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肖伟才
在告别与新生的交界点上,“新常态”一词拨动国人心弦。这个既让国人耳目一新,又提振国人信心的名词,可谓内涵丰富,寄望多多。
一词蹿红,众人解读,概念泛杂。但最基本的常识是,“新”与“旧”是相对应的。所谓“新”是以前没有的。所谓“旧”,是以前已存在或者是大家已经“习惯”的。因此,“老心态”与“新常态”原本不是什么令常人难懂的词汇。不过,从逻辑上讲,“旧”和“新”是相伴而存、相互转换的。在这个旧的运行逻辑并未完全破裂,新的运行模式将立未立的转折时代,还有必要追溯下“新常态”的前世今生,更有必要以自我批判之精神来反思那些占据我们每个人心灵中的“老心态”。
回望历史,30多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激情创业史,也是一部国人心态的嬗变史。无论是宏大叙事的改革大时代,还是追求幸福小日子的草根民众;无论是那个寂静无声的小岗村,还是那个赫赫有名的大邱庄;无论是大的生产要素,还是小的智慧活力,都被一种激情推动着、融化着、碰撞着往前冲着,向钱靠着。在那个时代,国人可谓筚路蓝缕,硬是搞出了一块全世界最大的“试验田”。在这块 “试验田”里,一些人“野蛮生长”,一些人走了去了,一些人成了贵人富人又成了草民,一些人从草民变成贵人富人。他们把所有属于他们那一代的光荣、梦想与悲哀留在了那个激荡的年代,他们把昨日的辉煌与血泪满满地写在“试验田”里。他们的背影和这个国家的荣光,成了我们今天解读“新常态”最好的蓝本。
细察当下,骨感的现实足以颠覆丰满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得到了想得到的,也失去了不想失去的。我们享受到了物质带来的快感,也深切感受到了信仰的缺失所带来的痛苦。当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副作用在不断发酵,我们就不难理解,“新常态”横空出世的背后,寄托着许多期许。不为一味地追求高增长而杀鸡取卵,也不为一味的保增长而去消费未来,这正是我们期待的中国经济新常态。
诚然,比经济运行新常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每天面对眼花缭乱的现实世界,用怎样的心态去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常态”,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天使的心态是向善的、积极的、阳光的、顺势而动的,但有几人每天用这种心态来包容他人和这个世界。魔鬼的心态是向下的、消极的、阴暗的、逆势而行的,但有多少人每天在心中圈养着它。对于“新常态”,许多人会认为是个高大上的概念,与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个体并无太大关系。其实,我们每个人正是享受新常态所带来的收益。也正因如此,在这个移动互联、微信微博的时代,每个个体的天使心态或是魔鬼心态都会影响着新常态的走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力量,都有改变未来轨迹的作用。
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中国人的大众心态在凤凰涅槃中重生了无数次。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一代在经济浪潮中打拼出来的企业家,哪一个不是坚决果断地打破旧的思维,摈弃旧的心态去适应新的浪潮。“老心态”已不适合这个加速的世界。那些固化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惯性思维,更不适合这个稳健而行的中国社会。
当下是一方最好的舞台。新经济、新技术、新政策为国人开启了新常态。“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连古人都知道该去怎样适应新形势。我们更应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心态思变,长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