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

2015-03-21 07:42樊巧云
文教资料 2015年2期
关键词:概论大众化实效性

樊巧云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

樊巧云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平台,但受传统的教学理念、手段、途径及评价体系的影响,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实效性普遍缺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其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教师魅力,从学生的角度加快教材建设,积极完善和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大力营造教书育人的整体环境,从而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职《概论》课 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即要使马克思主义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为大众广为接受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方法、途径与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问题。高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平台之一,其功能及目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以高校《概论》课为重要平台,研究如何面向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当前高校《概论》课无论是从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教材的建设与修订、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选拔、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还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开展和完善等诸多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研究和探讨并提高《概论》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概论》课,如何使《概论》课这门公共、必修、基础政治理论课程成为大学生“爱上、爱听、爱参与、有收获”的课程,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2014年我们就所任教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现结合调查情况,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谈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充分发挥《概论》课教师魅力是提高实效性的核心

要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必须充分发挥《概论》课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概论》课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高校思政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信仰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概论》课也是如此。信仰教育中最丰富且最核心的内涵是由信仰传播者的魅力实现的。历史上的信仰都是由伟大人物创立并由一系列的伟大实践者传播的。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其往往不是首先从思想上接受某种信仰,而是首先从感情上被这种信仰传播者的伟大人格吸引、折服。因此,要使大学生这一思想活跃、行为与情绪易变的群体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避免出现“老师讲、学生听”、“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概论》课教师必须有相当的人格魅力和信仰实践。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选择。在这一选择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才情魅力影响和制约着《概论》课的吸引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思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概论》课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这调动必须依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个人风格与魅力的讲课实现。问卷调查显示,“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关键是教师教得好,与教材关系不大”的学生占38.5%。《概论》课要成为最好的课,首先必须有最好的老师,《概论》课教师只有将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与全面的教学技能、独特的个人风格结合起来,做足“功课”,老师爱讲,学生爱听,课程自然能入学生的耳、脑、心。

因此,培养与选拔出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浓郁的亲和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从事《概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是增强《概论》课吸引力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当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直接影响《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要搞好《概论》课教育,一般地讲,教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选拔和培养出具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素质的马克思主义优秀传播者,才是落实中央精神、保证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吸引力的基本条件。《概论》课的性质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教给学生的,让学生相信的,必须是教师真懂真信的。只有有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会在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只有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来教《概论》课,才能感染学生、塑造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如果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不坚定,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抱有怀疑的态度,怎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又怎能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呢?

二、编写学生爱看愿看的教材是增强实效性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有丰富且具实效性的载体,除了传播者是最丰富的载体外,从教学角度看,教材是一个基本而直接的载体。要提高高校《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有适合教学的教材。《概论》课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是组织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和阐述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强化。课程教学中,学生所受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二是教材。教材要达到适用于学生阅读和自学的效果,因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讲完书上的所有内容,这就使得学生通过教材进一步学习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同时,教材是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个工具,是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因此,教材必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教学,突出教材作为教学之本的要求。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概论》课教材还不能达到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要求。自2006年秋季开始执行“05方案”以来,高校《概论》课新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9年秋季改名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重新修订)陆续在全国各高校投入使用,但高职院校《概论》课教材与本科院校使用统一的课程教材。同时,《概论》课在体系上既包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领域,又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历史、党建及革命、改革、发展等多个方面。简言之,《概论》课课程内容广泛,思想丰富,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样统一化的教材内容使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突出,针对性不强,较严重地脱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在理论层次、知识储备及培养目标上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单招生在入学之前的教育中,没有进行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有限,加上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要求、课时分配有较大不同,当前的“本科型”教材就难以体现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此外,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没有突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难以符合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职特色反映不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您不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不好”的学生高达22.8%。

《概论》课教材针对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各高校的《概论》课教材都是由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编写,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第一线教师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编写的少,教材的编写往往从专家学者的角度,更多的是考虑学科的系统性及课程的政治性需求,没有太多的换位思考,没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教材内容往往是一种版面、一种模式,内容观点多是“条条框框”的理论。因此以学科体系为目标编制的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阅读与学习的习惯,这样的教材不仅不好学,更不好教,不符合各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应用性、可读性和可用性。因此,《概论》课在教学有限的课时内,更多的是教师在阐释理论,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教师按教材理论体系精心备课、侃侃而谈,学生却昏昏欲睡、各忙各的事。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虽然有56.8%的学生认为“当前《概论》课内容和时间设置较科学、有合理性但尚需改进”,但“上课不太听,做别的事”的学生高达31.2%。

三、积极开展和完善实践教学是提高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要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大众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实践性内容与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与难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是高职《概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论》课在教学中总是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用实践教学形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一般而言,《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两个方面。但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有着制约因素多、教学环境复杂、可控性较差等特点,因此,当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存在形式化、实效性弱化等情况。唯有真正构建符合高职《概论》课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互补,积极开展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方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的整体环境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从信仰传播的角度看,一个人了解乃至接受一种理论容易,而要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和贯彻这种理论难。《概论》课让学生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难,但是要使学生持续地接受并实践马克思主义并不容易,这就使得在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中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处处感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不仅是《概论》课教师的事,而且是全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尽可能为学生更充分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调查显示,49.1%的高职学生认为上《概论》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14%的高职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33.3%的学生认为“可以了解社会状况,扩展知识面”。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而杂,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眼球的往往是些负面报道,学生容易受到此类宣传的负面影响及片面引导,甚至在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片面观点,《概论》课课堂上正面积极地宣讲往往得不到积极回应。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校在管理等各方面是不是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指导,是不是真正做到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很大。因此,教学中《概论》课教师要把理论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专业、就业和成才等各个方面,要有意识地纠正学生中存在的认识问题并有效疏导。同时,学校在各项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概论》课教师的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融入学校各项管理中,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对其将来工作和生活的重大意义,消除对《概论》课的认识偏差,由不愿意学转为愿意学,从而使《概论》课成为“想听、可听、可信”的热门课。

同时,加强正面宣传渠道的建设,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及时全面了解国家大事的平台与机会,慢慢消除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甚至家庭环境对高职学生学习《概论》课存在的巨大负面影响。对在校生而言,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最直接、最强烈。如学校除设置图书馆、阅报厅之外,还可以在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开设专门教室,设置专门的电视频道供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使学生通过学校学会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白夜昕,王鹤.从高校思政课历史沿革看其功能的新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58-160.

[2]莫岳云.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40-41.

[3]陈坚良.落实“新方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J].理论界,2008(10):238-39.

[4]王继辉.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建设[J].职业教育,2007(1):12-15.

[5]李军强,王海福.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2):16-19.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社会公正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SJD710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概论大众化实效性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