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维翰
当代玉雕的『河南现象』
文 李维翰
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河南,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进程中,演绎了许多气壮山河的恢宏大剧,对民族的繁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的河南,是我们国家的人口第一大省,也是玉雕产业规模的第一大省。有资料表明:河南从事雕刻人员达40万人,若加上跑料子、搞销售、开玉店的,号称“百万之众”。这样庞大的产业大军,在全国首屈一指。
河南有悠久的玉雕工艺传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历经沧桑巨变,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河南是当代名副其实的玉雕大省和技师的摇篮。不仅如此,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玉石原材料、粗加工、玉制品的集散地,就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石佛寺、玉雕湾,号称“国际玉雕城”,“千军万马干玉雕,千家万户奔小康”,在经济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把玉雕行业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地方,无疑也当属河南省。
河南有我们的文化之根,“老家河南”就是一种乡感的认同。笔者认为,当代玉雕的“河南现象”,不仅有其丰富的内涵,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河南之于中国,非常类似中国之于世界。我们看待河南很像世界看待我们。从时代发展的广度和玉雕行业的角度来看,当代玉雕的“河南现象”既有代表性也具有典型意义。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粗浅解读。
河南民风朴厚,玉雕历史悠久。史载:南阳玉雕历史始于6000前的新石器石代。南阳独山玉的生产历史悠久。从南阳市黄山、新野凤凰山、镇平及社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独玉铲、独玉璜等,说明6000年前这里勤劳智慧的古人,就已经利用和雕琢独玉了。汉代时,南阳玉已被大量开采并雕琢,并有了加工、雕刻玉器的聚居区,“一街两行,作坊林立,琢玉之声,不绝于耳。”盛况可观。至今独山脚下的沙岗店,还留有汉代“玉街寺”的遗址。
唐宋以后,南阳玉雕逐步由原来单纯作为贡品供达官贵人观赏享用,发展为既有装饰品,又有生活使用器皿。明清时期南阳玉雕品种已十分丰富。清代以后,南阳玉雕已形成一大行业。
在当代,河南玉雕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当地的玉材,创作出风格鲜明的本土作品。人们只要看到独山玉、密玉,就会想到河南。河南的地方玉材雕刻自成一体,经过历代玉雕艺人的潜心研究,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以独特的风土人情、手法流派,屹立在中华玉雕艺术的百花园中。
河南玉雕,既有着久远的历史传承,又自成体系,以“河南工”而闻名天下。源远流长、淳朴浑厚的河南玉雕,带着太多历史的、本土的痕迹,向“黄河”一样,“浊流滚滚”地奔入中华玉雕的艺术海洋。
就全国来讲,没有一个省像河南这样,把玉雕做成如此大的产业,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这既有技艺的历史传承,也有改革开放的发展之功。玉雕是个吃苦耐劳的工作,不能吃苦就做不好玉雕。河南做玉雕的人多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河南人能吃苦。在河南农村,许多人选择以雕玉作为生计,从河南的南阳就可窥其一斑:镇平县有一个素有“玉雕之乡”美称的小镇——石佛寺镇,名扬海内外。“村村都有机器响,家家一片琢玉声”就是这个产业的缩影,这不独是河南玉雕的传说,更是河南玉雕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镇平已是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加工集散地。除独山玉之外,其原材料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缅甸、阿富汗等12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20多万人,加工企业达4000多家,形成了20多个各具特色、规模不等的块状加工销售带,年产值达10亿元。镇平县城的玉雕大世界,石佛寺镇的玉雕湾市场、翠玉玛瑙精品市场、榆树庄玉镯市场、贺庄摆件市场等专业的玉雕市场,在国内具有很大的知名度。
密玉《慈悲为怀》 宋海涛/作
密玉《三世缘》 赵国安/作
市场拉动产业。近十多年来,玉都南阳着力打造特色经济,通过一年一度的国际玉雕节,把特色文化注入特色产业,通过嫁接融合,提升特色经济的内涵。南阳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玉文化”博物馆,召开了全国“玉文化”研讨会,申报了“独山玉”原产地保护标记,组织了全省玉雕精品展评会……玉雕节加强了与国内外玉雕业界的联系与沟通,加快了玉雕产业的快速发展。南阳人还把触角伸到海外,把眼光瞄向了国际大市场。依靠南阳玉雕产品的一流质量,利用口岸转口、自营出口和在国外设立销售窗口等多种形式,把成批成批的玉雕产品销往美、日、德、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成交额达8亿多元。
南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玉雕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在玉雕形成产业的同时,河南玉雕从业大军新人辈出。近年来玉雕从业者以每年数万计的人数增加。然而,在与经济比肩发展,满足社会审美需求的同时,如何进行玉雕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推进提升玉雕文化产业特有的艺术创新、价值创新,这一课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突出。对此,河南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的工作与做法值得关注。
近年来,河南省珠宝协会在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玉雕技艺,培养专业人才上积极开展工作,在对玉雕青工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考试方面,不断进行尝试。由省珠宝协会出面组织,联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与国家劳动部门实行的职工技能等级考试相结合,与国家劳动奖励机制相结合,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玉雕青工技能大赛,就是其中的一套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技工培训模式,其成功的经验在全国业界形成了一大亮点。
迄今为止,河南省珠宝协不仅连续8年举办了“陆子冈”杯玉雕作品的评比,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了玉石雕刻青工技能大赛,同时还注重办好每年一度的玉文化论坛。这些做法不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会留存在年轻的玉雕人记忆之中,使得他们在从艺道路上受益终生。
密玉《揽月》(局部) 赵国安/作
密玉《揽月》 赵国安/作
无论是天南地北,还是异国他乡,只要有玉就有河南人。发现了新玉种,往往最先做起来的,也是河南的玉雕人。据了解,全国做玉器生意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南阳市镇平人。南阳玉雕人已遍布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及许多城镇,在那里加工、生产及营销产品。
“河南玉雕”以融会贯通的方式提升出新:在江苏、上海,在北京、广东等,河南籍的玉雕师傅融入当地,在海派玉雕、苏邦玉雕中,有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出自河南籍玉雕师之手。从江南山水的构图,到汉风汉韵的瑞兽;不论是做和田玉、水晶;还是做独玉、南红,都可以看到河南籍玉雕师的“华丽转身”。河南玉雕师来自中原,善于融汇吸收各地流派玉雕风格,不断地改变自己,完善出新,成为各地的“半壁江山”,成为当今中国玉雕行业中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
带有中原文化基因和植根乡土风情,被称为中国当代玉雕“犹太人”的河南玉雕,虽然经历了早期的“做工粗糙浪费材料”的阶段,但经过扬弃、蜕变而融入当代玉雕,最终体现“正能量”,修成了正果。
有一个梦想——这也可能是全国玉雕人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我们国家能够建立一所“中国玉雕大学”,而风土物情最为合适的地方,就是建在河南。
这不是没有可能。中国的玉文化历史绵长,包罗浩繁,而近代新学源于西方,西为中用也就是百多年的事情。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关联性之于“玉学”来说,能否容纳,如何纬编,尚有待商榷。但是,青铜学、红学的形成、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对“玉学”看到了希望。
独山玉《苏武牧羊》 刘晓强/作
李维翰
1955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研究员职称。
1972年入行玉雕学艺,从业已40余年,多年致力玉器设计制作,曾获江苏省政府嘉奖。由学徒到学者,现为玉器专家,国家《鉴宝》、《中国和田玉》等杂志专家委员,个人出版有专著《唐风说玉》公开发行并由十几所高校录入文库。
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珠宝协会常务理事;徐州玉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中国玉(石)器《百花奖》组委会副主任、评审委;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玉石雕《神工奖》、《玉龙奖》组委会副主任,历届大赛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