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位于我国南疆边陲,属于岩溶地区,土地瘠薄,种粮收成甚少。但这个80%的人都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县域,却有着上百年种核桃的历史。可是一直以来,这里的人对种植核桃并不在意,因为核桃在石漠化的大山上难以茁壮成长,产量极低。可是,有一个人却从这熟悉的事物身上看到了风景,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之路。
他叫骆相华,凤山县陇碰屯人,是那里出了名的肯学习爱钻研的青年。骆相华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可是,出路在哪里?经过反复考察,他把眼光盯在了核桃树上。他想,既然核桃树能在这里存活上百年,就说明它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骆相华走访了多个市县的农业技术部门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最终得出了核桃树具有特有的截流、吸收、蓄积降水功能及深根固土功能的结论。而且,他了解到核桃仁营养丰富,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糖类,有通经脉、润血养颜美容等功效,经济价值极高。
得出这样的结论,骆相华兴奋不已。但是,如何才能提高当地核桃产量呢?于是,骆相华又一边查阅相关资料,一边向县农业部门的专家请教,最后一致认为核桃树虽然能在石漠化大山上生长,但因为缺土少水,环境恶劣,生长缓慢,见效期长。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骆相华研究出了一套新的种植技术,那就是“砌墙保土护核桃”新的种植模式。具体做法是,围绕核桃树株直径2~3米垒砌护土墙,以此提高岩溶地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营造适宜于核桃树健康生长的温床。
有了新的种植技术,水土条件得到了改善,核桃树虽长势良好,但产量依然不是很高。骆相华继续深入咨询研究,发现是植株过密,影响营养吸收,按照国家林业部门的规定,山坡上种植核桃,每亩要求栽种30株。骆相华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把每亩栽种数量降到12株,使核桃的种植条件优化到了最佳状态。
核桃树生长期较长,一般幼树栽下六七年才能挂果,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呢?骆相华采取了“以短养长”的间作套种技术,在核桃树下种桑树,仅这一项,每亩地年收入就有四五千元。
骆相华是屯里种核桃的第一人,经过几年的摸索,他的20亩核桃林已初见成效,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村民们看到骆相华种植核桃发了家,纷纷向他求教。骆相华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很快发展核桃种植500亩,到目前,其中300亩已挂果,年产核桃100吨,产值达200万元。
核桃项目对严重的石漠化地区农民来说,是一条长远的经济发展路子,也是治理严重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较理想的模式。
其实,发家致富不一定非得眼光向外,黄金就在脚下,只要着眼于本地的资源环境,从熟悉的事物身上做着手,深入研究种植、养殖新技术,就能像骆相华一样,在石缝里种出“绿色银行”。
(河北 范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