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化祎 □张海涛(河南日报记者)
古往今来,水与人类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在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水利的基础支撑作用愈加重要,所遭遇的瓶颈和制约也日益凸显。我省如何通过深化水利改革破解种种难题,实现人水和谐的发展新格局,记者就此专访了省深化水利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水利厅厅长李柳身。
深化水利改革对河南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确保水利、棚改、铁路等投资多箭齐发,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把水利列为六大基础之一。
近年来,随着河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水利“短板”也日渐凸显。
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
我省有着特殊的自然条件,水旱灾害频繁仍然是我省的心腹大患,一批防洪抗旱的重点水利工程亟待完善。
农业的命脉在水利,水利对“中国粮仓”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我省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省水利发展战略思路全面提升,但一些体制性障碍仍难以突破,已成为制约水利发展的瓶颈。
解决我省面临的种种水利难题,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通过水利改革,可以形成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的现代水利新格局,为建设“四个河南”、实现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
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我省深化水利改革形成了“1+2”的推进格局。“1”是指制定了《河南省深化水利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对2020年前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2”指的是实施方案分工意见和第一批重点改革事项,结合我省实际,明确了责任分工,突出了工作重点。
我省拟定的深化水利改革第一批重点事项,共40项,2015年年底前需基本完成14项。目前全省水利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直管县(市)全部完成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在全省首次确立了覆盖各市县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水权交易试点全面启动。水利部去年开展了水权交易试点工作,以实现丰歉地区间的调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省试点方案在全国率先获得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批转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水量分配方案的通知》、《河南省南水北调水量转让管理办法》,为开展水权交易试点奠定了基础。
三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扎实开展。两个国家级试点(鲁山县、睢阳区)已通过省级验收,7个省级试点(辉县市、夏邑县、镇平县、平桥区、陕县、嵩县、栾川县)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改革任务。
四是水利投融资改革成效显著。制定了支持和规范河南水投公司发展的意见,鼓励和支持水利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省水投公司2014年完成投资61亿元,融资40.1亿元,全省水利建设融资54.2亿元。
五是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稳步推进。我省成功争取到6个国家级试点(睢阳区、栾川县、陕县、平桥区、内乡县、济源市),数量居全国第一。还确定了6个省级试点(宝丰县、范县、新郑市、滑县、兰考县、西平县),并出台了指导意见。
六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色彰显。总结前期改革经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5个试点(民权县、灵宝市、郏县、清丰县、罗山县)正在实施相关改革。
七是水行政审批改革继续深化。取消涉水行政审批和审批性质管理事项10项,下放和转移审批性质管理事项8项。
哪些改革和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我省在水利改革中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实惠。
我省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优先组织开展水权交易试点工作。郑州市区、郑州航空港区虽是丹江水受水“大户”,但中长期仍有6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新密市缺水严重,引水入密十分迫切。而目前位于长江流域的部分市县余量较大,这些市县与郑州市、新密市之间的水量交易将先期开展,让甘甜丹江水早日滋润缺水地区。
我国小型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量多面广,大多由乡镇、村组集体管理。农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后,多数小型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流于形式,存在权责不明、重建轻管的现象,导致沟渠不畅、设施损毁,群众只能望水兴叹,这些“最后一公里”难题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目前正在扎实开展,这两项改革分别涉及9个、12个试点县(市、区)。这些改革通过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的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解决群众灌溉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灌溉“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用水效率低下。目前全省5个试点地区正在进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善末级渠系建设,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工程老化失修、农业灌溉成本高等长期存在的难题,在这里正得到渐次破解。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杨得瑞)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水旱灾害等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复杂的水问题,不仅要靠坚实的工程基础、先进的科技支撑,更要靠健全的制度保障。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针对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水利部出台了《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水利改革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各级水利部门群策群力,合力推进。
河南是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水利改革发展方面也是全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成效。如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鼓励支持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工程长效可持续运行;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的良性发展。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利改革正处在深水区、攻坚期,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攻坚,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激发水利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要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取得的经验,凝炼有效模式,加强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整齐的渠道,醒目的量水标尺,翻滚的麦浪……走进民权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区,扑面而来的不仅有丰收的景象,更有改革带来的喜悦。
2012年以来,在省水利厅、财政厅的支持和指导下,民权县大力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通过完善灌区末级工程,水利用系数由0.65提高到0.85,亩均灌溉用水量由385立方米降为294.12立方米。同时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加强水利设施管护。对用水实施定额管理,超出定额用水实施累进加价,充分发挥水价在节约水资源中的杠杆作用。
项目区内的林东村村民告诉记者,原来以为水价改革会增加灌溉费用,但现在水利设施完善,用水协会统一管理维护,用水效率提高。原来一亩地要30多块钱,现在浇一亩地才七八块钱,省钱又节水,划算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