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衍强乡村诗的“谐趣”艺术

2015-03-22 23:22:01刘启涛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谐趣诗人诗歌

刘启涛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 250100)

论陈衍强乡村诗的“谐趣”艺术

刘启涛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100)

当代诗人很少有像陈衍强那样一心致力于谐趣风格的营建,他的诗不仅耐人品味也值得玩味。更可贵的是,这种谐趣源于未经雕饰的纯真,同时又赋予了他的诗以质朴的乡土气息。从陈衍强的乡村书写中,流露出来的是真情和实感,它也成为了陈衍强独特的美学标记。

陈衍强;谐趣;乡村诗;本真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5.03.013

作为昭通诗人群的重要代表,陈衍强是一位较为纯粹的平民诗人,他以诗集《我的乡村》和《英雄美人》构建起独特的诗歌艺术世界。他把艺术之根深深地植于本土文化的深处,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中,陈衍强从生活的现实出发,以通俗的口语化方式,为当前乡村诗歌的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备受热议的“梨花体”的出现,陈衍强和他的诗歌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陈衍强的诗歌里洋溢着当代诗歌少有的“谐趣”,这种“谐趣”出于一种未经雕饰的本真,既无造作之嫌也避免了流于恶俗,它不但使陈诗充满了活泼的艺术弹性,也成了他特有的美学标记。

一、“谐趣”的内涵

“谐趣”可以分为两步讲:谐,即滑稽幽默;趣,即有情调。中国传统诗歌有不少都富有谐趣,它巧妙地调和了诗人的才智和雅兴。而在现代诗中,谐趣的成分就大大减少了。即便有些诗含有“谐”的意味,往往也捎带了严肃的讽刺,和“趣”也越来越远。老一辈诗人和理论家很早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朱自清先生曾这样说过,“诗里幽默不多。我想这大概有两个缘由。一是一般把诗看得太严重了,不敢幽默,怕亵渎了诗的女神。二是小说、散文、戏剧的语言虽然需要创造,却还有些旧白话文,多少可以凭借;只有诗的语言得整个从头创造起来。诗作者的才力集中在这上头,也就不容易有余暇创造幽默。”朱先生又说:“人生里短不了幽默,语言里短不了幽默,诗里也该不短幽默,才是自然之理”〔1〕。可见,现代诗并非不适合表现幽默,只是为诗人自身和时代环境所限,所以它的面孔才显得那样忧郁凝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谐趣本身是很难做到的,它要求诗人既表现出适当的幽默感又要具备相应的诗情。而对于现代诗人来说,复杂时代的环境很难会给他们留出“余暇”,让他们从幽默中寻找诗情,现代诗的创作实践表明诗人们已经习惯了严肃和深沉。即便是诗界前辈有过呼吁,诗人们还是无法创作出谐趣盎然的诗来。进入当代,中国诗人们也没能从沉重的历史中走出来。而等到他们完全走出了历史的阴影时,却又不由自主地轻飘起来。当前的很多诗歌,“谐”倒是有了,可它们的“趣”却染上了恶俗的陋病。由于长期以来的审美定式,一方面现代诗让人觉得不大适合于谐趣的表现;另一方面诗人们往往倾向于以艺术化的文字来抒发情感。因而从读者到诗人,对“谐趣”都在渐渐疏远。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最不易谐。如果没有至性深情,谐最易流于轻薄”〔2〕30。“谐”的“七寸”在于“至性深情”,而不是仅仅表现幽默而已。诗的谐趣只有出于自然的流露,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否则就很容易沦为恶俗。作为一个来自底层的诗人,陈衍强的优势在于他对诗的纯粹理解。从他的诗中,我们很难会发现功利性意图的存在,这种天然气质使他具备了所谓的“至性深情”。陈衍强的诗歌带给人的始终是一种生态气息的天然美感,他的“谐趣”艺术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诗源于生活,低于人民,并且从生活中每个简单的细节或物件找到趣味和诗意”〔3〕。作为一个诗人,陈衍强的艺术财富来自他底层生活的经验。他的诗歌才华更多来自传统诗的“玩味性”,而不是现代诗的那种沧桑和沉重。读他的诗会让人觉得“好玩”,并且它不会让人在一笑之后又生出嫌恶来。或是讲述一个小故事,或是描绘一个小情景,他的诗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重的诙谐,从而生出了别一番风味。比如《向狗致敬》一诗是这样写的:“我最近回老家看父母∕看见它向我点头我就想流泪∕因为我远离父母∕内心荒芜∕是它在冷清得如坟地的山村∕陪伴我年迈的父母∕仿佛我的投错娘胎的亲兄弟。”虽然这首诗的格调并不算高,但是它很能体现陈衍强独有的风格。不但诗的题目中流露出了几分滑稽,而且内容上也是平白如话,可是读完之后却让人倍感沉重。陈衍强最为擅长的正是这种白描手法的使用,这种手法更多是来自他对传统赋比兴手法的活用,而不是现代诗的那种严肃的审美准则。他的每个诗行也都是普通的大白话,不但没有生僻词,连陌生的方言也没有,完全不需要任何注释,只要识字都能读得懂。总之,我们说陈衍强的诗讲究谐趣,并非仅就它的调侃而言,而是它在玩笑之后引人回味的艺术效果。这在他创作的那些乡村诗作中,体现得也最为淋漓尽致。

二、“谐趣”表现

谐趣所以能为诗增添意境,其关键不在“谐”上,而在“谐”所引发的悠远韵味。谐趣让陈衍强的诗显得够味儿、耐读,而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就是那些以“我的乡村”为主题的创作。他那活泼朴实的文字彰显了人的朴实和情的真挚,也凸显了幽默深处的赤诚和深情。现代诗人书写乡村可谓耗尽才思,都习惯用各种优美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深情。却很少有诗人像陈衍强这样,一心一意地致力于谐趣风格的营建。从这种谐趣中,生发出来的是两种醇厚的味道,一种是乡土味儿,一种是人情味儿。它们相互融合,呈现出一个真实可感的“乡村”。

首先,陈衍强的“乡村”带给人的是朴实和厚重。诗人于坚这样说过,“每个诗人背后都有一张具体的地图。故乡、母语、人生场景”〔4〕。陈衍强背后的那张“具体的地图”,显然就是滇东北的风土人情。作为一个来自底层的诗人,陈衍强一直恪守“平民立场”的创作姿态,他非常娴熟地掌握了一套本土化的抒情话语。与当代很多乡村诗人不同,陈衍强不是站在精英的立场上写乡村,而是把自己当作乡村中的一分子,他的诗里有着一个滇东北农民特有的朴实和坚韧。因而,陈衍强的“乡村”充满的不是诗情画意,而是“家”的朴实和亲切。他诗里反复提到的,也不是那些纯诗化的意象,而是“包谷”“洋芋”“南瓜”“腊肉”等为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物品。这些日常物品不但增添了他诗的谐趣,也避免了诗情的空洞化。如诗歌《再写母亲》中这样写道:“一个洋芋一个南瓜一个海椒∕都是她用命种出来的∕只要粮食和蔬菜还新鲜着∕我的母亲就活着∕并且在山坡上累着。”虽然诗中没有诗情浓郁的话语,但却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深沉的亲情。陈衍强的“乡村”所表达的情感,正如他在《老家》一诗里所写的那样,“被庄稼遮蔽的老家∕是一些人南瓜藤一样的牵挂∕或者田埂上的一块石头压着的心病。”只是对于自己的“心病”,诗人是以一个“乡下人”的口吻来诉说的。

陈衍强的“乡村”是有重量的,它不光让人觉得厚重也让人感到沉重。他曾这样说过,“我生活在农村,写农村应该是我的强项,而我关注的是底层,是真正的民生和疼痛”〔5〕。他不止一次用“疼痛”一词表达自己对“乡村”的情感,如“怀抱丰收和荒芜的乡村∕是一个压得我喘不过气的旧名词。”诗人从不直接抒发疼痛,而是通过那些质朴的诗行,为我们留下了莫可名状的叹惋。对于“乡村”这个沉重的话题,陈衍强走出了情绪宣泄的窠臼,他往往是通过不动声色地叙说一些农村的社会现象,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他在《农村现状》一诗中这样写:“老得掉牙齿的老家∕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带着上小学二年级的孙辈∕白天在去年的土地上∕掰苞谷∕夜晚守着三间瓦房∕和两声狗叫。”诗中没有一句抒情,但是却让人感到了一种压得人喘不出气来的沉重,寥寥几句就把农村的破落现状表现得震撼人心。在当代社会,农村面临后工业的冲击是一个普遍现实,在陈衍强的“乡村”中,有“即使病成农具∕也不敢死去”的老辈农民,也有“再也不习惯蓬头垢面的老家”的农村青年。在那轻盈的诗行中,老一代农民的勤劳和艰辛与新一代农民的盲目和无助,在诗人心底交织成一种盘根错节的沉重,让人读完之后也唏嘘不已。

三、“谐趣”的效果

谐趣要成为诗的美学品质,前提在于它能入情入理,而不仅仅是引人一笑而已。谐趣的落脚点在于“趣”上,“趣”中所蕴含的诗情,直接决定了它所表现的“谐”能否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而“谐”要进入诗的审美空间,关键是要能表现出“趣”的真来。“真”在这里指涉两层意思,一层是诗人情感的真;另一层是呈现给读者的真。陈衍强的“谐趣”所以能得到高度评价,而不被人觉得恶俗,正是因为他做到了这两方面。

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陈衍强的艺术风格,最合适的莫过于一个“土”字。朱光潜先生说的好,“要雅须是生来就雅,学雅总是不脱俗”〔2〕105。可对很多诗人来说,“学雅”一直都是口富有诱惑的陷阱,而陈衍强却巧妙地避开了这口陷阱。就一首诗的风格来说,主要体现在它对语言的选择上。亚里士多德说过,“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6〕。一个词无论多高雅,如果放在诗中纯属多余,还不如换用一个合适的普通词汇。虽然陈衍强每首诗的语言都平白如话,但它们都是“及物”的。从遣词到造句,都能让人看到活生生的乡村现实来。陈衍强诗的“土”中透露出的是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自然的艺术情调,这也让他的诗在活泼之外又能余韵回荡。陈衍强的诗也从来都不回避俗词俗语的使用,正是这种“俗”恰恰表现出了那种让人一目了然的“真”。如《回乡偶书》一诗里,诗人这样写:“大山安静如表妹的夜晚∕圈里的猪∕午休时也哼着自编的小曲∕身披毛毛雨的母亲∕在苞谷地里挖洋芋∕父亲和猫坐在堂屋∕看四川台刨人。”仅仅几句白描,呈现出的却是一幅平实祥和的滇东北的“农家乐”。正是因为陈衍强诗的谐趣常能表现出他的真情,所以也就不会让人觉得轻薄了。

华兹华斯说过,“凡有价值的诗,不论题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又深思很久”〔7〕。要写一首好诗,既要看诗人是否发自真情,也要看诗人能否把这种真情传达给读者。前者是一个“感”的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思”的过程。一首诗品质的优劣不在于它的雅俗,而是看它能否唤醒读者的审美感受。陈衍强“谐趣”化的乡村书写之所以没有流于恶俗,正因为他把真情实感表达了出来。虽然他使用的是白话俗语,但传递的却是诗的东西。朱光潜先生说:“诗的生命在情趣”〔8〕177。表现出了这一点,也就传达出了诗的韵味。在情趣的表现上,陈衍强表现出了良好的语感,他常能用最朴实的文字传达出“非常的感受性”。比如他这样描写父母的孤独:“只有空荡得连麻雀都没有踪影的乡村∕和乡村那些土地般沉默寡言的老父老母∕在天黑前站在家门口∕望断儿女们出去就没有回来的那条山路∕直到把眼睛望瞎∕才是大山压得胸闷的孤独。”诗行中没有任何诗意化的比喻,但是它的每一个词都让人觉得实在而又充满活力,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真情。陈衍强在诗中很少会诗意般地直抒胸臆,而是借用那些通俗的白描,把自己的深情灌输于字里行间,从而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9〕。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和谐都是生气的富裕”〔8〕22。诗中带有“谐”味,非但不会妨碍诗意的呈现,反而能够为它增添生气。诗也不一定是只采用晦涩艰深的语言写出来的才好,它也应该有种轻松活泼的表现方式〔10〕。笔者甚至私下里觉得,现代诗歌发展这么多年,它的缺陷就是艺术味太浓了,以至于常人轻易不去碰它,诗人们也不会表现俗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可问题是,如何才能在诗里既表现出“谐”来,同时又不会损及它言情达意的效果,确实需要诗人去付诸实践的。陈衍强诗中的“谐趣”艺术可以说得上是一次有力的实践,对于当代抒情诗歌的整体创作而言,显然也有着它不容忽视的意义。

〔1〕朱自清.新诗杂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9.

〔2〕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陈衍强.英雄美人·自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2.

〔4〕于坚.拒绝隐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78.

〔5〕陈衍强.我的乡村·自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4.

〔6〕亚里士多德.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6.

〔7〕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一八〇〇年版序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6.

〔8〕朱光潜.诗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太琼娥.略论艺术语言的审美体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2(3):83-86.

〔10〕葛文峰.维特·宾纳英译唐诗《玉山诗集》及其仿中国诗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11):36-39.

(责任编辑党红梅)

On"the Sense of Humor"in Chen Yanqiang's Pastoral Poems

Liu Qitao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Few contemporary poets like Chen Yanqiang who wholeheartedly committed to the sense of humor,whose poems are interesting and worth pondering.What is more valuable,his sense of humor is from nature and makes his poems full of local color.In Chen Yanqiang's pastoral poems,true love and emotion can be easily found,which also becomes a unique mark of Chen Yanqiang's aesthetics.

Chen Yanqiang;sense of humor;pastoral poems;nature

I226.9

A

1672-2345(2015)03-0065-04

2014-10-31

2015-01-05

刘启涛,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谐趣诗人诗歌
La puerta de entrada al este de Guizhou
派对尤物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幽默谐趣
师道(人文)(2015年5期)2015-01-10 05: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