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武忠生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专业化农业产业区建设,出现了许多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随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壮大,同时出现了技术供应服务、物流供应服务、金融供应服务及其他社会组织服务供应群的大量聚集,形成了农业产业群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生态农业、物理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订单农业等文化农业形态迅速发展,给现代农业赋予了新的内涵,“科学化+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必然随着管理模式的变革而变革,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作用愈发突出,为我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为此,成立专题调研组,对我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标准化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专题研讨、深入农业示范基地实地查看典型项目等,广泛收集资料,系统梳理了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发展脉络,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
随着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纵深推进,越来越需要标准化来支撑,必须注重依靠标准化来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国家标准委和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农村工作,着力加强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和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建设,注重标准化与国家“三农”政策相结合,将标准化成果进行推广应用,重点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标准化管理的全过程中,使政府行政效率逐步趋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以及人性化,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标准化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凸显标准化的作用是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应势应需之举。政府实施简政放权和进行管理创新,有利于防止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的发生,不断冲破原有的发展桎梏,激活和释放市场活力,使标准化在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
综合服务公共平台需标准化来规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省探索建立了三级新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公共平台模式即省级运营管理中心、县级服务中心、三星级服务站等,由于建立时间短暂,各项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随着服务场地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完善,管理的难度也越大。一方面,一个地方建立多少服务场地才能够使服务达到“帕累托最优”,没有标准可依,就有可能带来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现有的场地服务质量还不能够满足企业、农户等服务对象的要求。综合服务公共平台需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的规范,采用标准的形式将行之有效的服务规范固定下来,保证其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优质性和连续性,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更加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先进的推广技术需标准化来集成和固化。在试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开展了新型农机装备制造、集成技术示范等工作,多种单项农业技术得到了集成和推广,但是由于这些单项技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科技推广。一方面,技术没有形成标准,集成推广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企业、农户等服务对象对技术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试点中采用的技术,尤其是种肥同穴、精准施肥农机等关键技术,迫切需要进行标准化,形成系统的技术流程和统一的技术标准,才能使先进的技术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快速地大范围地实现集成推广,提供高效服务。
服务模式需标准化来提升。在试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为更好地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探索性的发展了几种新的服务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些服务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选择实行服务模式标准化,形成自身特色,借助标准的思想和方法将其转化为固定的模式,使其逐渐成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够帮助农户做出选择,采用最优的服务模式,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需标准化来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这些成效多是局部的,无法准确的评估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效果,因此,如何对服务效果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非常重要。构建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提供评价依据,更好的指导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孕育着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相对于传统农业服务而言,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特征是专业化、标准化。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建设,关键在于创新,引入标准化理念,开展标准化工作,更加注重标准理念的提升、服务观念的更新、服务体制的革新以及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标准化、规范化的支撑与服务下,使服务主体供给模式实现由部门化向结构多元化转变,生产经营主体服务体系由自我服务的“纵向一体化”向多层次、复合型转变,运行体制机制由政府管理型向制度化、市场化、标准化转变。2014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标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标准构建统一市场规则”,首届中国质量大会把标准提升到引领质量的一个新高度,更加凸显出标准化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将试点成果转化为标准化成果并进行推广应用,做好示范,辐射带动省内和省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突出标准的引领作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制度建设、市场建设的核心在标准化。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因此,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任务。
工作机构和制度有保障。我省成立了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试点工作项目组和项目咨询委员会,制定了《山西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围绕高校农业综合科研及科技服务体系、高校农业综合模式示范体系、高校农业综合试验服务站建设体系、高校农业综合劳动力资源培训体系以及农业综合商贸体系5大体系以及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共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农超对接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4大平台建设,分阶段、分步骤推进试点项目,开展了技术推广服务、技术培训服务、服务网点和网络建设、专家工作平台、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农机外包等服务。
农业服务主体有发展。建立起以市场经济运作的生产资料配送、标准化农业生产过程外包型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信息化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具体内容包括:新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公共平台中的省级运营管理中心开始运营;已建成7个县级服务中心;三星级服务站已建立545个;科技示范户已发展6 000余户,培训农业技术指导员2 000余人,培训测土培肥员570余人,解答农户共性问题3 800余次;组织召开现场会80多场,编写了《山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训教材》《绿色标准化农产品生产规程》《病虫害防治手册》《肥料使用手册》等培训教材7册、服务期刊12期12 000余册,印发农业科技宣传资料40余万份,科技下乡培训340余次;建立了10个专家工作室,综合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方案已经通过论证,服务体系专家组成员已经全部上岗,积极参与到服务体系建设中方案制定、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等各个方面;绿色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建设已完成,目前已开展相关业务;绿色农作农艺评价中心,目前已完成前期的论证、规划报送、设计工作,即将启动建设;项目组在山西寿阳建立了集农业微生物菌种、生物有机肥生产、畜牧—农业循环和大棚温室蔬菜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培训中心,该中心将作为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实践场所,也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培训基地。
技术研发使用有成效。新型农机准备制造,是农业种植全方位生物技术改造和农机外包服务、科技成果快捷推广的基础工程。目前,5个机型已经通过农机鉴定,2BJF-3施肥播种机、2MBJF-1/2铺膜施肥播种机、2MBJFG-1/2A铺膜施肥播种机、2BJFX-4施肥播种机、2BJF-2谷物施肥播种机、2MBF-3/12小麦铺膜施肥播种机都进入量化生产,该系列播种机均实现了种子与高效微生物菌肥同穴播种,化肥精量条施、深施、真正实现了农艺、农机与农技的有机融合,2014年已在服务体系中全面推广应用。在襄垣县夏店村建成800亩核心示范基地,全面示范山大玉米高产集成技术,同时襄垣县供销社组织在长治市各县示范该技术2 000余亩。围绕推广的集成技术及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布局,在山西省首批进行了20个协同创新示范园的示范工作,分别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蔬菜、果树及山西小杂粮为对象,开展了集成技术示范工作。由多家科研机构完成技术集成20余项,召开技术培训会、现场会100余次,涉及到科技示范户1 000多户,农民15 000人次,由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及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完成多种单项农业技术的集成与组装,为集成技术的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示范基地中推广种肥同穴旋播机、种肥同穴覆膜机等配套机械,降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成实用技术体系,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目标。通过技术推广示范平台的建设,技术推广示范累计面积已达10万亩,辐射带动500万亩,亩平均增收达100元以上,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显著。
服务模式创新有进展。构建大学生村官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榆社县云竹镇大学生村官郭玉于2013年底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集成技术打包服务,服务中心开展了以免费培训农民、免费使用播种机、免费跟踪技术指导的“三免费”方式,让思想保守、传统落后的农民率先坐上了科技的“首班车”,真正体验到了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带来的高效、优质、低耗的良好收益。山西农业大学彭锁堂教授在大同市左云县创办的山西蓬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该区域马铃薯、蔬菜、小杂粮产业发展。发挥供销社资源优势,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山西大学目前已与襄垣供销社开展合作,将山西大学在农业科技上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通过供销系统迅速传递给当地农民,组织农民进行科学生产,使农民从传统的种养模式向科学化、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方面发展,促使现代农村经济纵横交错、稳步、高速向前发展。构建山西优质安全省生猪产业化生产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利用现有的产业资源和条件,依靠技术人才和装备,建立示范推广基地,组装配套一批科技成果,依托平定华亿、太原天禄丰、乡宁永兴康3个核心场共生产推广高繁种猪2 200余头,种公猪150余头,通过35个服务站,生产优质高繁精液,辐射带动300余户养殖户,年生产高效杂优商品猪11 000余头。围绕“北方旱凉及盐碱区农业科技规模化示范园区建设”“旱作节水高产高效(艺机肥)一体化集成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蔬菜工厂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高繁优质商品猪配套养殖技术示范”“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等10个示范基地的建设,形成“科技+行政+农户”“科技+企业+农户”“科研+专业经销商+农户”等组织模式,专家驻村、科技入户、服务到田,落实农作物各阶段的管理、培训、指导,及时对田间虫害等问题进行监测、分析,督促关键技术点上的执行质量。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实现“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目标。构建了“产销直通”现代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和“省城京城三小时休闲旅游圈”现代新型“农旅结合”的农业产业营销模式以及现代新型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等多种现代新型营销模式,打造了“朔土玉”能喝的土豆品牌,朔州市弱碱性蔬菜等多种特色农产品。
我省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建设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情况来看,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缺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相应标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和农民的多样性需求,主要表现如下:
从服务主体上看,区别于原有部门化、行政化管理模式,正在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结构。但是,一些地方热衷于增加合作社的数量,而不重视合作社竞争力的形成。在服务组织建设方面,缺乏服务组织建设标准和协调运行标准。各类服务组织之间缺乏相互联运和配合,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尚未形成服务合力。服务组织内部缺乏服务标准或服务规范,工作职责任务不清、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意识不明确、人员素质不高,服务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服务内容上看,“两重视、两忽视”的现象仍然存在,即:重视产前、产中服务,而忽视产后服务;重视生产技术服务,而忽视金融保险等保障性支撑服务。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的各类技术服务标准、综合服务标准、专项服务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综合服务标准的作用不明显。就现有标准来看,标准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一是缺少必要的技术内容;二是已有的技术标准内容落后;三是部分内容实用性不强;四是标准数量少,特别是缺少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农产品物流标准、储存标准、安全质量标准等。我省一批新肥料、新农机等新型农业技术的集成推广标准严重缺少,影响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从服务环境上看,在市场化利益分享制度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类服务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追求利益最大化势必会造成企业缺乏全力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导致公司与农民之间供需矛盾升级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因此迫切需要发挥标准化的协调性与统一性、制度化与科学化作用,以需求为目标,以标准为准绳,把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规律,形成利益驱动、功能引导、政策推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多种机制多元化模式。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作标准化要在突破和深化上下功夫。推进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要提升标准创新力,发挥标准的支撑服务作用,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建设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明确指导思想,把握标准内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围绕我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计划和要求,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出发点,以整合、集成和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培育农村多元化合作组织模式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为途径,建立一个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覆盖我省农业社会化金融、保险、法律、贸易服务等全领域、全过程的,科学合理、层次清晰、满足试点工作需要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体系的实施,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大发展做出贡献。试点中采用的新技术,只有通过形成标准,才有利于及时和大面积的推广;试点中探索出的好的路径和服务模式,只有形成标准,才能得到更好的提炼和升华;服务的效果,只有通过运用标准,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强化政府主导,深化部门合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和任务,深化部门合作,切实落实责任,夯实任务,及时研究解决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方位地予以支持和引导,保证标准化工作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要认真抓好标准化协调创新工作机制、标准嵌入机制和推进保障机制,具体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省标准化研究院主要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试点项目承担单位,在省财政厅和试点工作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协调相关单位落实试点标准化工作。根据《山西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年度《山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方案》。同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将标准制定工作纳入试点工作项目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促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再上新台阶。
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强化战略思维,统筹规划,围绕技术、产品、服务及基地建设等方面,组织构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由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生产服务和流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各方面的标准体系组成,涵盖种子、化肥、农机等农资供应服务标准体系;环境监测、测土配肥、种植养殖管理等生产服务标准体系;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服务标准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管服务标准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标准体系;涉及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内所有的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标准和服务支撑规范标准,既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又有地方标准、联盟标准、企业标准及地方性规程规范。坚持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选择较为成熟的技术作为突破口,研制技术标准,然后逐步扩大领域并深入推进,开展综合性基础标准、服务模式和服务效果评价方法标准的研制工作。
促进服务主体建设标准化。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主体是组织基础。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目标在于壮大组织,根本在于服务标准化。依托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型合作服务组织,鼓励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扶持民营服务组织,既要转变政府服务组织职能,继续发挥政府宏观与公益性服务组织职能,又要强化集体服务组织的作用,重点突出合作社在支农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和完善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打造社会力量参与平台。通过贯彻标准化理念,加强服务意识,增加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功能,制定服务标准,开展多元化服务组织建设标准化,使性质不同、功能各异的多元化服务主体互联互动,有效地实现体系整体效益。服务主体建设标准化更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以农为本”,着眼于建立为农民服务的科技推广体系和教育制度,培养农村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促进服务资源整合标准化。以提升服务能力、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为主线,统筹技术、物资、信息、市场、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各种服务资源。围绕“四个平台”开展标准化工作,实现高校复合农业社会化综合科技推广服务公共平台标准化、新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技术支撑平台标准化、城乡共建绿色农业产业链及其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和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通过服务平台的搭建,进行标准需求分析,掌握相关标准、相关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功能要求,运用标准化理念,坚持“系统管理、综合分析、统筹规划、急用先行、分布实施、动态完善”,稳步推进标准化工作。
促进服务机制创新标准化。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是带有根本性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重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制度、经营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优化服务供给;创新投入机制,提高服务效益;创新参与机制,创设多元化主体参与条件;创新订单协议服务、委托服务、购买服务和派驻服务机制,提供多种服务方式;创新金融保险机制,建立针对合作组织和农户的金融信贷制度,开展农村信用消费业务。积极探索多角度、多范围、多领域的服务实现形式,增强多元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创新服务机制离不开优质服务环境的支撑。发挥标准化的支撑服务作用,健全法规体系,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市场环境,维系服务秩序;形成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相互信任的契约关系;建立健全标准化考核指标体系,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转。创新性地开展标准化工作,拓宽标准服务范围,延伸标准服务内容、深化标准服务内涵,提升标准服务质量。
建立试点标准化示范区。典型引路,示范先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实施推广的重要形式,根本目的是将先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技术集成标准和创新型服务模式大范围地应用于实践,具有推广辐射作用。以“种肥同穴”“生物肥”等集成技术的推广为切入点,结合我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和省农改试点项目“协同科技园”“农超对接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抓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扩大示范面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总结标准化示范成功经验,让农业生产企业尤其是农户对新型服务模式、新型服务机制、新型农业技术有超越理性的实践认识,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实施更加顺利,更有利于辐射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增加地方农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构建标准推广应用网络。努力在标准宣贯及培训上下功夫,加快标准实施步伐,切实增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意识。探索建立推进标准宣贯的长效机制,保障标准宣贯的连续性。强化标准化理念,提高农技人员、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助于不断推进标准化工作。在新品种产前、产中和产后涉及到的技术研发过程中,注重将技术成果进行标准化,使先进适用的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并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标准化知识培训活动,认真做好标准化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标准化工作“造血”功能,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工作层次和水平。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利用会议、展销、咨询等活动,印发标准化相关资料,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标准化宣传,让更多的农户有机会了解标准化生产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参与、关心、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的工作氛围。
构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个平台建设,建立以农业标准数据库和标准检索系统建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提升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水平。借助该平台,收集、整理和发布国内外农产品标准以及技术法规等标准化信息,及时维护和更新数据库。推进地方标准网建设,加快实现与“农民信箱”等相关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步伐,尽快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
构建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加强标准实施监督工作,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建立标准评价体系,破解标准真空,推动标准全面有效实施,营造“人人守标、人人执标、违标可耻、违标追责”的氛围。对重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均制定具体的贯彻措施,确保标准在工作实践中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效果评价机制,对标准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监督、跟踪、检查及完善。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开展专项检查或抽查,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广泛收集整理各种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标准,提升标准化工作质量,凸显标准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