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妇女部分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5-03-21 05:39:58王爱玲安翠平王献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血凝二聚体

王爱玲,张 艳,安翠平,王献伟,周 琰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院区检验科,河北 050011)

孕晚期妇女部分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王爱玲,张 艳,安翠平△,王献伟,周 琰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心院区检验科,河北 050011)

目的探讨孕晚期妇女血凝五项检测的临床意义,建立本实验室孕晚期常规凝血试验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区间。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该院健康孕晚期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孕晚期妇女PT、APTT、TT凝固时间均缩短,FIB、D-二聚体水平增高。建立本实验室健康孕晚期血凝检测参考区间(x±1.96s),分别为PT:(10.7±1.21)s,APTT:(26.4±5.5)s,TT:(18.1±2.92)s,FIB:(3.92±1.15)g/L,D-二聚体:(1.77±1.70)g/L。结论孕晚期妇女血凝指标发生改变,应密切关注该类人群凝血功能变化;凝血指标的动态监测对预防产后并发症及治疗有指导意义,建立的参考区间能满足临床需求。

孕晚期;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D-二聚体

近年来,凝血功能检测成为产前的必查指标,而且有一大部分人的检测结果都在参考区间之外,这给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困惑,到底哪部分人群才是该临床医师高度重视的人群呢?为此笔者对来本院进行产检的194例健康孕晚期女性及194例健康育龄体检女性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来本院待产的孕妇194例作为孕晚期组,年龄22~38岁,平均28.5岁。同时选取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育龄期未妊娠妇女194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32.6岁;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肝功能、肾功能、血压均正常,尿蛋白阴性。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 CA7000血凝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及耗材。

1.3 方法 标本采集时,用真空采血管抽取静脉血1.8mL加入含0.2mL的枸橼酸钠(109mmol/L)抗凝管中,颠倒混匀,以3 000r/min离心15min,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规程对以上项目进行检测,并在3h内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考区间的建立采用计算95%的可信区间(x±1.96s)的方法。

2 结 果

将194例健康孕晚期妇女与194例育龄期未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结果与本实验健康参考范围作对比,计算异常率(%),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孕晚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PT、APTT、FIB、TT、D-二聚体作为临床实验室血凝化验的基本五项检查,是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判断指标。本研究选取妊娠晚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该类人群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过程中,为有助于胎儿的正常分娩,期间体内各项指标都会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孕晚期组PT、APTT、TT异常百分率比对照组较高,FIB、D-二聚体水平孕晚期组比对照组高。所以,针对本实验室的具体条件、研究人群、流行病学等因素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参考值才能符合临床要求[3]。

孕晚期组PT、APTT均值均比对照组缩短,TT均值比对照组缩短。国内有学者报道,TT值在妊娠晚期妇女中降低不明显[4-5],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FIB、D-二聚体孕晚期组均值均比对照组增高(P<0.05),以上说明了孕晚期妇女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发生变化。人体的凝血系统与抗凝、纤溶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血液通畅,孕晚期妇女由于激素水平发生改变[6],各种凝血因子有所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可溶性纤维单体增加,血液接近一种高凝状态,而这种高凝状态是一种适度性保护措施,有利于纤维蛋白沉积于子宫内壁和胎盘绒毛间,利于分娩后止血,防止大出血。然而,由于大量凝血因子的消耗,可诱发纤溶的发生以及胎盘早剥和产后血栓形成,严重威胁产妇生命。

因此,从临床需要出发,对孕晚期妇女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建立本实验室孕妇产前血凝五项指标参考区间,密切观察孕妇凝血指标,有利于监测病情,防止产后出血及血栓性疾病发生,对保护母婴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7]。

[1] 王雪华,林少微,焦晓阳,等.妊娠妇女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9,19(2):294-296.

[2] 伞翠平.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63-64.

[3] 徐华建,田小浪,刘劲松,等.建立实验室内不同凝血检测系统生物参考区间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0,39(24):3338-3339.

[4]林文源.230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290.

[5] 郑丽丽.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及结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0):1375-1376.

[6] 乔凤伶,江咏梅,石华,等.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诊断评价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6(4):327-329.

[7] 魏文华.围生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2):157.

10.3969/j.issn.1673-4130.2015.03.047

A

1673-4130(2015)03-0396-02

2014-09-11)

△通讯作者,E-mail:469203379@qq.com。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血凝二聚体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采用2种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方法的评价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对影响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