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斐
(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为康德的认识论设定了基础。时间和空间作为人类经验和综合性知识的主观基础,成为了连接心灵和肉体、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桥梁。同时,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让自由成为可能。因为如果时间和空间是独立于心灵的,将会没有道德、自由,事物也仅仅会屈从于它的自然属性。在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当中,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让这四个二律背反具备了有效性,也让康德对于相反论断的调和具备了有效性。
在关于第一个二律背反的论证中,康德认为,如果世界没有一个开始的时间,那么永恒流逝的时间将会阻止我们来到当下。因为要穿越过去来到当下,一个时间上的起点是必须的。无限存在于以下三种情况之中: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无限;没有起点的无限,以及没有终点的无限〔1〕。时间上有一个起点,开始的时间就定下了一个确定的距离,让心灵能够跨越过去来到当前,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起点,当下这个点将会把这个无限的序列分为两个无限的序列:过去和将来;一个没有开始,一个没有结束。那么当下这个时间点就面临着过去和未来两个无限的序列,这样一来,过去这个无限的序列实际上就已经被穿越,所有让过去的序列成立的因果条件都已经被满足。这样看来一个世界的开始就不是必须的,因为当下这个点,过去的完整性已经被达到了,过去的序列被直接呈现了。但是过去的完整性是存在于当下本身当中,不是存在于表象之中,所以是不可感知的。同时,主体不可能从了解当下来了解过去,因为虽然过去的条件在当下都已经满足,但当下本身对于人类的知识来说却是不可理解的。通过了解当下来了解过去是超越了人类经验和理解的边界的,因为康德认为理解和人类的经验建立在主观的时间和空间之上,这样就界定了认知的边界,即可认知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所有过去的序列都被立即给予或呈现,但在主观的时间和空间当中,过去的序列在人类的认识之外无限延长。
在这样两个相反的命题当中,如果有一个空洞时间在没有空间之前开始,但是空洞的时间是不存在的,那么这样一个开始就不是必然的。这样就暗示了时间和空间是并存的。因此,就没有空洞的时间,也没有不在时间中的物质。假如有时间存在于空间之前,即空洞的时间,那么时间将独立于心灵,并且超出了理解的范围。这样的时间将存在于它自身而不是形式当中,因此,时间变成了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这就和康德所坚持的时间主观性论断相反。
在第一个二律背反中,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建立起了它们有效性的基础。作为经验和综合知识的基础,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界定了事物存在于形式之中,并确定了事物能够被认知的边界。在此基础上这两个论断才是有效的。同时,在主观的时间基础上,综合性的分析才可能存在。综合并不像分析一样,分析是自圆自足的,而且不产生新的知识。综合则不是完整的,新的条件总是被需要。因此,综合的不完整性,就决定了人类知识的不完整性,这也使得新知识可以产生,同时也划定了已知知识的界限。
第一个二律背反剩下的部分是关于有限和无限的世界同样是基于空间的主观性的论断。康德指出,如果没有边界,就不能认为无限后退的空间是一个整体。在相反的论断中,如果空间有尽头,则会出现一个空洞的空间。同样一条法则,即将事物本身和事物的形式分开的策略也可运用于这一论断。如果我们就在原地的话,我们不需要去综合此处之外的空间来到达这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通过此地而知道整个世界。此地本身满足了整个综合序列,而不是在形式上满足了。在相反的论断中,如果有一个空洞的空间存在的话,那么空间将存在于它自身,像客观的空间一样,违背了空间的主观性。
时空的主观性在其他三个二律背反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关于事物是否是可以分割的,自由是否是必然的,以及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是否可能。第二个二律背反中的命题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因此从属于主观的时间和空间。同样以主观的时间和空间为基础区分作为形式的事物和事物本身的方法可以用于第二个二律背反命题。在第三和第四个二律背反当中,重点转移到了完整性上,但完整性和无条件的事物是否存在都取决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从内容上说,第一个二律背反是一个数学式的二律背反,是关于数量这个命题,第二个则是关于质量,第三个和第四个则是关于关系。
第二个二律背反是关于物质是否是可以分解的,是否物质当中有一个最小的不可分解的部分存在。这个不可分解的简单部分,可被认为是这个物质可以被分解的极限。同时,在这个意义上,第二个二律背反类似于第一个二律背反的第二个部分,即关于空间的界限。只是第二个二律背反是关于质量和程度的界限,而前者是关于数量的界限。在这一论断中,如果物质可以被分解的部分是无限的,物质就成了无效的,只有这些简单的部分存在着。在相反的论断中,因为空间是可以被无限分割的,所以占有空间的物质能够被无限分割。在这个命题中,假设这个物质作为一个整体,拥有无限的部分,但整体的存在并没有失去意义。如像弥尔顿·弗莱德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读数的时间能够越来越快的话,一个人能用1秒的时间读出0,-1用半秒,-2用1/4秒,-3用1/8秒,……这样所有的数字能在2秒内说完”〔2〕。读每个数字需要的时间写成数列就是:
1,1/2,1/4,1/8,1/16,1/32,1/64,…
这是一个以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这个数列中,项数是无限的,各项之和为2。如果我们把那个无限可分割的物质理解为这样一个数列的话,这个物质可以理解成一个整体,而且充满意义。然而,弗莱德又认为在3个条件下,这个数列可以被认为是无限的。首先,一个人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开始读这个数列;第二,一个暂时的t单元需要存在,需要至少t秒来综合;第三,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点来停止综合〔2〕。据此,这个数列有一个开始是1,每一个项占据一个特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在不断减少。一个人在特定的时候停止综合,这让这个无限的数列不完整。虽然这3个条件看上去是强加在这个数列上的,但这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上。虽然,我们能够轻易地得到这个数列求和的答案。但是不能够从2开始,这样将会使这个数列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此外,我们不能够从2开始,之所以这个数列成为可能,是因为这一个个的部分而不是整体。一个因素占据了一个特定的时间,这就意味着这些因素是被陆续读出的,而不是同时呈现的,同时当综合停止在一个因素上的时候,认识就不能够延长到和这个综合的数列一样长。因为,当认识停止在其中一个因素上的时候,一个进一步的因素就被需要了,时间作为一个前提就要延伸到我们已经知道的领域之外,期待有一个新的条件被发现。直到有一个新的条件被发现,时间作为一个形式,才找到了实在的内容。因此,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落后于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序列。弗莱德提出的3个条件是建立在关于无限的定义上的〔2〕。“无限的序列是不能够被持续的综合所完成的”〔3〕。3个条件同样可以被运用在这里,因为他们有着时间和空间主观性的共同基础。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上,人类的知识呈现出连续不断的综合的形式,而且不会被穷尽。
在相反的论断中,物质的可分割性取决于空间的可分割性。因为主观的空间只是物质的直观形式,而非内化为物质的本身。因此,我们不能够轻易地认为主观的形式能够决定客观的物质结构。但是我们将不会知道物质本身的结构,而主观的空间是我们能够知道和依赖的。
第三和第四个二律背反讨论了关于变化的条件。这是关于是否存在一个无条件之物,使得这样一个因果循环能够被完成,而且关于这样一个无条件之物,是否存在于经验世界当中还是超验世界当中。因此,关于这样一个序列是否作为整体被考虑了,同时还考虑到使其成为整体的无条件之物存在于何处。对这两个二律背反的解决也同样要区分事物存在于形式中,还是存在于它本身。
第三个二律背反指出,在自然的定律之下,如果没有一个原因的源头,将不会有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条,但是这样一个原因的源头又不可能存在于自然法则之下。因此,这样一个源头就只能存在于另外一个领域,一个超验的世界,这样一个源头就是自由。这是一个理性的幻象,它延伸到了我们可认知的范围之外。在相反的论断之中,这种超验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既依赖又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在第三个二律背反中,超验的世界被引入到讨论中来,综合性的知识难以到达,因此引出了关于自由的自相矛盾的论断。
第四个二律背反中,在因果链条中有一个必然的存在,一个完整的链条由此开始,而且这个存在是在经验世界当中,因为这个开始需要存在于时间当中。如果这样一个无条件的存在存在于经验世界当中,它又违反了因果定律。但如果它存在于超验世界当中,它又不能够引起这样的一个因果链条。因此这个论断引出了这个无条件之物不可能存在于经验和超验世界当中。时间和经验存在一种相似性,时间的不断流逝和因果链条的不断延伸的相似性意味着因果链条存在于时间的流逝当中。
因为所有的变化只有在时间中才能确定下来,不变与变化的必然联系也从属于因果定律。建立在主观的时间之上,变化与不变能够确定下来,因果定律能在经验中被认识到。因此第四个二律背反在主观的时间中,在关于表象的经验世界中是成立的。在这一论断中,因果链条中的一个原因,满足了这个链条中过去的所有的条件,但它是存在于这个原因的本身当中,而非表象当中,因此是不能够被人认知的。在相反的论断当中,这个因果链条在经验世界当中有一个开始,依据因果律和时间的相似性,那么时间就有一个开始,这又和永恒的时间相互矛盾。
第一个二律背反是关于数学上的量,第三和第四个二律背反则为超验的理想提供了间接证据。第一个二律背反当中,关于时间和空间数学上的综合是关于形式而不是关于事物本身的。在主观的时间和空间之下,第三和第四个二律背反则是关于绝对无条件的存在,这不论是在经验世界中还是在超验世界中,都引向了相互矛盾的论断。因此,第一个二律背反证明了我们能够知道的是事物的形式,第三和第四个二律背反则证明了我们不能够知道的是事物的本身。
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时间和空间都与我们的理解和认知同在,制约着我们认知和理解的范围。没有开始的时间,无限的空间,无限可被分割的事物,无限延长的因果链条,绝对必然的存在,对于人类的理解来说,都太大、太虚无。然而时间的开始,有限的世界,不可分割的事物,自然产生的事物,无条件的事物的不存在性,又太小太狭隘。这样,人类的理解,以及时间与空间的主观性,让每一个二律背反中的两个论断在相反的两极摇摆。
康德对相反论断的解决方式是使用完整性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但只能用于事物的形式而不能用于事物本身。因为二律背反中的观点并没有区分事物的本身还是事物的形式,因此,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引向了相反的结论,这样的解决方式也是基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
经验的世界为什么不能够看作是一个整体呢?基于主观的时间和空间,经验的世界就是不完整的。主观的时间和空间设定了经验以及综合性知识的范围,设定了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边界。理性不懈地探索想要超越这一边界,去达到一个无条件的存在。然而这样一个无条件的存在难以在经验世界中找到相对应之物,同时也是难以知道和理解的。如果这样一个无条件之物只是一个幻像,那么缺少这样一个幻象的世界又是完整的么?直到这样一个无条件之物的存在被解决,经验世界就是不完整的,需要一个进一步的条件让其更加完美〔4〕。
先验的观念论为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奠定了基础。先验的观念论认为,事物的形式是不完整的,不能够看作是一个整体。主观的时空将事物区分为事物的形式和事物本身,事物的形式在主观的时空中是我们可以认知的,而事物本身,不在主观的时空中,是不可认识的。因此,主观的时间和空间奠定了四个二律背反的基础,基于此,每一个论断才是有效的。
〔1〕Alllen W Wood.The Antinomy of Pure Reason〔M〕//Paul Guy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2e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250.
〔2〕Milton Fried.Kant's First Antinomy:A Logical Analysis〔J〕.Mind,NewSeries,1940,49(4):204-218.
〔3〕Kant,Immanuel.Critique of pure reason〔M〕.trans.by Nor⁃man Kemp Smith,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397.
〔4〕James H.Hyslop.Kant's Doctrine of Time and Space〔J〕.Mind,NewSeries,189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