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下的国际贸易新战略

2015-03-21 04:26副研究员
国际贸易 2015年2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价值链国际贸易

东 艳 副研究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责任编辑:周明)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下的国际贸易新战略

东 艳 副研究员

国际贸易战略是一国根据本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发展情况、阶段特征、产业结构及生产要素情况,国际生产分工和全球贸易发展的趋势,本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分工的模式、程度和方式,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实现方式及管理体制所进行的规划。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具体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重大原则,其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之一。本文所讨论的国际贸易新战略,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下,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架构内,对国际贸易发展的目标、实现方式及管理体制所进行的相应调整。国际贸易新战略应服从构建开放型新体制战略部署的要求。

一、国际贸易战略调整的背景与新战略构建的总体思路

(一)国际贸易新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对外开放新形势的新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相关的体制、制度日趋完善,贸易规模迅速扩展。近年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建设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为国际贸易战略调整提出新要求。这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引发全球贸易治理结构的变迁,中国经济实力提升要求中国重新确定其在全球贸易治理及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角色。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引领下,高标准、跨区域、全方位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成为各国谋求在全球经贸及国际战略布局中有利地位的重要平台,要求中国提升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第三,全球贸易模式正从传统的贸易模式向以全球价值链为特点的新贸易模式转换,中国应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的位置,促进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更好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第四,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竞争进入新阶段。美国和欧盟等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发达经济体开始重新重视向实体经济回归,提出“再工业化”、“回包”等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重视发展新能源、高新技术等产业,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期。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加大。第五,中国生产要素条件、外部需求变化等要求中国对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进行调整,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土地、能源约束、环境恶化要求中国培育国际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二)国际贸易新战略应促进“开放型经济”深化发展

国际贸易新战略是开放型经济体制框架下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强调对内与对外开放的结合,以开放促进改革。要求“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整合、加快培育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1. 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通过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适应国际贸易规则从边界规则向边界内规则(behind the border barriers)扩展的趋势。边界内规则主要规范对象涉及一国的国内政策,如国有企业行为、知识产权保护、劳工等。借助自由贸易区谈判、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以开放促改革,放松市场准入限制、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行为,加强环境和劳工保护等条款将倒逼国内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在实践路径方面,通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的、内外结合的开放模式。

2.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从出口导向转向进出口平衡并重。通过对外投资,实现中国贸易转型和产业转移,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探索中国在资源、要素、环境约束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3.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使国家间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利益纠葛在一起。生产的一体化,对要素流动性、资源配置效率、市场规则整合度提出了新要求。高标准贸易协定谈判的重点是各国市场规则的一致性,以及各国间标准的相融性。国际贸易新战略应适应全球价值链生产贸易模式的新特点,促进商品、投资、服务、知识及人员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跨境流动。

4. 加快培育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培育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包括四个方面:产业综合竞争新优势、全方位开放新优势、营商环境新优势以及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在产业综合竞争优势方面,调整中国低端制造业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重较大的局面,加强自主创新、自有技术、自主品牌建设,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工贸易向高端技术制造业转变、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在全方位开放新优势方面,推进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内陆和沿边开放,积极进行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区谈判,在WTO谈判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形成内外连通的开放体系。在营商环境新优势方面,构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竞争政策、劳动和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在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方面,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在规则制定中争取主动权。

(三)国际贸易战略调整与管理体制调整应有机结合

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政策制定、实施手段等方面的制度。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实施国际贸易战略的手段。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体制逐渐进行了调整,初步建立了符合WTO规则要求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200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全面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比较而言,外贸体制改革更深入一些,而外资和对外投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尽管当前外贸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为了保证国际贸易新战略的有效实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

二、国际贸易新战略构建

(一)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角色由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

中国入世以来,逐渐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中。接受WTO规则,履行入世承诺,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参与者,是入世十年来中国确定的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角色。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加强。新兴经济体崛起所引发的全球贸易主导力量的变动、WTO中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及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价值观念的差异和冲突,对现有全球贸易治理结构提出挑战。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领军国家,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需要向全球贸易治理中的领导者转变。中国应该通过多边、区域、双边等层面,代表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和东亚国家的利益,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

(二)自由贸易区由经贸合作平台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平台转变

传统的区域一体化协定以降低关税和配额的政策为主要目标,是在多边贸易自由化外的一种双边、区域经贸合作机制。近年来, WTO谈判踯躅不前,在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引领下,自由贸易区建设在经济全球化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意义显著提升。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自由贸易区成为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谋求有利地位中的战略平台。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利用自由贸易区谈判而推行其国际战略:美国借助TPP推动其新亚太政策,全面介入亚太一体化进程、施行出口倍增计划及分享亚洲经济高速增长收益;欧盟通过TTIP谈判而巩固与美国的战略联盟,维护两大经济体在国际经贸发展中的战略主导地位;日本通过同时参与TTP、RCEP、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来谋求在亚太经济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另一方面,自由贸易区协定是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推进谈判平台 。20世纪90年代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深度区域一体化”的趋势。近年来,在美国和欧盟的推动下,涉及国内政策的、要求更高市场开放度和规范性的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开始在区域贸易治理层面酝酿,这些规则主要是边境内规则,目的是消除那些专属于国家管辖、制约跨境贸易和服务转移的法律和管制政策的行动,通过区域合作来降低国内管制政策所导致的市场分割。

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部分,又将“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提出应“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将自由贸易区提升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平台的具体实现环节包括:制定自由贸易区战略总体规划; 提出中国版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规则范本;完善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战略布局,以周边为基础,亚太为重点,探寻亚太区域一体化的整合路径,同时,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中国与拉美、非洲等地区的合作;以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等自由贸易区为平台,探索国内外规则整合的渠道;发挥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国内市场开放和市场运行机制改革的促进作用。

(三)由偏重沿海开放向以内陆、沿边开放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转变

以内陆、沿边为重点来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发挥新活力的重点,是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战略。内陆、沿边开放的具体战略举措包括:

1.营造促进开放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内陆地区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贸易、投资流动及技术创新。加强通关合作,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内陆地区的口岸建设,“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沿边地区实施特殊方式和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部联系方面,加快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内部方面,构建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

2.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洲债务危机后,全球产业布局处于重构中。美国和欧盟等已经进行后工业化的发达经济体开始重新重视向实体经济回归,重视发展新能源、高新技术等产业。中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快速增加、环境治理压力加大等因素加速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部门的生产从东部向中西部及国外进行转移的进程。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建立综合发展模式,推进内陆地区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构建内陆的产业集群,以形成国内产业配套能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3.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亚太与欧洲,是中国西部、西南部地区向外联通的重要通道,是中国东部向西部产业转移链条的延展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中国东部向西部的产业转移以及对外转移进行有机的联合,以对外经济联系来优化中国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带动中国的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向外进行扩大开放,扩展了中国东部向西部产业转移的链条。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助于串联起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

(四)由传统贸易模式为基础向以价值链为基础的贸易发展战略转变

以全球价值链为代表的生产模式已经改变了国际生产和分工的基本态势,使生产链条中的原材料开采、加工、制造等各个环节以及最终需求分布在多个国家。新的生产和贸易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贸易发展状况,设计贸易战略和制定贸易政策的不同视角。中国的贸易新战略应向价值链为背景的贸易发展战略转变。

1.从出口导向战略向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转变

以附加值贸易统计为基础,理解中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参与程度、所处的位置、贸易差额等问题。新型的分工模式将基于比较优势的国与国之间分工从产业、产品层面,深入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和流程。中国贸易的转型不仅局限于一般贸易中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品间的调整(从技术水平和低增加值的价值链向高技术水平和高增加值的价值链间的调整),还将更多地体现在某一产品在不同工序间的升级,由此引发产品层面的国际产业转移,即产品内生产过程(task)的转移。 中国的产业升级政策设计时,需要由传统的产业政策向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政策调整。

2.在新的视角下理解贸易保护、关税、规则调整等贸易政策

在全球价值链生产模式下,商品、投资、服务、知识及人员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跨境流动。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使国家间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利益纠葛在一起。中间品在价值链中进行多次跨境流动时,将使关税产生放大效应。生产的一体化,对贸易便利化、各国市场规则的一致性,以及各国间标准的相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调整需要对贸易政策设计时有新的理解。对全球价值链研究的深化使我们对贸易政策工具作用和使用需要有新认识,如贸易保护政策具有传递效应,“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可能会损害政策实施国的利益,区域经济合作安排需要顺应及促进价值链形成和升级。

此外,全球贸易更多的由FDI所驱动,贸易和投资规则有整合的必要性。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联度加强,运输服务、商业流动、信息服务等新领域涌现,促进与商品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提升商品贸易的重要环节。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要通过贸易伙伴选择、原产地规则设计等环节,促进现有生产网络的发展,及新生产网络的构建。

(五)由数量扩张为主的贸易大国向提升质量的贸易强国转变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要以追求进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向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提升质量为重点的贸易战略转变。

1.促进贸易的多元平衡、协调发展

按照布局平衡、以质取胜、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原则,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注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在对外开放中,继续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传统发达国家的市场,同时加强开拓新兴市场,在对内开放中,促进沿海、内陆与沿边地区协调发展。在贸易方式方面,提升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扩大一般贸易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重视商品贸易的同时,着力加强服务贸易发展,发展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中国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水平不平衡,中国的服务业部门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准入受到较为严格限制。在160个服务部门中,不附加条件而完全开放的服务部门不足1/5。通过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等,加强服务行业的竞争,鼓励网络、信息、电子商务等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

2.实施创新驱动,培育产业创新竞争新优势

从成本优势向以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竞争优势转变。其中,核心环节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中国贸易企业的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建设。培养中国本地企业及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推动从低端参与型贸易格局到自主主导型贸易格局的转变。大力开发培育民族自有品牌,强化企业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鼓励自主创新,促进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贸易,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自主营销网络建设。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对外投资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品牌知名度及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3.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是一国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的经济调整过程。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革则包括制造业内部各产品间的转换,以及同一产品内不同生产工序的转移。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要由低技术产业(生产环节)向高技术产业(生产环节)调整,由低附加值行业(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行业(生产环节)调整。对于低技术制造业,特别是纺织品、皮革与鞋类,这些行业曾经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近年来,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要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将低端生产环节转移至东盟、非洲等地,中国企业向设计、营销等高端环节转变。对于中等技术制造业,如化学品与非金属矿产品、基本金属与金属制品行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高技术制造业,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电器与光学设备行业,加强技术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总部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并占领国际市场。

三、对外贸易管理体制调整

当一国的国际贸易战略进行调整后,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体制调整,以确保贸易战略的有效实施。现有的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是在入世后逐渐形成的符合WTO规则要求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200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对对外贸易经营者、 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 国际服务贸易、 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贸易秩序、 对外贸易调查、 对外贸易救济、 对外贸易促进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定,这些规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完善。随着国际贸易战略的调整,现有贸易体制的问题包括:单向鼓励出口的政策手段比较多,有促有限、有出有进的双向调控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倾向。

对外贸易管理体制调整的目标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合国际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 实现新阶段中国的国际贸易战略目标。

国际贸易管理体制调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准入,适应全方位开放格局;二是促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内陆和沿边开放,在这些地区,探索促进生产要素流动、物流等方面特殊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三是适应全球价值链发展的新趋势,促进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的流动的管理机制和程序;四是顺应全球贸易规则向高标准、边界内演进的趋势,促进建立与国际规则相适应的规则,特别是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调整;五是完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六是完善竞争政策,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完善对外贸易调查制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强对外贸易救济,应对国外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加强态势。

对外贸易管理体制调整的着眼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促进进出口的双向调控机制。在贸易调控中,从以出口调控为主向进出口并重的双向调控转变。加快进口促进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减少自动进口许可货物种类。提高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速度,支持上海、天津、宁波、苏州等进口创新示范区在贸易便利化、电子商务应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商贸物流综合发展、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探索先行,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进口贸易增长。通过促进进口来缓解国内生产面临的资源紧缺问题,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管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和生产设备的进口。通过促进中间品进口,降低价值链生产环节的贸易成本。

第二,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贸易促进体系。 从规模导向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强三自建设,采用技术、环保、节能、福利、劳动安全等准入条件,促进贸易质量提升。完善外贸质量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质量为核心来系统评估贸易发展状况。健全反垄断、贸易救济和产业安全审查等工作机制,应对国外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加强态势,维护对外贸易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内陆沿边开放的新格局。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准入,适应全方位开放格局;统筹推进自由贸易园区建设,促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内陆和沿边开放,在这些地区,探索促进生产要素流动、物流等方面特殊的贸易便利化措施;统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自由贸易及谈判,及贸易投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第四,改革行业商(协)会管理体制。推进商(协)会体制改革,促进相关法律的制定,以加强行业协会在预警、组织和协调中的作用,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营造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外贸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本文受国家开发银行项目“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开行国际战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亚太区域一体化美国路线图与亚洲路线图的竞争性和相容性及中国对策研究”(13CGJ0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全球价值链下APEC地区贸易投资与生产网络发展趋势研究”的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责任编辑:周明)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区价值链国际贸易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