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李虹
传统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的模式构建研究①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李虹
摘 要: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是集群内成员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构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以产业链为基础,推动集群组织行为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群内成员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到销售的价值链商务竞合、协同和集成,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本文从四方面分析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模式构成要素,并基于此探讨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的运作模式。关键词:产业集群 电子商务转型 协同 竞争优势
推动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应用是解决产业集群诸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只有传统企业转型到电子商务轨道上来,切实参与到电子商务的产业链中,才可能真正促进电子商务繁荣。而企业过高的网络推广成本、产品设计成本、物流成本等电子商务应用成本,使企业几乎无利可图,也成为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最大的困扰。
《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建立企业网络化供应链协调能力,要鼓励面向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企业间网上协同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商务协同能力,实现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目前,从产业集群方面说,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整体上处于市场自发状态,虽然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电商发展的态度积极,但在职能及政策执行上无法提供有效的促进和监管,应用途径单一,仓储物流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建设落后,区域电商发展缺乏规划,严重制约了群内企业电商的发展。因此,构建成功的基于协同的产业集群电子商务模式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协同理论探讨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模式,为“什么是成功的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模式”、“如何转型”答疑解惑。
对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众多学者都强调集群的集体学习、相互信任、地理相近性、内在创新机制等内生长因素,但由于其发展的刚性,往往会形成自我稳定的系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进而产生路径依赖、过度竞争等导致产业集群的衰退。因而,在市场竞争中要保持产业集群的活力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升级。何谓产业集群升级,至今没有明确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的升级形式。波特和卡·林斯基(1990)认为要保证集群获得竞争力的最佳办法是通过制造更好的产品、更有效率的生产或移动至更有价值的环节实现升级。陈晓涛(2007)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变现有产业集群结构,实现产业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蒂尔森(2001)从供应链角度认为集群绩效的改善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着手:消费者和供应商在对供应链共同目标的认可基础上的合作、理解彼此的位置,构建一个相互信任的平台,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虽然具体的升级方式不同,但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容都包含从产品、过程、效率等各个方面入手,将集群这样一个区域升级的概念转变为企业层面的产品升级、企业生产效率的升级以及企业的创新问题。苏宁总裁张近东在2014年两会上提出“要把产业的互联网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认为推动产业的互联网化是解决当前产业瓶颈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以产业链为基础,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实现企业间业务融合的电子商务应用。
转型是指行为或状态的改变,W i n t e r (2 0 01)、Davison(2005)等人认为企业电子商务转型是指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商务交易的效率和效力,促进新型企业运营模式的出现,进而引发企业组织转型,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而企业组织转型时企业根据商业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在战略、结构、流程、运行机制、文化等方面做出变革,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以提高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普华永道和卡内基梅隆大学(2000)认为从供应链导向唯独企业电子商务转型要经历渠道增强、价值链集成、价值链转型、行业转型四个阶段。
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电子商务转型的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将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定义为:集群内成员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构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以产业链为基础,推动集群组织行为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群内成员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到销售、售后的价值链商务竞合、协同和集成,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
从相关文献以及定义中,可以总结出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1 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是一次组织变革,具有战略性
响应电子商务转型,需要企业认清集群电子商务转型的战略意义,统一思想认识和转型目标,需要包括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战略、经营理念、组织文化、经营管理流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架构、成本结构、利润分配结构等关键模块的有效配合和耦合。以业务电商化带动局部组织变革,以组织变革进一步促进电商化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电商化的组织变革。
2.2 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是一场持久战,具有动态性
传统企业间电子商务转型是一场组织变革,组织变革需要足够时间和足够定力,要不断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式。同时企业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和适应中判断自身的电子商务能力,不断调整、组织IT系统、运营模式、服务体系、人员配置和利益分配之间的动态平衡。因此电子商务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3 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是商务协同的过程,具有集成性
通过利用Internet并联合第三方提供商的力量建立集群电子商务平台,在产业集群相关政府部门的有效促进和监管下,将群内多方力量和技术集成起来,实现群内成员之间共享“ERP”系统的产品、技术、客户、生产等信息,开展业务合作,并创造新的业务流程。不仅实现横向的经济合作,还实现基于供应链的纵向分工协调,不仅包括宏观层次的战略、资源、创新协同,还包括微观层次的研发、生产、营销、物流协同。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对消费者行为的更精准把握和营销主动权,不断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实现企业间、上下游、物流金融等服务商的生产和经营信息的集成,掌握合作伙伴的经营能力和现状,加强整个价值链和价值网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2.4 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回归商业本质,获取持续竞争力
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电子商务转型,不是传统行业被颠覆,而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渠道被颠覆。转型路径是基于集群的产业文化、集群品牌和集群资源优势,在技术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到销售的协作和整合,创新商务模式,注重品牌运营,降低成本增加销售机会,寻找利润增长点。使产品思维转向用户思维,把握市场需求,最终建立集群和企业的核心用户群,拥有行业内的定价权和强势区域品牌,从而获得持续竞争力。
集群内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转型的成功,必须选择一定的转型创新方式,而转型方式的选择既取决于集群内企业的自身条件,又要受到市场、技术等外部环境的制约。本文按照Tornatzky&Fleischer(1990)提出的基于环境、技术、组织三个维度分析企业电子商务的思路,从环境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和技术层面构建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模式。
3.1 环境体系
基于协同进化理论,产业与各种环境因素是相互推进的,外部环境是产业集群转型的外部拉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制度环境。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规范的集群制度、政府对电子商务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税收优势、激励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鼓励政策,在推动产业和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转型的主动性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2)集群文化环境。集群文化是集群成员在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管理制度,体现了集群关联企业之间关于协同发展的竞争理念、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契合度,契合度越高,越有助于达成转型目标。(3)市场竞争环境。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企业必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合理配置资源,及时响应市场客户需求,将价格和服务协调至最佳组合。
3.2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是指集群内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协调、部署、整合企业之间资源,支持集群内企业协同电子商务的能力。一方面体现在集群内企业能否快速吸收新技术,将传统业务与电子商务技术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体现在集群内企业能否形成电子商务技术标准,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业务整合、资源分配以及对电子商务联合开发和维护的支撑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产业集群想实现电子商务的成功转型,必须拥有标准化的IT基础设施和网站设计能力。(2)电子商务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管理能力是指集群内企业制定和执行电子商务政策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的能力,保证系统内企业间的信息共享、通畅,能有效地从供应商和客户处传输、加工并整合数据,使集群内企业及时发现、产生和送达产品和服务。(3)电子商务和传统业务匹配能力。由于集群内企业的市场地位、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经营资源和规模的差异性,群内企业融入电子商务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企业电子商务的科学定位,找出实施电子商务的切入点,实现和适应传统企业业务和电子商务的功能整合。
3.3 企业电子商务能力
企业电子商务能力是指在电子商务转型过程中,企业充分发挥其所拥有的资源,在企业领导、企业战略、组织结构、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做好准备,获得电子商务创新收益的实力和可能性,是集群电子商务转型过程的核心保障力。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元素:(1)企业领导。决策者和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企业在传统经营方式转向电子商务模式,管理者的态度起到关键性作用,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才能真正得到实施。(2)企业战略,主要是指企业能否根据外部竞争环境和发展机会及时调整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以及与集群电商发展策略的契合。(3)企业组织能力。企业人员的电子商务观、学习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电子商务团队、组织结构等组织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对电子商务项目实施有效的人、财、物管理,充分利用可用资源和机遇,协调线上线下的渠道冲突,适应新形势。
3.4 集群共生机制
产业集群为企业和各种组织的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转型既取决于某个集群内企业,又取决于集群的内部结构和共生机制,取决于集群内组织间的生产与分配,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资源如人才、信息、技术等的交换活动,同时存在集群内各种角色、责任、权力和期望的交换活动。产业集群系统由多“主体”组成,这些主体贯穿于电子商务转型的全过程,主要包括集群内供应链、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体系。(1)供应链企业的竞合关系。由于电子商务转型过程的高投入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集群内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方式进行协同电子商务创新,进行既合作又竞争的协同竞争博弈。合作方目标的协同程度以及是否有合适的机制实现协同目标对合作效应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同时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下游的客户的电子商务化也是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的重要一步,主要包括客户、供应商对电子商务系统的认可、对接,系统对合作者的保护策略,系统对客户采购的标准运作流程、质量监控方法和信息交换规则等。(2)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协同作用。科研机构在集群电子商务转型中提供各种技术支持,政府部门在转型过程中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逐步建立官产学研有机结合、合理分工的多层次产业集群系统推进体系。社会服务机构如物流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金融企业是保证集群电子商务系统有序运作、提升服务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可以增强集群内企业协同商务的信任感、合作次数,从而提高电子商务转型的可能性和效果。
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的运作模式是指各利益主体、产品、服务、技术、信息流、资金流在协同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系和作用的组织方式和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运作模式
4.1 构建电子商务技术供应链的技术模式
围绕集群联盟(以核心企业为盟主),以满足上下游为导向,按照技术轨道通过互联网技术流将“技术供应者——技术服务者——技术使用者”连接起来,使技术研发机构、电子商务服务机构、企业形成稳定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即时沟通和合作研发,保证基于电子商务的产品链相关企业的信息、产品的通畅流动和不断增值。以供应链整体进行的电子商务技术开发能显著降低技术投入成本,避免群内成员重复进行相同或类似的电子商务技术投入,加快发展速度。同时,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在集群内有效的传播和开展成为可能,通过群内成员的信息和技术的共享、管理、协调,促使电子商务技术在企业中被广泛吸收和转化,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适当的产业链控制,拥有采购和销售的标准化流程,实现个性化、标准化生产。当然,技术供应链的建设需要政府积极推动,通过政府的信誉、关系进行供求双方的沟通协调。
4.2 建立联盟组织式的协同管理模式
建立一个协同管理联盟,由集群企业、平台运营商、物流企业、中介机构等参加,由政府和行业协会引导和监督,核心企业做盟主,委托平台运营商管理,实行“统一决策、多方实施”的运行方式,实现共担风险、分享收益。联盟组织的管理绩效取决于其社会合法化和组织化程度,取决于其制度建设情况、治理的民主化程度和职能的发挥等。能保证集群电子商务成功转型和可持续运行的内在动力主要有预期收益驱动力、控制机制、集群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1)预期收益驱动力。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利益驱动是企业参与、促进集群电子商务创新的最主要动力。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以及思想的应用,能彻底实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以及相应的管理创新,整合彼此在价值链上的核心专长;另一方面,企业的战略性联盟既能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又能降低电子商务应用成本,增加市场开拓机会,提高利润水平。对创新利益的预期会诱导企业决策者考虑时候选择这项创新,当创新成功之后,巨大的利益会激励企业持续创新,同时会诱导其他企业加入,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创新与转型。要注意的是,联盟组织需要制定联盟收益分配方法,确保各自企业收入与投入资源、风险承担相对称。
(2)联盟组织控制机制。有效的控制机制是产业集群电子商务成功运行的保障。集群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市场型契约与关系型契约复合而成,应采用复合的控制机制加以管理。成员间的信任机制可以降低机会主义、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但由于集群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建立的销售网络、集群品牌、质量标准、共性技术和研发、共同促销等公共产品无法由单个企业提供,其治理绩效取决于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大小,同时必须通过市场契约对行为主体进行道德约束、监督和激励。联盟组织作为中心协调方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制定联盟组织规范:“规范型”规范,包括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采购和销售的标准化流程、风险调节机制、价格与利益激励制度等,明确组织的具体运作,并具有详细的奖惩原则,保证规范的实施和权威;“期望型”规范,关于联盟组织价值观的描述,明确指出对集群成员所希望达成的理想或目标;“教育型”规范,作为组织成员遭遇伦理道德问题时,协助他们作为行动上的参考准则。通过联盟组织规范,让各成员在团队中感受到平等、安全,并且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明确其责任、权利和义务。
(3)集群文化的影响。集群文化(价值观)在长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通过影响群内成员和人员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协同电子商务活动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感染、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戴维·J·弗里切认为组织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组织风气和组织目标两方面,组织风气即成员与组织价值观的契合度。因此,本文把群内成员与联盟组织价值观的契合度和联盟组织目标作为集群文化(价值观)的内涵要素。价值观的相似是群内成员与组织之间契合的重要因素,双方要达到契合,至少有一方提供的资源刚好为一方所需或彼此共同分享相似的基本特性;利用契合度的评估可预测一些群内成员的组织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发展程度及行为结果。联盟组织目标是群内成员全部活动所要追求和达到的境界,这些目标会对制定组织规范产生重大影响。联盟组织目标应该是一个多向交叉的组合系统,既满足组内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也要满足组内成员的精神需要和道德利益;同时追求的道德目标要有助于实现经济目标,只有当道德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并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时,才能够成为群内成员的本质需要而被内化为行为准则。
4.3 搭建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
产业集群内的生产性服务业资源丰富,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整合这些资源,构建服务供应链,与集群的产品链进行整合,提高资源的配置率。
(1)物流服务供应链。集群内企业电子商务的高效率运作离不开物流的支撑,如何对集群内的物流供需双方进行资源整合,构建物流服务链,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中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能提供集成化和网络化物流服务;二是高效的信息处理技术应构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核心能力;三是尽可能对产品供应链的物流需求进行统一管理,保证物流运作的协调性、一贯性和整体性。
(2)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机构需要对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予以满足,否则容易造成资金流的短板木桶效应,拖滞电商发展。在产业集群实现电子商务协同平台的过程中,通过“金融服务供应链”模式,以联盟组织或核心企业或政府为出发点,以其信用实力为保证,与产品链实现耦合。将群内企业的信用状况放在整个供应链背景下,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交易和信用信息库,综合考虑其与链上企业的贸易关系,为整个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这种融资模式一方面消除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困扰,解决供应链资金失衡;另一方面增强了集群成员对其供应链的认同感,有助于集群内企业与联盟组织、核心企业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
(3)人才服务供应链。针对电商的人才危机,可建立一个基于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人才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电商发展数据和人才数据建立电商人才标准;分析当地电商人才,根据产业电商发展战略制定电商人才规划,对现有电商人员进行盘点,建立人才需求系统,联合开展“电商人才定制培训”实现人才需求的及时补给。
将电子商务引入产业集群,构建多方参与的行业网络平台,形成基于网络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架构共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整合销售,不仅将大量节约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成本,而且能够充分发挥集群品牌、集群文化和集群资源优势,获取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是一场持久战,具有战略性、动态性和集成性,需要系统分析产业集群所在的环境体系、电子商务技术能力、企业电子商务能力和集群共生机制,逐步建立官产企研有机结合、合理分工的多层次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系统推进体系和运作模式。后续研究可在本研究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将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相关结论予以应用,进一步以实证来论证相关结论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R]. china.com.cn,2012-03-27.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 陈晓涛.产业集群的衰退机理及升级趋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
[4] 曹丽莉.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 Winter,R.Workingofre—business—thebusinessengin eeringPaPorach,working Paper,2001.
[6] Davidson,W.H.Beyondreengineering:The three Phases of business trnas of mration,BIMSystems Joumal,2006,38(3).
[7] 曾庆丰.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研究——基于能力的角度[D].上海:复旦大学,2005.
[8] 聂磊,傅翠晓,黄丽华.企业向平台型B2B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型决策模型——基于企业能力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2(9).
[9] 谭晓林,周建华.影响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关键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
[10] 荆林波.梅开二度:流通革命与产业融合[C].阿里商业评论,2014.
作者简介:李虹(1982-),女,义乌工商学院讲师,企业管理硕士,主要从事产业集群转型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浙江省社科联年度课题(2013N030)“基于协同的传统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转型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构建研究”;义乌市科研计划项目(15-3-02)“基于价值链的行业电子商务战略联盟构建研究——以义乌衬衫行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5(a)-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