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丹
(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遂溪 524348)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影响因素
熊 丹
(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遂溪 524348)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从赤眼蜂的寄生特性、气候因素、化学农药的使用、农田环境、放蜂数量和赤眼蜂批量生产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赤眼蜂;甘蔗;螟虫;气候;农药
甘蔗作为主要的糖料作物,提供世界食糖总产量的60%,我国食糖总产量的90%的原料[1]。但是甘蔗螟虫却严重危害着甘蔗的生长发育,每年都因为甘蔗螟虫而导致甘蔗产量和糖分下降。调查结果表明,甘蔗螟虫为害的甘蔗平均产量损失10%~25%[2],严重时可达40%~60%[3],糖分降低率可达0.93%~3.5%[4]。所以,防治甘蔗螟虫成为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大部分蔗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但是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一系列不利于农田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的问题,如甘蔗螟虫产生抗药性,对螟虫天敌的杀伤以及农药残留等[5],而且还易造成人畜中毒,在生产、贮存和使用化学农药时均存在安全问题。
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生物防治方法。通过建立稳定的甘蔗螟虫的天敌群落,达到抑制甘蔗螟虫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6]。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放蜂的效果往往不明显,有必要对影响放蜂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为此,本文将对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原理是通过雌蜂在害虫卵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取食卵液,杀死寄主卵。雌蜂在找到寄主后,通过寄主卵的大小、龄期、形状、气味、营养适合度、密度和分布及蜂本身的寄生经历等来确定产卵的数量及子代性分配[7]。另外,赤眼蜂喜欢寄生新鲜卵,当寄生卵在26℃下发育,从0~6 h上升到18~24 h,寄生率已下降1/2,当寄主卵龄达30 h以上时,则很少被寄生[8]。针对赤眼蜂的寄生特性,作好甘蔗螟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准确掌握螟虫成虫的产卵期,在螟虫始蛾期就开始放蜂,高峰期大量放蜂,可以提高赤眼蜂的寄生率。
受环境和寄主的双重影响,赤眼蜂的许多重要特性,在种下种群间及种群内均存在有较大的遗传
性变异,在种下可能已形成不同的地理宗或生物型[9]。李宝娟对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间酯酶同工酶进行分析,根据酯酶酶谱可将6个种群初步归为2类,即北京、吉林为一类,广西、山东、云南、浙江为另一类,此类中广西、山东更为接近[10]。而不同赤眼蜂种及品系对寄主的寄生潜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每一赤眼蜂或种型都有一定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的种型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不同,所以种型选择很关键。综上所述,针对蔗区所处的地理型──平原、沼泽或高山型,选用适应于本地区害虫生活环境的优势蜂种,通过采用当地害虫卵上寄生的赤眼蜂作为原种进行培育繁殖,一般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由于赤眼蜂体形较小,对环境温度、湿度等要求较严格,赤眼蜂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9℃,相对湿度为70%~85%,温度在20℃~21℃时,成虫寿命可达5~l0天。在温度超过32℃,相对湿度低于60%时,羽化后24 h内死亡率达60%~80%[11]。
大风或大雨天气也会影响赤眼蜂的寄生率,大风天气会影响到赤眼蜂的正常活动,大雨天气则会降低赤眼蜂的孵化率与寄生率。天气高温、干燥不利于蔗田赤眼蜂活动[12]。所以选择合适的放蜂时间才能确保取得好的防治效果。一般春季释放赤眼蜂防治螟虫的效果要大大优于夏季,干燥、高温地区傍晚放蜂的效果优于清晨,在潮湿的地区上午放蜂效果则优于傍晚。
蔗田中害虫种类繁多且世代重叠,赤眼蜂只能防治蔗螟的卵,但田间可能存在螟虫的其他世代或者其他的害虫,一旦害虫为害较为严重时,农药的使用就无法避免。研究表明,不同的赤眼蜂对同一种农药的耐受能力不一样,杨崇珍等[13]采用药膜法测定了拟除虫菊酯对广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毒力,结果发现,以广赤眼蜂对药剂的忍受能力最强,松毛虫赤眼蜂最敏感。另外,同一种赤眼蜂对不同的农药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对具有杀卵功能的杀虫剂比较敏感,郭慧芳等[14]测定了氟虫腈对三化螟卵内稻螟赤眼蜂的影响,结果发现,即使在高使用剂量下,赤眼蜂的死亡率也只有39.6%,远低于具有杀卵功能的杀虫单、三唑磷的毒性。而生物制剂如阿维菌素[15]、Bt制剂[16-17]、植物源杀虫剂[18]及虫生真菌[19]等对赤眼蜂基本无毒性。因此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选用对害虫有效果而对赤眼蜂影响相对较小的药剂。
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赤眼蜂用杀虫剂处理,成虫期处理后的存活率最低[20]。所以对综合运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蔗区,应协调好施药时间和放蜂时间。
地形不同也能影响赤眼蜂的寄生率。在放蜂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一般正方形或长方形地块的寄生率要高于狭长条形地块,因为这种狭长条形地块两边狭窄,隐蔽度小,赤眼蜂很容易飞离。另外,赤眼蜂喜欢作物生长茁壮、苗全、株高叶茂、隐蔽度大、害虫卵量多的地块活动。由此寄生率高,防治效果显著,反之则差[21]。
田间蚂蚁、蜘蛛和草蛉都是赤眼蜂的天敌,蜘蛛经常在叶片背面结网,造成大量赤眼蜂粘连在网上,导致赤眼蜂数量下降。蚂蚁和草蛉的幼虫能以赤眼蜂为食,这些都会降低赤眼蜂的田间种群基数,影响防治效果。
放蜂数量足够是赤眼蜂防效的有力保障。放蜂数量要视害虫虫口密度而定,据国内各地多年来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经验,在一般虫口密度下,于害虫始蛾期放蜂7.5~15.0万头/hm2即可,第2批约15.0万头/hm2;在害虫密度高的情况下,始蛾期放15.0万头/hm2,始盛期放30.0万头/hm2。赤眼蜂的飞行半径可达30 m,20 m内对害虫的寄生效果较好。因此,放蜂点数以45~90个/hm2为宜,以便赤眼蜂更加有效地寻找寄主产卵寄生,并有一定的飞行重叠区,提高田间整体寄生率[21]。
当成批生产赤眼蜂至繁殖到20代之后或接近5个月时,就会出现原种退化现象,每一世代产生更多的雄虫,寿命短,寄生率会降低[22]。所以要想保持寄生物的质量,就应及时进行原种的更新换代。
成批生产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低温贮存原种以延缓它们的羽化达到数量积累的目的。李丽英等[23]认为,略低于发育起点温度的低温是赤眼蜂
冷贮的良好温度,综合推测米蛾卵内螟黄赤眼蜂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在5~12℃范围。袁曦等[24]研究各冷贮虫龄对低温的反应,发现螟黄赤眼蜂对3℃敏感,此温度下1~3日龄的活蛹率和各虫龄的羽化率均显著下降,不宜长期冷贮;10℃下各虫龄的活蛹率受冷贮时间的影响不显著,1~3日龄的羽化率受冷贮时间的影响也不显著,冷贮4周后仍有74%以上的羽化率,10℃适宜冷贮。潘雪红等[25]研究发现,螟黄赤眼蜂在2~5℃的环境下冷贮,25天羽化率低于50%,认为此温度下冷贮不宜超过20天。
湿度可能是影响赤眼蜂活蛹率和羽化率另一重要因子[25-27]。张荆等[26]认为,湿度是玉米螟赤眼蜂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顾俊荣等[27]报道,相对湿度对拟澳洲赤眼蜂的羽化出蜂具有明显的影响,相对湿度在33%时,羽化出蜂率为62.3%;相对湿度在62%以上时,羽化出蜂率均在80%以上,雌蜂产卵率在80%以上,单雌平均产卵量在54.5粒以上。潘雪红等[25]研究发现,干燥的冰箱内赤眼蜂羽化率下降迅速。
综上所述,影响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因素较多,不仅受赤眼蜂自身的生物特性影响,而且与寄主、化学农药、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赤眼蜂的寄生特性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认真作好原种的选择、繁殖、储存、释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任何一种防治措施既有优势,也存在着不足,所以在进行赤眼蜂防治的同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化学、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甘蔗螟虫的危害,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甘蔗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 陈山,王弘,卢家炯. 甘蔗制糖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104-108.
[2] 潘雪红,黄诚华,辛德育. 甘蔗螟虫主要优势天敌及其生物防治意义[J].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49-52.
[3] GUAN C X, CHEN L J, XU H L. Serious occurrence of sugarcane borer in China: causes and control measures [C]. Proceedings of the 4thIAPSIT International Sugar Conference. India, 2011:482-485.
[4] 杨友军. 甘蔗螟虫为害加深原因及防治对策[J]. 甘蔗,2003,10(2):36-38.
[5] 龚恒亮,安玉兴. 我国甘蔗产业植保技术发展分析[J].甘蔗糖业,2014(2):55-61.
[6] 李杨,李恒锐,马文清,等. 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的探讨[J]. 广西蔗糖,2012(2):11-14.
[7] WAJNBERG E, HASSAN S A. Biological Control with Egg Parasitoids [M]. CAB international,[出版年不详]:165-200.
[8] 刘树生,施祖华. 赤眼蜂研究和应用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1996,12(2):78-84.
[9] 袁佳,王振营. 赤眼蜂研究综述[C]//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其他信息不详]:230-239.
[10] 李宝娟.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种群间醋酶同工酶研究初报[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2,18(3):58-60.
[11] 林明江,安玉兴,管楚雄. 甘蔗螟虫捕食性天敌昆虫利用前景[J]. 甘蔗糖业,2012(3):29-33.
[12] 符晓云,黄惠恩. 印度甘蔗害虫的生物防治[J]. 甘蔗,2002,9(1):24-32.
[13] 杨崇珍,王兴林,张兴. 菊酯类杀虫剂对几种赤眼峰的毒力测定[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3(3):108-110.
[14] 郭慧芳,方继朝,束兆林,等. 氟虫腈对水稻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J]. 植物保护学报,2001,28(3):259-264.
[15] 蔡青年,张青文,李花实,等. Avermectin对棉田主要天敌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1997,13(2):86-89.
[16] SRINIVASAN G, BABU P C S. Influence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products on Trichogramma spp. [J]. Pesticide Research Journal, 2000, 12(1):120-122.
[17] 王志英,贾春生,孙守慧,等. 苏芸金杆菌杀虫剂对落叶松毛虫卵期寄生蜂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6,24(4):50-54.
[18] 曾鑫年,韩建勇,魏西成. 植物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3(1):90-91.
[19] 李增智,廖应福,韩宝瑜,等. 虫生真菌侵染和寄生蝇、寄生蜂寄生马尾松毛虫的关系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23(3):397-403.
[20] 李元喜. 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
2004,20(2):81-86.
[21] 向玉勇,张帆. 赤眼蜂在我国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2):20-24.
[22] 黄永堂,译. 关于赤眼蜂作为生物防治的一些事例[J]//[原作者不详]. Philippine Sugar Quarterly. 甘蔗糖业,1992(2):53-56.
[23] LI L Y, ZHANG Y H, ZHANG R H.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s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richogramma spp. on interspecific and intraspecific levels [J].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 1983, 5(1):1-5.
[24] 袁曦,冯新霞,李敦松. 米蛾卵繁育的螟黄赤眼蜂的适宜冷贮温度和虫龄[J]. 昆虫学报,2013,56(9):1010-1019.
[25] 潘雪红,黄诚平,魏吉利,等. 赤眼蜂及其寄主卵低温贮存时间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0):4194-4196.
[26] 张荆,王金玲,刘广纯,等. 湿度和温湿组合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J]. 昆虫天敌,1983,5(3):129-134.
[27] 顾俊龙,杨代风,邓金花,等. 温湿度对拟澳洲赤眼蜂生长发育与生殖力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129-130.
(本篇责任编校:李金玉)
Influence Factors to Control Sugarcane Borers with Trichogramma
XIONG Dan
(Guangdong Guangqian Sugar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Suixi, Guangdong 524348)
Using Trichogramma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sugarcane borers wa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parasitic features, climate, agricultural chemicals, farmland environment, the quantity of release, and its batch production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richogramma; Sugarcane borers; Climate; Pesticide
S566.1
A
1005-9695(2015)02-0045-04
2014-12-16;
2015-04-13
熊丹(1986-),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甘蔗生产管理、农技推广等相关工作;Email:493007473@qq.com
熊丹.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影响因素[J]. 甘蔗糖业,2015(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