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通俗化教学探析

2015-03-21 07:42江国荣
文教资料 2015年2期
关键词:通俗化品德课中华文化

江国荣

(兰溪市殿山初级中学,浙江 兰溪 321100)

初中思想品德课通俗化教学探析

江国荣

(兰溪市殿山初级中学,浙江 兰溪 321100)

为改变人们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枯燥抽象的印象,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速度与效率,本文从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先行组织者材料的引进等角度探讨了有关思想品德课教学通俗化处理的技术。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通俗化 效率

通俗化教学是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易懂性的有效手段,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趣味横生的学习内容,利于全面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实践及体会。

一、选好素材案例印证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课的许多理论知识来自于日常生活。因此,生活中有许多素材案例可以引进思想品德课教学。这些素材能够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趣味性,把学生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生活的发现者,为教学多多收集这些素材,为教学服务。

1.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回归生活,因此,政治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立足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

例如,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农村人大代表的选举情况。很多学生谈到选举人大代表时,自己并没有拿到选票,还看到一些参选人给自己父母、邻居一定的财物等。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思考选举人大代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以小恩小惠拉选票对不对?大家畅所欲言,最终明白了选举资格的年龄条件、法律条件及选举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秩序的道理。

这种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的做法,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学习就在自己的身边,凸显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性、知识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是理论,但也是一种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时,我通过组织课堂剧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往?从而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活化了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喜闻乐见。

生活里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做,让他们走进社会,捕捉社会生活的素材为课堂所用,变死的理论学习为活的实践认知。

2.从影视中寻找素材。

影视片段是形象化的教学素材,好的影视作品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引用影视片段能够使思想品德课理论的学习变得更直观、更通俗。

例如,在教学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这一内容的时候,我把《太行山上》、《井冈山》、《长征》、《铁道游击队》、《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一批反映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和建设精神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学生从影视片段中感受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力量,领悟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影视作品的片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了通俗化、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享受,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从俗语、诗歌、谚语中寻找素材。

俗语、诗歌、谚语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里面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涵,可以将艰深的政治术语通俗易懂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

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内容时,为了说明祖国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朗诵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再如在教学国有经济的作用时,我用了“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的俗语;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教学时,我引用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谚语。

祖国人民的语言宝库中有许多这样的俗语、诗歌、谚语,它们都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以信手拈来的素材,能够让艰涩难懂的思想品德课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让学生永生不忘。

不论是生活事例,影视片段、俗语谚语还是诗歌,这些素材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将它们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则可以改变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面孔,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通俗不等于低俗”,这一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收集这类素材时需要注意的。

二、利用问题化教学帮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

从小到大的问题序列能够有效地将复杂抽象的书本理论通俗化,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认知,让学生获得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形成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1.问题化重组教材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对课程内容的认知,我时常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有什么等问题类型处理课程教学内容。

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有关文化的内容横跨了两个章节,如何处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给学生设置了: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具体有哪些形式?为什么要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应该如何才能获得发展和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前三个问题属于是什么层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第四问属于为什么类的问题,帮助学生把握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传承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问属于怎么办类的问题,使学生在行动的层面去落实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第六问属于还有什么类的问题,也就是拓展联系的部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相互联系的理解。

通过这种问题化课程重组的方式,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可以有效促进学习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问题化解释基本概念、原理。

一个基本概念和原理,往往比较抽象,因为概念和原理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浓缩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教师不仅要借助感性材料帮助学生获得认知的背景,而且要通过小步化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解。

在教学基本路线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系列问题。

谁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谁?(全国各族人民)干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么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注意什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最终到达什么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学生根据我设置的问题序列,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

问题设置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先行组织者材料,化抽象为具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会外于低效。为此,他在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的一个引导性材料,是一种形象化的具体模型。这种材料与新知识之间具有一种相互的内在联系,可以将旧知识和新知识形成联系,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背景,加快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同化速度。

例如,在教学我国的分配制度的时候,我把收入分配的过程比作是分蛋糕的过程,先给学生一个分蛋糕的生活情境,形成先行组织者的作用,问学生:分蛋糕的前提是什么?(做大蛋糕,即发展生产力)可以用哪些方法分蛋糕?(分配的方式)有什么方法能保证将蛋糕分配得合理公平?(分配的原则)为了保证使每一个人都有蛋糕吃,也就是分配后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共同富裕)利用学生的感性经验,将有关我国分配制度的抽象知识具象化,成为学生能普遍接受的方式,从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正地理解了分配方面的有关知识。

用好先行组织者的关键是教师要从生活常识中为教学寻找到形象化的引导材料,这一材料必须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通俗化技术有很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政治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法的原则,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通俗化教学技术,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1]刘儒德,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通俗化品德课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