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高等教育:现状、内涵与发展趋势

2015-03-23 07:41:26张九洲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位跨境流动

张九洲,房 慧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3)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个最明显的指标就是国际学生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境流动。随着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交错,各国人民也意识到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可能性,以及离境学习的益处。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代表,积极回应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跨境流动。本文从分析跨境高等教育的现状入手,探析跨境高等教育的内涵,探讨跨境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跨境高等教育的现状

跨境高等教育是近年来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依照跨境边境的主体,教育可以分作人员跨境流动,项目跨境流动和教育机构跨境流动三类。

(一)人员跨境流动

随着全球跨境高等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跨境流动,这可以看作是全球化的一个现象。国际学生流动已形成这样一幅图画:全球学生数量增加,主要留学生输入国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技术对学术计划的实施影响日益增强〔1〕。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2010年,外出留学的学生人数达到 410 万,比 2000 年增长 99%〔2〕。这对世界各国塑造其高等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全球人口结构的转移出现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国家,特别是在亚洲地区,这种转移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活动的分布。2000 年上大学的学生为9 千7百万,到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会增长到2亿6千2百万〔3〕。估计这其中约50%的学生会来自于处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和印度〔4〕。高等教育增长的动因在于社会和个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意识到高等教育能够带来的经济收益。虽然没有详尽的数据资料,但是零星的证据表明世界范围内中产阶级的人口开始出现增长,25%的国际学生将来自中国和印度。在人口增长速度上,印度可能会取代中国,因为中国的人口增长数量呈递减趋势。

(二)项目和机构跨境流动

以往的跨境教育主要集中在学生流动方面。如今,这一领域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增加了许多新形式。过去10年中的一个显著的趋势是:教育项目和教育机构也迅速增强了跨境流动性。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公益的。但自从世界贸易组织(WTO)服务贸易协议(GATS)中覆盖教育领域之后,教育也变为一种国际贸易商品。这也成为过去10 年中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催化剂。维尔达夫斯基(B.Vildavsky)这样描述:一种新的自由贸易兴起,这是思想的自由贸易……在世界这个大市场里,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稳步发展,能够获得发展,不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能力……就像其他自由贸易一样,通过不断增长的无国境的学术世界,学术流动成为可能,给个体带来机遇和各种各样的利益〔5〕。

人们普遍认为大学促进学习和科研。学习和科研不仅孕育了创造和创新,而且在拓展个人智力水平和改善他们的经济前景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不可避免地紧密联系在一起〔6〕:全球化持续地影响高等教育,但同时高等教育也是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充满活力的因素;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回应全球化影响的方式,而且它自身也是全球化进程的催化剂;高等教育不仅积极地回应全球化,而且在全球化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一个积极的角色。

二、跨境高等教育的内涵与框架

虽然,作为学术流动的代表,学生和学者的国际流动历史已久,但直到20 世纪,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产业才更多地强调学术流动项目。学术供应者的流动是新近才出现的。在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国际化场景下,高等教育向着全球化发展,跨境教育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跨境教育指的是人、知识、项目、供应者、政策、观念、课程、课题、研究和科学跨越国家或地域管辖权边界流动〔7〕。对于跨境教育,常常会引起争论。首先,有的人支持跨境高等教育,因为这些人把它看作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手段。对立面认为教育不应该被看作是可交换的商品,他们认为收益是跨境教育发展的动因,本质上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还有一些贸易推崇者坚信高等教育商业化已经成为现实,并呈增长趋势,各个国家应该对此做好准备,从这种全球化现象带来的机遇中受益。

表1展示了跨境教育宽泛的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凸显两个因素:第一,流动的是谁/什么?——人、项目、供应者和课题/服务;第二,教育供应是怎样流动的?流动的条件是什么?——通过发展合作、学术交换以及商业计划流动。

表1 跨境教育的框架

奈特(J.Knight)认为跨境高等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第一,垂直向下的发展,即由学生流动向项目和供应者流动。虽然学生流动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有410 万学生在原籍国以外学习)〔2〕,但在过去的10年中,跨境教育更强调在原籍国给学生提供外国学术项目。第二,水平方向导向实质性转变的发展,即从开展合作和进行交换向商业和贸易竞争模式发展。这是除大量学术交流以外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全球高等教育机构中,其发展态势日益彰显。

目前,跨境教育项目流动的类型和形式有以下几类〔8〕:①特许经营:A 国的教育供应授权在 B 国的供应者在B 国或者其他国家实施他们的课程/项目/服务。②双联课程:A 国的教育供应者与在B国的供应者合作,开展一种衔接项目,允许学生在B 国或在A 国或者在两国都参加课程学习,但完成学业后只授予A 国的学位。这样的合作可以是商业合作,也可以是非商业合作。③双/联合学位:不同国家的教育供应者合作开展项目,学生在学业完成后,可以获得所有教育供应者所在国的学位,或者教育供应者联合授予的学位。通常,这种模式以学术交流为基础。④衔接课程:同国家教育供应者开展各种类型的衔接式项目。允许学生从教育合作供应者所在机构修课,并认可其所获学分。⑤有效协定:不同国家教育供应者之间达成协定,允许教育供应者B(输入国)为学生授予教育供应者A(输出国)的学位。⑥虚拟/远程:不同国家都通过远程或在线模式向学生授课。也有的在教育供应者所在国学习的,或者通过支持中心,会包括一些面授课。⑦大规模在线课程: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通过大量交互参与参加在线课程。这些课程是开放式的,通过网络登录。通常不收费,也不涉及学分。如“未来教育”(Futurelearn)、“课程时代”(Coursera)、“大无畏”(Udacity)都是大规模在线课程的范例。

跨境教育的类型和形式有以下几种:①分校:A国教育供应者在B 国建立分校向B 国学生授课、开展项目(A 国学生也有可能到境外参加一学期课程学习)。学位由A 国教育供应者授予。②独立机构:外国教育供应者A(传统大学、商业公司或联盟/网络)在B 国建立独立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项目/课程并授予学位。③收购/并购:外国教育供应者A完全或部分购买在B国的高等教育机构。④学习中心:外国教育供应者在B国建立学习中心供学生选课。学习中心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和B国教育供应者合作举办的。⑤联盟/网络: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公立和私立”的、“传统或新式”的教育供应者通过各种类型的合作建立网络/机构,通过远程教育或者面授的形式在本国或者外国进行授课、开展项目。⑥虚拟大学:在不同国家,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教育供应者为学生提供学分课程或者学位项目。通常没有面授。

我们把各种跨境教育的形式看作是提升入学率和教育质量的手段。少数外国大学希望通过科研合作、联合办学、双联式项目以及随后通过建立分校,应对这样的挑战。

三、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跨境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的机遇包括:高等教育需求量的持续增长;高等教育项目的多样性;学生入学渠道的多样化;联合学位的发展;优秀学生到国外求学率的降低;接触更多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对资格认证的可比性增多;接触更多的教育管理和经营模式;文化融合;研究思想的交流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跨国跨学科团队和新一代学术环境的建立。

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包括:教育供应的质量;入学不平等导致双轨制;生源国教育供应者和国外教育供应者之间的不协调性;精英教育供应的高费用不符合教育公平的要求,这就驱动教育政策变化以及外国教育供应的不可持续性。

关于项目流动,面临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谁授予学位及学分。其次是教育供应者的认可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国内外认可机构是否对他们供应的项目提供质量保证。再次,获得的学位是否符合继续深造的要求,是否能够被当地劳动市场认可,这也非常重要。

关于双联项目,如前文所述,在过去的10年中,双联项目呈增长趋势。学生、教育主办机构和海外机构都从此类项目中受益,而真正面临的挑战首先在于解决授课、教学质量、课程内容安排、录取标准、评价方法、学习和教学方法、教师资质方面的问题。其次,是学位认证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许,高等教育产业的机遇在于在联合学位课程设计以及授课方面探索更多的路径,因为联合学位课程所有权归合作双方共同所有,由双方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并授予课程。这就意味着合作双方共同为学生流动和学术流动提供机会,双方共同进行思想观念和学术交换,开展文化体验。在此所面临的挑战是,克服限制,在法律上允许联合学位认证。这就需要合作双方所在国不仅要理解,而且要调整国内质量保障体系。对联合项目来说,完整的体系保障非常重要,确保授予的双学位就一个项目的同一课程的学分不要重复。最后,这类合作关系面临的挑战还有:知识产权问题、各个合作伙伴的行政责任划分问题以及争议发生时管辖法院的适用问题。

关于跨境教育供应者,它的存在,改善了教育供应的教育质量。这是对国家高等教育认证和审批系统进行微调的一个机会,确保有资质的外国高等教育机构供应者从事此类教育合作供应。这样的竞争压力,也为提升国内教育体系质量提供机遇。此类合作中,挑战与机遇并存,特别是公立机构和私立机构之间的合作。因为,两者之间的合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发展合作关系过程中公共基金的使用,以及建立经费使用情况的透明系统。另外,跨境教育供应者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项目认证问题。究竟使用哪国的体系?高等教育计划的可信度对学生、员工、社会和学术界来说都非常重要。因此,此类项目提供的课程和资格证书是否具有合法性,是否能够被继续教育认可,是否被用人单位认可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资质是否符合学分转换的国际标准。是国外教育供应者的体系重要,还是本土的教育体系更重要?此类合作为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认证体系提供了机遇,为实现统一的、易于实施的、与国际标准吻合的教育体系开路,为建立起能适应不同教育体系的框架提供了机遇。统一体系的缺失,有可能促使多类型认证体系的发展,此类认证主要取决于合作过程中哪国合作者在跨国教育供应中更为积极,这使得本来就繁杂的监控和认证体系更为复杂。我们可以学习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作为教育输入国,这些国家已经建立起相应的认证系统,在建立国际认证标准框架方面,这些国家成为引领,其所建框架结构符合当前跨境教育发展趋势,并能应对跨境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在战略地理位置,建立教育中心,允许外国教育供应者在国内建立校区,是一条可以遵循的路线〔9〕。

对于跨境教育,还需要考虑跨境教育机构通过双联课程,联合学位、特许经营、建立分校等方式提供教育的依据和效益,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目标是增加入学通道,提升能力建设,那么显然应获得政府支持,建立章程,确保这类项目获得认可。这也很可能成为政府重新审视和调整其复杂的监管机制的一个机会,简化其监管机制,使其易于操作。

几个世纪以来,跨境教育供应中师生流动和合作流动已成为高等教育格局组成部分。然而仅仅在近20年,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协议中涵盖教育领域之后,包括建立分校在内的跨境国际教育供应才开始飞快发展起来。对各国高等教育系统来说,这种发展带来广泛的发展机遇:促进师生流动、增加高等教育入学路径、提升制度和人力资源建设能力、发展合作课程、形成知识生产和交换的战略联盟,以及通过各类学术和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学术和应用研究能力。就国库来说,少量学生外出留学,国家能增加外汇储蓄。允许外国教育供应者建立分校,能够吸引外资。

跨境教育能带来很多的益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层次水平较低的教育供应达不到国内国际标准所要求的资质,利益驱动的教育供应只看短期劳动市场的需求,高收费导致精英教育供应,不太强调对合作课程发展和学术研究。

总而言之,跨境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高质量的教育跨境提供对于教育输出国和输入国双方的长远利益与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建立一套能够提升学术质量,保证体系完整性的公开透明的章程,为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或高等教育提供者、学生组织、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学术互认机构、职业机构的行动提供指导方针,才能有效管理。

〔1〕菲利普·G·阿尔特巴赫.跨越国界的高等教育〔J〕.郭勉成,译.比较教育研究,2005(1):5-10.

〔2〕OECD(2012a).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Highlights,OECD,Paris〔EB/OL〕.(2012-12-18)〔2015-03-01〕.http://dx.doi.org/10.1787/eag_highlights- 2012- en (accessed 18 December 2012).

〔3〕Goddard B. Future perspectives:horizon 2025〔M〕//Davis D,Mackintosh B. Makinga Difference: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ydney:New South Publishing,2011:396-414.

〔4〕Albatch P G. The giants awake: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China and India〔J〕.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2009,44(23):39-51.

〔5〕Vildavsky B. The Great Brain Race:How Global Universities are Reshaping the World〔M〕.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5.

〔6〕De Wit H.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M〕//De Wit H,Agarwal P,Said M,et al.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Circul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Rotterdam:Sense Publication,2008:1-14.

〔7〕Knight J. Internationalisation:"three generations of cross border higher education"〔M〕. New Delhi:paper presented at India International Centre,2012.

〔8〕Knight J. Commercial Crossborder Education:Implications for 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2006:The Financing of Universities〔M〕.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5:103-112.

〔9〕朱勇,孙岩.意大利汉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2(4):87-92.

猜你喜欢
学位跨境流动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6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中国外汇(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28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14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5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流动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