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来(卫辉市水利局)
卫辉市地形西高东低,地貌复杂,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个类型,具有发展农、林、牧生产的适宜条件。根据《卫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农业重大工程包括唐庄镇、后河镇高效林果生产基地、柳庄乡万亩露地蔬菜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以及6666.67 hm2高标准粮食生产园区等高效农业建设。而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状况与高效农业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唐庄镇发展林果面积达1066.67 hm2,形成5 km长的林果经济产业带,年产无公害水果1.80万t,年产值4900万元,而现状水利灌溉条件大多为明渠沟灌,个别低标准的地埋管道加移动软管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不足0.75;后河镇800 hm2无公害果品基地2009年6月已经过河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而灌溉条件基本为明渠沟灌。因此,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节水灌溉,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是彻底解决由于水资源紧缺状况,造成农业经济不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大力推动节水灌溉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打破农民靠天收吃饭的局面,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根据《河南省(2011-2013)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资金项目指南》的有关要求和项目区的规划原则,经实地考察和分析论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卫辉市(2011-2013)年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试验区确定为后河镇、唐庄镇、柳庄乡3个区域9013.33 hm2耕地。项目区分别位于卫辉市东南、西北两个片区。后河镇、柳庄乡相邻,作为一个片区,位于卫辉市东南部平原区;唐庄镇片区位于卫辉市西北部丘陵区。2个片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均为纯井灌区,灌溉水源为浅层地下水。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机井出水量不足或机井报废,项目区机井保有量只有520眼。加上灌溉模式仍是传统的畦田大水漫灌,跑、冒、渗、漏及群众乱扒乱堵,乱放水的现象,农田输、排水渠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使井灌一次每亩需用水85m3,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农业灌溉没保证,严重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通过项目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可以提高项目区设计灌溉面积的灌溉保证率,最大程度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为粮食增产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以各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战略。利用三年时间,积极打造连片集中、效益突出、群众欢迎的核心示范区,依次在后河镇、唐庄镇、柳庄乡建成高标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5353.33公顷。充分发挥项目区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推进全市范围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迅速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2.2.1 统一规划、因地制宜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可能,依据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工程措施和类型,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2.2.2 集中连片、突出重点
项目建设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重点解决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优先安排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作用显著、前期工作充分、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
2.2.3 尊重民意、民办公助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按照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要求,项目建设方案、筹资筹劳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经受益区农民同意或民主议事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工程规划、筹资、投劳、建设、运行、管护的全过程,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
2.2.4 整合资源、完善机制
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小农水专项资金为引导,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技术等资源,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继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长效投入机制,形成以用水户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运行。
项目区建设规划设计布局起点高,突出实效性。针对卫辉市水资源紧缺的特点,按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积极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优化工程设计,优选灌溉模式,精心布局、细化设计。达到工程设计“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还能用”的目标要求。共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353.33 hm2;铺设PVC-U管道987.25 km,新打和配套改造机井976眼,架设变压器31台,安装变频供水设备44台套。设计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管网工程系统,976眼机井采用一泵多卡管道灌溉模式,节水省电、方便操作及管护。
机井工程模式:“一井、一网、一卡、一栓、一畦田”。
“一井”指配套机电井。以平原区为例,机井为混凝土砂管井,井深50m,单井出水量40m3,设出水口(给水栓)15个,单井管灌控制灌溉面积5.33 hm2。
“一网”指输配水管网系统,从机井到田间出水口均用管网输水。“以管网代沟渠”、灌排水分设,实现田间自来水无死角无盲区。设计管道直径Φ110,均用PVC-U管件。系统设进气、排气阀、泄水阀、闸阀等配套设施。
“一卡”指智能控制卡。用于机井启动,控制一眼机井灌溉。一井多卡,依卡缴费,刷卡取水,实现计量用水缴费,促进了群众节水意识。
“一栓”指机井系统的给水栓。大田灌溉给水栓设计采用是先进的自动排气系统,解决了原来给水栓排气困难的问题。由一体式改为分体式安装,有自动关闭功能,节水高效。
“一带”是田间出水口以下连接小白龙输水带。给水栓通过输水带用快速接头连接向畦田内灌溉,使用方便。
“一畦田”是田间畦块。传统长畦200~300m,宽8~10m,灌溉时间长,浪费水电。设计田间支管间距100m左右,出水口间距45m左右,畦田大变小,加大了田间节水效果。
现在平原区机井灌区亩次灌溉成本10元左右,比传统灌溉模式节省50%。
项目区实现了高效节水管网化管道灌溉模式,通过管网工程进行农田输水灌溉。以生产路为框架,在田间铺设了纵横交织的封闭式压力管网。乡镇灌溉用水协会根据各村灌溉面积,农作物种植季节、生长情况、土壤墒情、旱情选择配水,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节水灌溉的目标。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省电灌溉工程系统,全面解决了以往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科学的灌溉技术和充足的水源条件,使粮食及其它特色产业规模快速发展,项目区出现了一大批种粮大户,特色优质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形成了特色产业经济强镇、强村、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小农水工程的设计,实现了耕地灌区节水化,工程运行科学化、长效化、灌区路网化、工程管网化。目前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近8900 hm2。用水成本由以前每亩次20~30元左右降至10元左右,节水节电,达到设计要求。
卫辉市小农水建设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建设从2011年11月22日开工,至2014年3月30日完工,达到了现代化建设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极大的、全面的得到了改善。实际效益超过了当初设计效益。据统计,项目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353.33 hm2,年增产粮食平均610万kg。年均增经济效益产值2131.44万元,年节水903万m3,节地60 hm2,农民人均年增加收入486元。
工程建设后,卫辉市水利局帮助项目区乡镇协会建立了工程轮灌、维修、管护、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水费收缴管理等相应配套的规范制度。并分期分批对基层用水协会成员、农村水管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建立了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从而使群众受益、政府满意。项目区工程运行完好率和水费征收率均达100%;真正实现了“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运行实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实践证明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富裕了当地农民,节约了水源,同时又节能省地,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此,卫辉市小农水工程设计和建设者们,计划在“十三五”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386.67 hm2,使卫辉市高标准良田面积达到20746.67万hm2,为卫辉市农业经济跨越发展,攻艰克难,大力推广和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1]王玉霞,刘宁豫,马勇,等.低压管灌技术在河南节水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学,2006,24(6):933-936.
[2]吕朝阳,郭宗楼.节水灌区指标体系与总效益评价方法探讨研究[J].节水灌溉,2008(3):52-54.
[3]陈芝键.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5):4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