芳秋,等.白色念珠菌烯醇化酶免疫磁珠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6):568-572.

[5] Delaloye J,Calandra T.Invasive candidiasis as a cause of sepsis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J].Virulence,2014,5(1):161-169.

[6] Clancy CJ,Nguyen MH.Finding the“missing 50%”of invasive candidiasis:how nonculture diagnostics will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spectrum and transform patient care[J].Clin Infect Dis,2013,56(9):1284-1292.

[7] Li FQ,Ma CF,Shi LN,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immunoglobulin G antibodies against Candida enolase and fructose-bisphosphate aldolase for candidemia[J].BMC Infect Dis,2013,13:253.

[8] 孔小祥,李芳秋,王仕钦,等.抗烯醇化酶抗体检测对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11,29(6):413-415.

[9] 孔小祥,李芳秋,王仕钦,等.用动物模型评估抗烯醇化酶抗体测定对系统性白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11,29(1):69-71.

[10]洪原城,黄鑫成,黄种杰,等.老年肺真菌感染患者检测葡聚糖的临床意义[J].东南国防医药,2011,13(1):28-30.

[11] Persat F,Ranque S,Derouin F,et al.Contribution of the(1→3)-β-D-glucan assay for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J].J Clin Microbiol,2008,46(3):1009-1013.

[12]廖 红,李芳秋,张国勇,等.抗烯醇化酶抗体与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临床比较[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9(5):271-274.

猜你喜欢
化酶烯醇念珠菌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烯醇化酶在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科学咨询(2020年41期)2020-01-08 21:39:56
两种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猪同期分娩的研究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58
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信鸽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9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制备与鉴定
临产孕妇念珠菌感染及不良妊娠结局调查
胡黄连苷Ⅱ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
β-烯醇化酶及其mRNA在COPD下肢骨骼肌表达水平的研究
云南医药(2014年6期)2014-02-20 15:49:46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