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荣
(贵州省丹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 丹寨 557500)
近年来,褐飞虱成为丹寨县水稻病虫害的主要防控对象之一。根据丹寨县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农技人员对防治褐飞虱发生特点,适期用农药种类,用药剂量和田间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总结出适宜于丹寨县防治褐飞虱的方法,并为同生态条件下褐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褐飞虱为迁飞性害虫,在黔东南地区北纬26°以上,不能越冬,每年虫源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向北往返迁移。特别是在两广地区迁入丹寨地区,褐飞虱一般在7月中下旬以后迁入,通常在台风等由南向北的气流过境时形成迁入峰。每次迁入的成虫,数量一般不会特别大,不足以立即对田间水稻造成大的危害,通常在田间繁殖一两代,虫量才会增加到足以对水稻造成危害的程度。
褐飞虱成虫寿命长,产卵期长,产卵量大。根据相关资料说明,在温度26~28℃条件下,褐飞虱雌成虫寿命为15~25d(在17~20℃时寿命长达30d)。雌成虫繁殖力强,每头产卵150~500粒,多的(特别是短翅型成虫)可达700~1000粒;产卵盛期历时10~15d,产卵高峰期通常持续6~10d。褐飞虱卵完成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15℃、20℃、25℃、28℃及29℃温度下,卵期分别为24.7、15.2、8.2、7.9及8.3d,在28℃左右卵期最短,以上相关数据说明了褐飞虱产卵盛和孵化率,在25℃左右温度下孵化率最高。
褐飞虱危害水稻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方面。直接危害是直接吸食水稻汁液,消耗稻株养分,造成危害。褐飞虱的成虫、若虫都能吸汁危害水稻。间接危害是褐飞虱成虫、若虫刺吸汁液和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和感染病菌,其排泄物滋生霉菌,还会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水稻对褐飞虱有较强的耐害能力,田间有很少量褐飞虱发生时,水稻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要用药防治。但在褐飞虱大发生的年份,如果水稻生长前中期褐飞虱迁入量大,应及早用药控制田间害虫数量,减少害虫基数。在水稻生长前中期预防性用药,防治指标一般为每百穴500头,也就是一穴有5头左右。到水稻生长中后期,褐飞虱防治指标一般为每百穴1 000头,也就是一穴有10头左右。离收获期不远的水稻,茎秆等组织老化,耐褐飞虱危害的能力强,防治指标可以适当提高。
用药防治褐飞虱,一般要求在若虫孵化高峰期用药。此时用药,害虫发生集中,而且对药剂敏感性强,即使用敌敌畏、毒死蜱等持效期短的药,也能将田间褐飞虱大量杀灭,使其群体数量下降到不足以造成危害的程度。
目前适用于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杀虫剂主要有敌敌畏、毒死蜱等有机磷农药,异丙威、仲丁威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还有:吡蚜酮、噻嗪酮、氯噻啉、噻虫嗪、福戈、809等农药。不同种类的农药各有其杀虫特点,合理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和省工节本钱,增产增收的效果。
2013年在扬武镇羊望村药效试验(不同药量试验同田对比效果试验),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褐飞虱,分别用药25g/667m2、35g/667m2、50g/667m2,均加水60kg/667m2喷雾,以用80%敌敌畏乳油200ml/667m2及空白为对照,施药前田间灌水3cm,以后水自然落干即灌水,施药后7d的平均防效分别为96%、97%、98.1%、88.3%;施药后14d防效分别为99%、99%、99.5%、19%。通过试验,不仅证实用噻嗪酮防治褐飞虱持效期长、效果好。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用敌敌畏防治褐飞虱,持效期短,还会杀死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褐飞虱天敌,使褐飞虱在田间加重发生,在用药后,出现负防效,即褐飞虱的发生程度比不用药的还重。
目前适用于防治褐飞虱的药剂中,具有内吸性、持效期又长的药剂,除了噻嗪酮外,还有吡蚜酮、氯噻啉、噻虫嗪等,生产上可以灵活选用。
4.1.1 噻嗪酮
噻嗪酮又名优乐得、扑虱灵、稻虱灵、稻虱净,为灭幼脲类杀虫剂,触杀作用强,也有胃毒作用。作用机制为抑制昆虫,干扰新陈代谢,致使若虫蜕皮畸形或翅畸形而缓慢死亡,施药后4~8d才能看出效果。对成虫没有直接杀伤力,但可缩短其寿命,减少产卵量,并且产出的多是不育卵,幼虫即使孵化也很快死亡。对飞虱、叶蝉、粉虱及介壳虫类害虫有良好防治效果,药效期长达20d以上。对天敌较安全,综合效应好。该药在生产上应多年,褐飞虱已对它产生一定的抗性。
4.1.2 吡蚜酮
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能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输导。适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作用速度慢。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稻飞虱,推荐用药量为18~22g/667m2。
4.1.3 氯噻啉
氯噻啉是一种新型烟碱类杀虫剂,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
4.1.4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是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等第一代烟碱类杀虫剂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活性。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防效较好。
上述药剂虽然具有内吸性,但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用于防治褐飞虱时,仍应加足水量,一般手动喷雾器喷雾用水量要达到70~80kg/667m2,用弥雾机喷雾用水量应达到40kg/667m2,可以将药液喷到稻株基部,发挥其触杀作用,同时有利于水稻吸收药物,发挥药效。施药后田间一般应保持水层2~3d。近几年来,当地农民和技术员在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吡虫啉,也具有内吸、触杀、胃毒作用,一度为稻飞虱的克星,但由于连年滥用,褐飞虱、灰飞虱等害虫已对其农药产生了很强的抗性,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特别是褐飞虱,对该药的抗性极强,不宜再用来防治褐飞虱。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锌硫磷等有机磷农药虽然也具有较强的内吸性,毒死蜱也有一定的内吸性,但这些药剂的杀虫活性相对较低,而且褐飞虱对其有较强抗性,植株体内较低量的药剂不足以对褐飞虱产生太大的杀灭作用。生产上主要利用毒死蜱等药剂的触杀和熏蒸作用来杀灭褐飞虱。
异丙威、毒死蜱、仲丁威、敌敌畏等药剂对褐飞虱速杀性好,在施药后田间褐飞虱成虫、若虫会大量死亡,但这些药持效期短,短的只有1~2d,长的也只有6d左右,对药效期过后孵化出的若虫和新迁入的成虫没有持续的控制作用。生产上单独使用这些药剂,往往需要多次施药,用工量大,防治成本高。
噻嗪酮、福戈等持效期长的内吸性药剂在褐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使用或者略偏早施用,防效高。但在田间褐飞虱虫口密度大,特别是高龄若虫和成虫很多,足以对水稻产生危害的情况下使用这类药剂,杀虫速度慢,特别是噻嗪酮等药剂对褐飞虱高龄若虫和成虫直接杀灭作用差,需要配合使用速杀性好的药剂才能取得快速、良好的杀虫效果和保产效果离收获时间较短的水稻,考虑到农药残留问题,宜在气温较高时放干田水,用熏蒸效果好、残效期短的敌敌畏拌毒锯木面撒施,熏杀害虫。减少对作物和粮食残留,保证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