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2015-03-21 02:32张慎成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礼制传统建筑

程 瑶,张慎成,秦 琼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以“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及兄弟关系”为主要人伦关系的各个社会领域中.“明伦理”则意味着明确、确定、遵守这种伦理关系,并将它规范化为一种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便成了建筑师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同样,伦理化及秩序化在社会中产生的普及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加强,二者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促进,这样,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礼制化与秩序化则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古代民众把对“礼制”的寄托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可以在建筑外在形式看出人们对礼制思想的执著.人们在对礼制的解读体现在建筑上面,可以深刻的领会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思想;才能进一步的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并进而探究古代建筑的当代价值.本文即从城市形态、民居空间、建筑式样与装饰等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礼制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

1 城市建筑形态布局体现礼制文化

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样式和空间布置所遵循的“礼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君王居住的宫殿位置设计在都城的中央,宫殿设计的庄严而奢华.《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一节中记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p23)这即是说,在古代建造城池,都城中必须以宫城居中,因为这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同时,以君王居住点作为整个都城的坐标点,其次在旁树立其他建筑物,从方位上看,都城的左前方放置祖庙,都城的右前方设置社稷坛;我们都知道祖庙是象征着家族和血缘,众所周知社稷代表的就是国家的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意思就是说以宫城的坐标为设计原点,都城的外前方设置为朝,都城的后方设置为市.其次是贸易集市则,相对来说占地面积也比较小,所以置于整个王城北部“卑位”.百姓做居住的民居则分布在宫城外围,同宫城保持相应的距离,既不能在方位及位置上上超过宫城一步,又要在平面布置上起到簇拥宫城的作用.十分明显,古代的礼制在建筑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君王居住的地方,一般都以此作为参考,然后进行其他建筑的方位指定,在这里,礼制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在建筑布局上取得了统一,建筑等级与其主人相应的身份和地位有严格的区别和对应,统治阶级的建筑在方位上和地位等级上超越其他任何建筑类型,可以说,这种城市形态的建筑布局是名副其实的礼制思想反应.

总之,通过设计方位来体现地位的高低,在民间也按照如此来区分穷富之间的区别,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布局的一大特征,对于礼制的体现十分的明显,对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严格限定约,也充分体现了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

2 普通民宅的空间形态及平面布局体现礼制思想

古语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2](p124)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的根本就是“谨夫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规范男性女性居家之道,与此相对应的是,民宅建筑的建造的原则为“辨内外”,也就是对室内外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划分,同时要求民众行为举止应该符合不同的环境氛围.

在我国,传统民宅布局多数属于庭院式对称布置组合,如作为汉族传统民居经典形式的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就较为多样化,有小型的一进式,同时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多进式.这种空间布置更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型制需要和宗教、伦理需要.民宅以南北为轴,左右对称式布局,建筑的东南方位是民宅的正门,在门的内部设置影壁,可以遮挡一部分视线,可以起到保护主人隐私.建筑的前院放置倒座,是为了提供给客人和仆役的地方.从二门内进入院内,可以看见堂屋,堂屋的位置是要在中轴线上朝南,是为了提供给长辈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还会设置供奉祖先的地方以及主人会客的地方.这些的设置都是十分严密的.传统的民宅中东西厢是晚辈居住的地方,围墙或廊道需要与厢房联合在一起,当家主人的地位层次十分明显.传统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两院内院或外院.两院之间有花门作为分界,同时还要起到秩序的维持,四合院的门内和门外,分别形成了内院和外院,女子是不能随便到外院去的,同时要求宾客也不能到达内院去.利用此空间布置所构建的的空间秩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对应儒家所宣扬的“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伦理秩序,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的住宅是比较大的规模,在古代是四合院都是建筑在一起的.同时设计的也十分严格都是以轴线对称的原理设计的,在设计中十分明显的体现着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层次,在建筑中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和等级制度.

通过对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建筑的布局,也很像家族礼仪的布局,用着它特殊的方式对传统的封建伦理进行了表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礼制对建筑在空间是的影响,极大的表现了我国古代中家庭地位关系的层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左右着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方式对居住空间的营造,因此,传统的存在使得我国古代民宅建筑的建造有了共同的准则和依据,反应了中国古人的礼制观念意识.

3 建筑结构、式样及内外装饰体现礼制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的式样和装饰体现出的社会等级是何等的严格.在唐代就规定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九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七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三间两架.六品官员或者是七品以下的客堂不能超过三间五架,房屋不能超过一间两架.在宋代也曾这样规定过:天下的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可修建的器宇非凡,屋邸还有店铺都要在建筑在离街道近的地方,不可以在房屋上绘制朱漆梁柱窗扇雕铸柱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对于建筑的设计的样式还是装饰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绝对不可以随便搭建,迫于礼制秩序,普通百姓或是官员都必须遵循.

中国的古代建筑结构是独有的,能够标志出我国传统建筑等级层次的是斗拱以其组合的繁简的设计.从宋代开始,建筑开始以斗拱为建筑材料,大小直接决定着建筑房屋主人的地位.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曾规定了,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规定,“材”决定着建筑的等级,不同建筑需要采用不同等级的材料进行施工.同时也因为这样,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施工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

从建筑内外装饰来看,首先在颜色的使用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主体支配地位的色彩均有不同内容,要用建筑自身反映社会等级在每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秦规定了只有皇宫的柱子能用红色,其他诸侯的殿的柱子严格规定只能用黑色,建筑柱子青色的是大夫,建筑柱子是黄色的是士.在汉代尊崇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规定在皇宫内流行穿戴的黄色衣帽是根据传说中的黄帝;从唐代以来,帝王专用色彩确定为黄色.其次在装饰图案的使用上,作为建筑重要的装饰图案,自清代以后,彩画按形式有三个等级:第一是和玺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内的装饰还有坛庙的主殿、堂门等装饰;第二位的旋子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庙宇、官衙的主殿;而用于园林和一般住宅建筑的彩画,多采用苏式彩画,等级是最低的.在图案及材料的运用上,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在明代:“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制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中堂、后堂门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拱檐桶彩绘施,门窗枋柱金漆饰.一品二品厅堂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桶青碧绘饰,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厅堂无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桶青碧绘饰,门黑油兽锡环.六至九品厅堂梁栋饰以土黄,门黑油铁环.”

4 结语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统治下,中国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传到了现在,没有突破传统事物的勇气和想法,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并融合现代的想法,用新时代的想法去设计中国的建筑,也要具有中国的传统的特色,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中国式的建筑,而放眼当前,产生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建筑还要发展,在建筑创作中借鉴礼制文化不是为了恢复封建主义,应该抓住的是其秩序与和谐的本质内涵,也只有详加分析我国的传统建筑的功能,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同时还要考察在传统建筑中的内涵,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中国传统建筑.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王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北京四合院的伦理功能解读[J].中外建筑,2004.

〔3〕梁爽.中国古建筑的礼制思想[J].山西建筑,2007.

〔4〕(宋)李诫,王海燕注译.《营造法式》译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礼制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