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MRI对椎管内肿瘤诊断的价值

2015-03-20 02:03谢美福吴徐晖林才玉李海镇蔡少辉
医学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室管膜蛛网膜椎管

谢美福 吴徐晖 林才玉 李海镇 蔡少辉 林智彬

摘要:目的 探讨MRI在定位、定性诊断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8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资料。结果 髓内肿瘤 8例 ,7例诊断正确。髓外肿瘤 30例 ,诊断均正确。按解剖隔间定位诊断正确率97.3% ,定性诊断正确率 75%。结论 可借助任何角度扫描 ,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MRI诊断

椎管内肿瘤以往借助CT及脊髓造影进行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MRI的问世及MRI造影剂的应用,对椎管内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继发改变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手术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解剖细节,已被公认为椎管内肿瘤的最为可靠的成像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38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皆在提高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的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0~74岁,平均38.6岁。临床上肿瘤生长缓慢,症状较轻,就诊时常长得较大,患者均有病变部位以下肢体疼痛及感觉异常,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极少数可合并瘫痪。病程2月~5年。

1.2方法 使用 西门子 0.35T永磁MRI。常规行矢状位T2WI、T1WI、横断位T2WI、冠状FS。增强用静脉注射15 ml 钆喷酸葡胺行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T1WI扫描,层厚4~6 mm。

2结果

2.1部位 颈段11例、胸段19例及腰段8例。髓内肿瘤10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7例。髓外硬膜内肿瘤22例,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16例,脊膜瘤4例,蛛网膜囊肿2例。硬膜外肿瘤6例,转移瘤3例,脂肪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2.2 MRI表现 在T1WI像上,10例呈略低信号,20例呈均匀低信号,6例呈等信号,2例呈高信号(其中1例高信号中见不规则低信号)。T2WI像上20例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呈均质高信号,3例呈等信号。38例均行增强扫描,静脉团射15ml钆喷酸葡胺后立即扫描,其中8例均匀强化,27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所有病灶行钆喷酸葡胺增强扫描后轮廓均较平扫更清晰,

3讨论

3.1椎管内肿瘤的定位诊断:椎管内肿瘤首先确定其为髓内或髓外占位性病变。①髓内肿瘤常表现为病变区脊髓呈梭形肿胀,两侧蛛网膜下腔均匀变窄,脊髓本身无移位为为髓内肿瘤的特征性定位征像。②髓外硬膜内肿瘤常与脊髓夹角为锐角,见"肩胛征",压迫脊髓移位,病侧蛛网膜下腔上下端扩大,健侧蛛网膜下腔变窄。③髓外硬膜外肿瘤与脊髓之间可见裂隙样低信号影,硬膜外脂肪线形态破坏及连续性中断("硬膜外征"),病侧蛛网膜下腔狭窄。"硬膜外征"在鉴别诊断中有特殊价值。

3.2椎管内肿瘤的定性诊断 根据肿瘤的信号特点及增强方式特征,MR对部分病变可作出术前定性诊断。①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髓内肿瘤的60%,其次是星形细胞瘤,约占40%。前者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可发生于脊髓各段,好发部位是腰骶段、脊髓圆锥及终丝。室管膜瘤边界比较清楚,肿瘤组织血供较丰富,约46%可并发囊变,其囊腔大小不一,可与蛛网膜下腔相通,部分可有出血。MRI表现为脊髓局限性增粗,T1WI呈均匀信号减低区,与邻近脑脊液信号相似,信号亦可不均匀(发生出血、囊变、邻近脊髓中央管扩张时),T2WI肿瘤信号增高,由于水肿亦呈高信号,难以将肿瘤组织与水肿区分开,故常常需要行增强扫描。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强化,水肿区及囊变无强化。后者约占髓内肿瘤的40%,总体而言,I级至II级约占76%,III级至IV级仅占24%,较脑内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低,好发于胸、颈段约75%,脊髓远端和终丝约占25%。病变一般较局限,但可呈浸润性生长,尤其儿童往往累及多个节段,甚至脊髓全长。脊髓明显增粗,表面可有粗大迂曲的血管,可发生囊变或合并脊髓空洞,肿瘤恶性程度与病变范围往往不成正比。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无性别差异。T1WI序列上肿瘤信号低于脊髓,T2WI序列上信号增高,病变显示范围较T1WI序列上所见大(由于水肿的原因)。可合并出血、坏死、囊变,故信号可不均匀,出血在T1WI序列上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小部分肿瘤早期可不强化,但延迟后仍可见明显强化(恶性呈度低);坏死、囊变、水肿区无强化。总之,不管是室管膜瘤还是星形细胞瘤增强扫描都是必要的,Gd-DTPA增强扫描能确定肿瘤术后是否有残留或复发,并能发现小肿瘤。②髓外硬膜下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和蛛网膜囊肿多见。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神经纤维瘤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两者在病理上常混合存在,组织结构大致相仿,区分较困难,但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仅占1%,故现在神经源性肿瘤一般指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生长缓慢,有完整的包膜,与1~2支脊神经根相连,与脊髓多无明显粘连。可发生囊变,较大肿瘤内可有小片状出血,极少发生钙化。肿瘤向椎间孔方向生长,使相应椎间孔扩大,延及硬膜内、外常呈"哑铃状"改变。T1WI序列上肿瘤略高于或等于脊髓信号,边缘光滑,肿瘤常位于脊髓背侧,T2WI序列呈高信号。脊髓受肿瘤压迫变扁、移位,患侧蛛网膜下腔扩大。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肿瘤边界更加锐利清楚。脊膜瘤占椎管内肿瘤的25%,起源于蛛网膜细胞或其与硬脊膜的间质成分。常单发,胸段多发,颈段次之,腰骶段极少见,大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宽基底较宽,与硬脊膜紧密相连,大部分可见钙化(约1/3),年龄越大,钙化率越高。T1WI序列上呈等信号,少数低于脊髓信号,T2WI序列上肿瘤信号多有轻度增高,发生囊变时呈明显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囊变区不强化,与脊髓界限清楚,可有硬膜尾征。③髓外硬膜外肿瘤:绝大部分为恶性肿瘤,对其正确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转移瘤3例,主要表现为受累及椎体出现异常信号,在T1WI上为界限清楚的低信号,T2WI上呈高或等信号,常见多个椎体,有时椎体可出现塌陷,但椎间盘未有改变,同时在病变椎体的后方有软组织信号,椎体转移常见为胸椎,其次为腰椎,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脂肪瘤1例,T1WI、T2WI均呈高信号,FS序列上表现为信号明显减低,增强后无强化。海绵状血管瘤2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硬膜外脂肪的变化在鉴别诊断中有特殊价值,硬膜外脂肪线形态破坏及连续性中断,也被称为"硬膜外征"。

综上所述,MRI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定位准确,并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MRI是椎管内肿瘤的首先检查方法,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332.

[2]朱文珍,王承缘,周义成.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1:708.

[3]谢证明.椎管内硬膜外肿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2007,16(4):189-190.

[4]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3.

编辑/孙杰

猜你喜欢
室管膜蛛网膜椎管
新生儿颅内室管膜下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