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城区内涝成因与防治对策分析

2015-03-21 07:33付云峰岳海涛
海河水利 2015年4期
关键词:雨洪滨州市内涝

王 婷,付云峰,岳海涛

(滨州市海河管理局,山东滨州 256616)

滨州市地处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城区南临黄河防洪大堤,北濒渤海,地势低洼,是众水汇聚之地。近年来,城区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秩序。因此,必须多措并举,利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联合防控,减少内涝灾害发生次数,降低内涝灾害程度,减轻内涝灾害损失。

1 基本情况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滨州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0年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规模由原来的不足20 km2发展到目前的176 km2,扩大了8 倍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地面硬化,不透水面积增加,使得城区雨水汇聚速度加快,排水压力加大,城区内涝发生的频率增加,几乎年年发生水灾。2013年7月9日的暴雨(降雨量154 mm),导致市区多处出现“在家看海、街道成河、汽车潜水、马路捕鱼”的景象。渤海三、四、六、七、八、九路和黄河三、四、五、六、七路多处路段积水深0.2~0.6 m,交通受阻,影响了城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张肖堂引黄总干渠水位高出两岸地面,发生外溢,周边机关单位、居民小区平地水深0.5 m 以上,积水长时间不退,只能在门口筑堤,使用机械强排。暴雨造成的积水滞留了近30 h才得以缓慢排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商店经营和城区居民生活。

2 内涝成因

2.1 城市建设与水争地现象严重

城市原有的河、沟、洼地、池塘是经过多年自然演变形成的相互关联的雨洪流通、调节系统,这些河、沟、洼地、池塘作为洪水的排泄通道,可以起到蓄滞洪作用,避免洪水横流。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市区内寸土寸金,大量的小型河沟、洼地被占用,樊家池塘、马家池塘、彭家池塘、菜刘池塘等众多的池塘被填平,原有的河沟、池塘、洼地流通调节作用丧失,天然的洪水蓄滞区和下泄通道被破坏,加大了洪水的滞留量和滞留时间。

2.2 城市硬化率提高,地表产流系数加大,汇流速度加快

近几年,滨州市城区硬化率大大提高,原来的绿地、湿地、林地被硬化,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系数由原来的0.4 左右提高到0.8 以上,地表洪水量明显增多。原来市区内绿地较多,24 h80~100 mm的降雨量可在短时间内下渗、排泄殆尽,硬化后雨洪大部分不能下渗而滞留于地面。

2.3 排涝河道少,标准低

滨州市市区的排涝河道西沙河、新立河、张肖堂干渠、秦台河、朝阳河均开挖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防洪标准为10~15年一遇。近几年,部分城市公用管道(如暖气管道、油气管道)在河道内穿行,缩小了河道断面,个别地方阻水严重。某些交通桥梁建设年代久远,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砌石桥墩过大,造成阻水。随意向河道排污,乱丢垃圾,人为淤积了河道,造成排水能力下降,只能防御一般洪水。

2.4 排涝方式单一,强排能力不足

滨州市城区排水设施仍沿用传统的沟渠和管道,采用自重力自排方式,依靠地势坡降自然流向城外。这种排水方式虽然建设简单、投资低、见效快,但由于其两侧建筑物密集,一般工程规模较小,标准不高,排水能力低。市区现仅有4处排水泵站,强排能力严重不足,延缓了洪水排泄时间,一般洪水需要20 h才能排出。

2.5 城区景观水库、水池引黄河水多,拦蓄雨洪水少

滨州市城区近几年建设的“四环五海”(4条环城河,5座大中型水库)和72 湖(水池)蓄水工程蓄水能力达到1 亿m3,但其周边建设了大量的居民小区和景观娱乐配套设施,为保持景观功能,水源多引蓄黄河水,常年保持较高的蓄水位,汛期较少拦蓄雨洪水。

此外,滨州市依黄河北堤而建,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市区地面5 m 左右,大堤高出地面10 m 左右。随着黄河河床的逐年淤高,洪水位还将不断上升,加之黄河流势不稳,河床游荡严重,堤身历史上遗留的沙、松、空三大隐患尚未彻底消除,所以黄河洪水潜在威胁仍是滨州城市防洪的心腹大患。

3 防治建议

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工厂企业的增多和人口的高度密集,滨州市今后的内涝威胁将会越来越大。面对严峻的防洪压力,必须摒弃传统的防洪模式,创新防洪理念,多措并举,建设渗、蓄、排综合防洪体系,扩大渗、蓄功能,增强土壤、沟渠、湖塘、河流的吸纳作用,做好源头防控、就地消化。同时,改扩建现有的防洪排涝工程,提高新建工程的建设标准。

3.1 建设生态排水体系,扩大湿地、绿地面积

湿地和绿地具有强大的吸纳地表径流和生态净化作用。滨州市城区防洪排涝首要任务应是建设生态排水体系,利用河堤、河滩、河心岛、清淤弃土、取土场、自然洼地、景观带、公路两侧、楼房前后等可利用空间建设湿地和绿地。在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在绿地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增加雨洪入渗面积,逐步达到降雨径流零增长,补充地下水源,缓解城市缺水危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2 改扩建蓄、排工程,提高工程标准

黄河防洪仍然是确保滨州市安全的重点,应进一步完善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加高加固大堤,实施淤背固堤,消除隐患,确保黄河不决口、不漫溢和洪水安全下泄。加强现有城区河道管理,清淤疏浚,裁弯取直,维修建筑物,更新设备,充分发挥其功能。根据市区地形特点,开挖2~3条东西走向的新河道,增加河网密度,扩大防洪能力。改造引黄灌溉渠道,通过加深、拓宽,使其具备引水灌溉和排水防洪双重功能。在渤海十路以东的老城区增建蓄水设施,增加拦蓄工程密度。

3.3 增建提排站,提高强排能力

滨州市区地势低洼,洪水汇聚快,坡降平缓(1/8 000),排水缓慢(重力流流速1.0~1.5 m/s),老城区降雨50 mm 就会积水,而现在城区仅有4 处强排站,排水能力仅8.8 m3/s。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需根据分片、分流域防洪规划,在城区中部增建2~3处提排站,在西沙河、新立河、张肖堂干渠、秦台河、朝阳河与北环河交汇处增建5处强排站,确保日降雨150 mm城区不积水。

3.4 实施河、库、池联网,形成联合运用格局

滨州市城区现有的河流、水库、水池多是独立运行,互不联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因此,应以现有工程为基础,实施环城河、城中河、水库、水池等水工程的联网和城中水工程与城外水系的贯通,形成联合运用的格局,便于雨洪就近入河入库和及时排往城外。

3.5 统筹规划城市景观水工程水源,先利用雨洪资源后引黄补充

滨州城区内已建成的3 座水库、4 条景观河流和50 多处景观湖现大多引用黄河水,这种舍雨洪而引黄的传统模式应加以转变。因此,除人饮和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工业水源地外,其余均以拦蓄雨洪为主,雨洪水源不够时再引黄补充,既能减轻城市洪涝危害,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又能减少引黄水量,节约水资源。

3.6 改造城市雨污混流排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

滨州市应对老城区的雨污混流管网实施改造,在新城区配套建设雨、污分流管网,使雨、污各行其道,避免污水排放挤占排洪管道,减轻防洪管网的淤积和排水压力。杜绝污、废水排入河道。污水管网独立运行,将污水输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综合利用。

3.7 科学调度河、库蓄水,及时拦蓄雨洪

滨州市城区已建成的水库、环城河、城中河和景观湖是拦蓄雨洪的重要工程。在主汛期到来之前,要科学调度,适时调节这些工程的蓄水位,腾出库容,做好接纳雨洪水的准备。雨后及时拦蓄雨洪,补充河、库水量,并作为生态和景观用水加以利用。

4 结语

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系统庞杂的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项措施就能彻底解决的,必须政府牵头主导、统筹兼顾,各部门协调一致、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多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唯有如此,城市“内急”才有望得到根治,才能彻底改变逢雨必涝的窘境。

[1]滨州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滨州市城市水利工程规划[R].滨州:滨州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2007.

[2]杨大勇.提升城镇抵御洪涝灾害能力的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3,(2):7-8.

猜你喜欢
雨洪滨州市内涝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构建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探索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重庆跳石河雨洪关系和临界雨量预警指标分析
滨州市蒲园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配置分析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老旧小区内涝防治策略研究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
规范流域调度充分发挥雨洪资源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