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环保联合会,河北 石家庄050000)
京津冀地区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肩负着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我国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对比世界及国内发达的区域经济整体,京津冀区域在产业水平和综合实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区域功能布局不够合理,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并且,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已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
自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个大思路、大战略,要通过分散北京部分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符合京津冀整体发展的科学模式,带动区域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
同时,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2015年7月15日,河北省召开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立足河北的战略功能定位,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补齐河北发展短板为基本出发点,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着力扩大生态环境容量,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河北绿色发展,为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作出积极贡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只是简单的产业和交通一体化,环保一体化是重中之重,环保先行战略是前提,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没有环保一体化,就没有京津冀一体化。因此,要重点针对产业进行升级转移,而“转移”并非是污染产业的转移,而是要实现绿色转移,即要在生态环境总量的要求下实现升级转移或就地升级。
资源环境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京津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
1.2.1 京津冀地区所属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表明,北京已经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1]。从经济实力看,2014年北京和天津两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55.74%。从人均GDP来看,2014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15 624.35美元和16 336.03美元,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6 279.67美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两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7 333.32美元),如图1所示。
图1 2014年京津冀人均GDP 数值
京津冀都市圈人均收入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规律(如图2所示)。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
图2 环境库兹涅兹(EKC)曲线
长期均衡方程表明,人均GDP变动为1%,北京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环境指标分别变动0.92,0.96和1.21个百分点,GDP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天津环境指标分别变动1.09,1.43和0.19个百分点,GDP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河北环境指标分别变动9.48,12.23和14.99个百分点,GDP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1.2.2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
目前北京高度聚集了第三产业中的科技和金融产业;天津则聚集了第二产业和服务业;而河北则仍有约12%(11.72%)的农业,近50%(51.05%)的第二产业。河北是农业大省、钢铁大省、水泥大省、火电大省、玻璃大省、原料药大省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科技含量一般、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业。
1.2.3 京津冀地区发展方式
河北的GDP是全国的1/20,财政收入仅为全国的1/34,而能耗却占全国的1/12。由此可知,河北GDP的资源消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京津冀区域燃煤总量为3.7亿t,二氧化硫排放强度8.5 t/k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倍。其中河北燃煤量3.0亿t,占80%以上。
燃煤消耗量多,煤污染比重大,是河北省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对2014年河北省PM2.5年均浓度分析,煤炭消费对PM2.5的贡献率高达50%以上。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最重的区域,在环保部公布的我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污染最重的10个城市7个在河北。
农业方面,河北是农药、化肥消费大省。1970年河北平原年均化肥使用量仅为18.5万t,耕地平均施肥量27.04 kg/hm2;1985年农药使用量3.26万t/a,耕地平均施药量4.94 kg/hm2。至2005年,化肥使用量达到303.4万t,耕地平均施肥量为506.58 kg/hm2,净增16.7倍;农药使用量8.08万t/a,耕地平均施药量13.49 kg/hm2,净增173.1%。河北省的化肥利用率极低,尤其表现在农药利用率方面,要比发达国家的农药、化肥利用率低30%以上,造成了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增加,土壤结构改变严重,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减少和地力下降明显[2]。
中国2013年使用的16.2万t抗生素中,兽用52%,人用48%。一年超过5万t抗生素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3]。珠江流域、京津冀海河流域是全国抗生素排放强度最大的区域,是污染重灾区。
1.2.4 京津冀环境治理
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近10年,各污染物浓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PM10、SO2、NO2年均值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22.2%、43.8%、14.7%。但是,前期降幅较大,后期逐年趋缓(如图3所示)。
图3 2005—2012年河北省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变化
由此可知,治理并不是总与投资成正比,受产业结构和工艺设备科技水平的钳制,治理的投资效率会不断下降。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环保面临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河北在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上的压力远高于京津两地。只有调结构,转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才是河北唯一正确的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当前河北所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消耗高污染资源发展经济,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助推产业转移升级,进而推动发展,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环境效率。当下河北的主要困境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大力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可作为推进河北发展的快捷路径。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企业的技术合作日趋频繁、活跃。跨国、跨地区技术转移,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技术创新中重要的活跃因素,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必将随之提升。
技术转移的核心是将“技术”“转移”出去,这要求技术达到可转移的状态,且转移的供求双方目的明确。就全世界范围而言,无论发达国家在制度和市场环境上存在多大优势,仍存在技术转移不顺畅的情况。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没有资源库、缺乏专业服务机构或是未形成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其最本质的原因是供给技术与需求方需要的可商用和产业化的技术之间存在“鸿沟”,即使是已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转移,依然有必要根据需求方用途进行再创新。虽然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呈现良好的演化态势,但总体水平较低,其薄弱环节是技术中介和扩散系统,难以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4]。
图4 协同创新平台
因此,需要在科技界与产业界之间搭建一个协同创新平台(如图4所示)。在这个平台上,环保科研机构、资深环保专家、环保企业、金融机构及工业园区、生产企业等独立的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内在动力,依靠互联网技术,整合资源,协同互动,不仅具备协同研究组织(CRO,研发外包服务机构,是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的创新能力,而且具有灵活的技术示范推广机制。
此协同创新平台的基本功能包括: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凝聚各创新主体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创新与推广,促进环境污染科学治理与第三方治理,促进环保产业科学发展与协同发展。为各创新主体提供智力引进、政策咨询、资源整合、技术指导、学术交流、资讯传播、信用评价、法律援助、社会监督等系统服务——“三促进、一服务”,促进技术的“引进—合作—集成—示范—推广”,实现技术的本土化、工程化、产业化。
为充分发挥国外先进技术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河北省政府组织实施了“引智共建蓝天计划”,拟在2014—2017年,以煤电、钢铁、水泥、石油化工行业以及燃煤锅炉为主,引进国外先进的脱硫脱硝技术、细颗粒物净化技术、挥发性有机物防治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等,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2014年首批引进环保高新技术项目11个,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匈牙利等7个国家和地区。
环保高新技术的引进可为河北的绿色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但是,其作用的真正发挥,既需要解决好集成与再创新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好技术示范与推广的问题,而后者是当前的短板。
在环保高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中,首先遇到的是“技术锁定”现象。“技术锁定”是指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现行技术与制度相互依存结成“技术—制度复合体”。受益于现行制度的参与者力求维持制度的稳定,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其结果致使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环保高新技术在产业转移上的进入和发展。特别是环保高新技术大多是比较新的技术,其示范推广通常伴随一定的技术风险,以及持续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外部成本,未来绩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环保高新技术的潜在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创新积极性,而现行技术—制度系统经过长期演变发展,已趋成熟,成本和风险相应降低。
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既需要技术的创新,也需要制度的创新。需要构建一个适应绿色转型整体需求的创新机制,在政策、标准、导则、规范等社会经济现行的制度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为环保高新技术的进入提供一个绿色窗口,一个绿色通道。毫无疑问,政策与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巨大的。
政府如何作为才能支持创新?美国加州戴维斯大学的钱德尔教授在一篇名为《法律如何成就硅谷》的文章中,专门解释了为何硅谷能够在新一轮的互联网浪潮中脱颖而出。文章指出:如果说19世纪美国的法律补贴了传统产业,那么在21世纪之初,美国的法律和法官则转而支持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当美国法律倾向于保护新媒体的商业和言论传播功能时,而在欧洲和亚洲,由于实施了严格的中介责任,僵化的知识产权和严格的隐私保护,则限制了当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在美国被视为是创新而应予以祝贺的行为,在日本却可能被起诉甚至蹲监狱。
从钱德尔的论述可知,硅谷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互联网浪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美国通过法律拥抱了新时代。
综上所述,法律要拥抱未来。这一点很重要,否则那些新生事物就会被法律束缚而无法发展,就像钱德尔所说,如果谷歌创始人是在日本开始创业,那么很可能就被投入监狱了——因为日本的版权法并不支持这样的搜索方式。更为重要的是,真正伟大的创新都是属于“颠覆式”,而这种颠覆式往往不为现有法律框架所容。
因此,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审视法律的规定,修改甚至废除那些不适应创新的管理条例,这才是支持创新的应有之义。
[1]陈佳贵,黄群慧,吕铁,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赵红梅.河北省农业土壤面源污染治理刻不容缓[N/OL].(2013-08-02).http://hebei.hebnews.cn/2013-08/02/content_3392094.htm.
[3]HAO-CHANG SU,GUANG-GUO YING,CHANG-GUI PAN et al.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ntibiotics Emission and Fate in the River Basins of China:Source Analysis,Multimedia-Modeling,and Linkage to Bacterial Resistance[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49(11):6772-6782.
[4]汪良兵,洪进,赵定涛.中国技术转移体系的演化状态及协同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