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秋婕
海城市规划设计院(114200)
浅析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
姜秋婕
海城市规划设计院(114200)
这里以海城市荒岭子二、三期回迁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为例,以“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为指导,紧扣“宜居、文化、现代、健康”四大主题,在项目介绍、规划设计理念、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的意义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地区的规划设计。
回迁;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搬出棚户区,住上新楼房是所有蜗居在棚户区的普通群众内心最真实的梦想。但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这一梦想也就变得越来越遥远。在此情况下,解决棚户区群众居住难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海城市政府一直在试图出台相关举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现以海城市荒岭子二、三期回迁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为例,谈一下城乡结合处棚户区改造规划设计。
1.1 项目背景
海城市响堂管理区荒岭子村位于海城河南岸,总面积达632万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市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荒岭子村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近几年来,由于该地区的建设多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建成的临时简易房,规划设计不合理,村内厂房、仓库,甚至危险品仓库与民居住房交错盘结。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房屋质量差,交通不便,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多数居民的居住条件始终无法得到改善,“上水难、下水难、行路难、如厕难、取暖难、就业难、洗澡难、娶亲难”是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海城市委、市政府本着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社区发展,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社会和谐的目的,决定对荒岭子地块进行整体改造。
1.2 规划设计定位
虽然该该项目为旧区改造项目,但地理位置好,用地内的景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风景秀美,综合利用这些资源,一定能把海城市环境较差的棚户区改造成为交通便利、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的精品居住区。
2.1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海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与辽宁省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2 规划指导思想
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参照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意见,结合项目的地形特点,合理进行规划。
2)遵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划分不同功能区,以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要求。
3)重视整体设计。地段内部力求合理布局,注重土地开发综合效益。地段外部处理好与城市大环境的有机联系,提供高质量城市空间及景观序列。
4)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和行为习惯,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城市环境对人的关照。
2.3 规划原则
1)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具有双重含义。宏观而言,效益性原则就是要求项目的开发建设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土地资源、项目资源、设施资源以效益优化原则进行优化配置,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微观而言,效益性原则应体现居住区开发、城市商业街开发等功能性、公益性效益,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居住舒适度,给该地区注入活力,塑造魅力,拉动这一区域经济发展。
2)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构建新型居住环境,营造社区文化,倡导新型生活方式,为业主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温情的社区氛围,创立小区品牌形象。
2.4 规划目标
1)公共服务设施: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体现时代风貌的城市空间。具体表现为:满足规划地段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合理布局对外交通、商业、文娱项目。丰富的项目设置与空间处理相结合,充分发挥项目的商业价值。
2)居住部分:创造一个方便、舒适、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高品质的居住空间。具体表现为:功能结构合理、交通便捷、公建配套、空间景观组织良好、使居民对小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3.1 设计前概况
在规划设计之前,荒岭子村道路不成系统,存在诸多消防隐患。例如,道路等级偏低,宽窄不一,与外界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规划与衔接,断头路、T型路较多,加重了主干路网的交通压力,有的地方连基本的消防车都无法进入,影响了整个道路系统的完整;建筑密度过高,没有公共绿地和活动场所,居住环境差;由于自身认识水平上的缺陷以及利益的趋势,居民富裕之后往往就在自己的自留地或宅基地大力建私房用于出租,造成建筑物的协调性差;荒岭子村的现有建筑大多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无报建审批。没有公共绿地的建设,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等可以使用的场所严重缺乏,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建设水平低下。没有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形成“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成群”的现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如文化设施不齐,缺乏文体活动中心,医疗服务网点规模偏小,形成功能紊乱的局面。
3.2 总图布置
1)沿街布置商业门店,形成居住区域内的商业街,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活跃区域商业氛围。
2)小区规划以多层建筑为主,沿街布置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沿街形象。
3)回迁区内配建280套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12 744 m2,总占地面积7 350 m2,户型均为46 m2,其中廉租房200套,公共租赁房80套。
3.3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1)道路分4个层次,即:小区主干道、次干道、通往各住宅楼栋的宅间道路和绿地间的休闲小道。
2)无障碍设计
主要公共空间均设有无障碍通道,盲道与坡道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障碍道路系统,体现对步行弱者的关怀。住宅楼进户口也是无障碍设计。
3.4 绿化景观设计
本方案注重整体绿地效果,通过宅前宅后的绿地细化处理,并且与组团绿化、绿化带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绿化面,使小区真正成为一个亲和自然的居住花园。
景观设计以组团绿化和中心绿化景观轴为核心,融入艺术、养生、健身等人文概念,赋予环境功能性,使人们感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3.5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采用集中布置原则:各种类型的设施相对集中设置。
1)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布置在小区配套中心和沿街商业建筑内,包括小学、幼儿园、物业管理中心、社会卫生服务站等。
2)体育文化设施:主要指小区内分散布置的体育设施(布置在健身小广场等)、娱乐设施(布置在老人、小孩活动场所等)。
3.6 规划建设标准
住宅建筑形式新颖,色彩明快,布局合理,朝向良好,多层及高层住宅布局协调,室内格局完整实用。
1)安置回迁居民的户型面积标准应结合当地居民住房实际情况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确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2)新建住房要进行室内简单装修,应具有厨房、卫生间设施,满足居民进住使用的基本要求。
首先,实现了棚改家庭的巨变。棚户区改造,首先得益的就是棚改家庭。项目建成后,棚改家庭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此告别阴暗破旧的生活环境,重新开始美满的新生活!同时,海城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各项扩大就业政策,为周边居民提供再就业机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财产性收入,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
其次,社会治安得到有效提升。棚改后,居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百姓情操得到陶冶,棚改和人改实现了很好的结合,社会治安好转,棚改区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有了切实的保障。
作为城市周边城乡结合处的棚户区,在今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