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铜矿石与冶炼遗物初析*——以鄂东南和鄂中地区为中心

2015-03-20 02:49陈树祥龚长根
关键词:遗物孔雀石铜绿

陈树祥 龚长根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2黄石市博物馆,湖北黄石435003)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自古就是东西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带,是探索长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少数遗址中出土的铜矿石(孔雀石)和冶炼遗物为探讨本地区铜矿石的始采年代、用途、冶铜术和合金青铜发明及文化属性等学术课题提供了基础资料。

湖北境内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公布出土采矿冶炼等遗物资料的有阳新县大路铺、大冶市蟹子地,天门市肖家屋脊、邓家湾、殷戴家湾、罗家柏岭,荆门市屈家岭一百三十亩,随州市金鸡岭等遗址[1-8]。观察报料的8处遗址的地理位置,大概可分为鄂东南和鄂中二大区域。

(一)鄂东南区域

主要指长江中游南岸的大冶市、阳新县。本区域内的铜矿山周围分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54 处[9],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中,早期有薜家岗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稍晚多见石家河文化,更晚为后石家河文化。其中,考古发掘的阳新县大路铺遗址和大冶市蟹子地遗址出土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冶炼遗物比较丰富,代表了本区域冶铜萌芽或初期水平。

大路铺遗址位于阳新县白沙镇土库村大路铺自然村东南面,遗址面积达80 000 m2。1984—200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4 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达1 658 m2。在遗址第⑧层(石家河文化晚期)中出土了3块冶炼遗物,经采用XRF 对其中2 块标本进行分析(如图1、2所示),初步判定为冶铜烧流的炉壁和炼铜坩埚残块[1]。

图1 炉壁残块

图2 坩埚残块

大路铺遗址东部发掘区第⑦层为后石家河文化堆积,发现的冶炼遗物有铜矿石、废矿料、炉(炼)渣和青铜残片等。其中一小块孔雀石经采用ICP 分析,含铜量高达40.12%(如图3所示)。

炉渣均为形状相异的小块炼渣,断面满是小孔眼,似蜂窝状。经对其中的2 块炼渣采用岩相薄片及XRD 分析,皆为冶铜的浮渣。其中,一块炼渣呈薄片状;另一块呈砣状(如图4、5所示)。

出土的1 块青铜残片,呈青灰色,表面较光滑,长1.3cm,宽0.7cm,厚0.2 ~0.3 cm(如图6所示)。经采用X 射线荧光技术对青铜片进行无损成分检测,发现这块青铜残片是以锡、铅、铜为主的三元合金物,其中,锡(Sn)占41.34%、铅(Pb )占25.02%、铜(Cu )占19.84%。锡、铅含量皆高于铜的含量,显示出合金配料的初期性特征。

图3 孔雀石

图4 薄片状炼渣

图5 砣状炼渣

图6 青铜片

此外,出土有铁铜共生矿石2 块,铁矿石1 块。其中,一块铁铜共生矿石呈不规则小块状,其含铜量仅有3.18%(如图7所示)。矿物主要组成有辉石、铜蓝和孔雀石。这是一块含铜量极低的铁铜共生矿料。另一块为铁铜混生矿石,平面呈扇形块状,褐红色,比重较大。长4.3 cm,宽2.3 cm,厚2.6 cm。含铜量仅1.53%(如图8所示)。出土的1 块铁矿石,呈不规则块状,含铁量高达97.84%,不含铜,主要成分为赤铁矿和石英(如图9所示)。

这些铁铜共生矿石、铁矿石由于含铜量极低,有的不含铜,应是冶炼前挑拣出来的废矿料。与矿冶遗物共时的遗存中,发现烧土堆积1 处,残形状略呈长方形,长1.7 m,宽1 m,面积1.7 m2。烧土中夹杂石块、木炭和碎陶片。烧土堆积可能为冶炼遗迹。

蟹子地遗址位于大冶市罗桥街道办事处王家庄村墩下庄5 组,南距铜绿山古铜矿遗址6 km。遗址面积达23 800 m2。2009年5—9月,发掘面积700 m2。遗址第④层(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出土石砧及孔雀石各1 块[2]。石砧一般与石锤匹配,为碎矿工具,可用于对大块铜矿石进行整粒(如图10所示)。这种配套的石质工具分别在本遗址和阳新大路铺遗址的商周遗存、以及大冶铜绿山Ⅺ号矿体春秋时期冶炼场多有发现,虽然其形状、大小、时代相异,但用途大体相同[10]。

图7 铁铜共生矿石

图8 铁铜混生矿石

图9 铁矿石

图10 石砧

阳新大路铺遗址石家河文化晚期出现冶炼遗物成系列,说明已发明冶铜术。冶炼前,可能将一些采自铜矿山而含铜量极低的铁铜伴生矿石或不含铜的铁矿石等,经挑选后被扔掉,将含铜量较高的孔雀石作为冶铜原料进行冶炼,这种冶铜工序表明古人对铜矿石认知度较高,也对后世冶铜技术影响很大。遗址上发现一块青铜片,应是在冶炼红铜基础上发明了合金术,显示阳新大路铺遗址在后石家河文化时期跨入了青铜时代[11]。

(二)鄂中地区

主要指以天门市石家河文化古城址为中心,向北辐射大洪山南麓的区域。据初步统计,属于这片区域的天门、京山县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61 处[9];2008年在大洪山南麓即以石家河为中心的区域进行专题调查,新发现史前聚落遗址17 处[12]。其实,鄂中地区因地形地貌不同又可分为平原区域和山丘区域。

1)平原区域。以天门市石河镇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大型土垣城址为中心,城址面积达1 200 000 m2。城内外密集分布有邓家湾、三房湾、肖家屋脊和罗家柏岭等34 处具有石家河文化内涵的遗址,构成了本地区一个以大型城址为中心的史前末期聚落群[9]。大型城址的出现,既显示了石家河文化的文明进程,又暗示着族群政治中心的形成。通过对城内外遗址的发掘,发现有5 处遗址出土了铜矿料及冶铸遗物。其中,已公布资料有邓家湾、肖家屋脊、殷戴家湾、罗家柏岭遗址。

邓家湾遗址位于天门石家河城垣内侧西北的拐角处,遗址面积达60 000 m2。在探方AT109、AT203 的石家河文化地层中,出土了不少铜矿石(孔雀石)碎块。值得注意的是,在邓家湾石家河文化第二期的灰坑、第三期的圆形祭祀坑也分别出土有孔雀石[4]。其中,AT203出土的一块孔雀石经孙淑云先生检验,相对含铜量达67.77%[4],较为罕见。

石家河城址南垣外的肖家屋脊遗址面积150 000 m2,1987年秋冬第一次发掘区南边相邻4 个探方的地层和灰坑中,出土了5 块孔雀石(报告称“铜矿石”),瓮棺葬第49 号也随葬了1 块铜矿石[3]。发掘报告仅介绍了其中的3 块,分别出土于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早期后段的灰坑和地层中。其中,H42 出土的一块较大,外表浅绿色,近长方形,长4.8 cm,宽4.4 cm,厚2.3 cm;H43 出土的一块亦呈浅绿色,长3.8 cm,宽3.7 cm,厚2.1 cm;地层中出土的一块呈浅绿色,长3.5cm。肖家屋脊遗址先后发掘8 次,共揭露石家河文化早期的灰坑多达409 个,仅有2 个相邻的H42、H43 出土了孔雀石。考稽这两个灰坑特征,H43 平面呈圆形,坑口直经2.5 m,坑深0.58 m,坑壁规整、平底;坑内堆积黑灰土夹草木灰,堆放着大量陶器,器类有鼎、罐、壶、壶形器、斜腹杯、豆、盘、瓮、瓶、擂钵、器盖、纺轮等。H42 平面呈长方形,坑口长达9.15 m、宽2.15 m、深1.1 m;坑内堆积分为2 层,每层也堆放着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中还有陶塑动物,斜腹杯多达20 余件。笔者认为,尽管这2 个灰坑形状、大小有别,但灰坑内十分丰富而完整的遗物是经时人有意摆放的,其性质应为祭祀坑,美丽的孔雀石可能为祭祀品。

其实,早在1954—1957年,湖北省博物馆为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建设,对石家河城址外东南边的罗家柏岭遗址(石河镇土城村)进行了抢救发掘。该遗址面积达50 000 m2,发掘面积1 147 m2,出土遗物和揭露的遗迹较为丰富。在石家河文化二期的大型建筑遗迹及附近的数个探方中发现铜器残片5 件,还有少量锈蚀炼渣和铜绿石,可惜这些实物未能保存下来。资料的整理者提出了“遗址上的石家河文化手工业作坊中还应有铸造小型铜工具的生产部门”的观点[6]。此说可采信。

天门殷戴家湾遗址位于石家河城址之西约4 公里,面积8 250 m2。2005年发掘面积330 m2,发现有1 座灰坑及与宗教有关的活动面4 处。灰坑内出土遗物较为丰富,陶器类有红陶杯、鬶、壶形器、缽、碗、豆、盆、罐、缸、瓮和陶纺轮,石器有铲、镞、砺石,并出土2 块铜矿石[5]。灰坑时代为石家河文化早期后段。出土的2 块铜矿石由于未公布照片和成分分析资料,笔者推测其为孔雀石。

此外,2014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家河遗址群之一的印信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地层中出土多块孔雀石。

2)山丘地区。指以大洪山为中心的周边山丘地带,相距石家河城址较远,出土孔雀石的有荆门屈家岭一百三十亩遗址和随州金鸡岭遗址。其中,屈家岭一百三十亩遗址东南距天门石家河古城址约40 余公里。遗址座落在京山县屈家岭管理区龙潭村季河两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达100 000 m2。2005年7、8月,荆门市博物馆发掘了32 m2。在探方TN24W34第④层中发现一铜块,长1.5 cm,宽1.0 cm,其外表布满绿色铜锈(如图11所示)。发掘者认为,其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7]。从公布的“铜块”照片资料观察,仍为一块体积较小的孔雀石。

金鸡岭遗址位于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村二、三组的一座不规则低岗上,其东南西三面被涢水支流的清水河环绕,遗址南北长约420 m,东西宽约310 m,总面积100 000 m2。2002年6月,在遗址发掘区的第二象限内不仅发现石家文化早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二座(F7、F1),还在探方WNT1109 第⑦层(石家河文化二期)出土一块不规则长方形孔雀石,外观灰绿色,长3 cm,宽1.5 ~2 cm,厚1.5 cm[8](如图12所示)。

图11 屈家岭一百三十亩遗址出土的孔雀石

图12 金鸡岭遗址出土的孔雀石

其实,上述鄂东南和鄂中区域虽然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但仅有10 处遗址公布了铜矿石(孔雀石)、冶炼遗物、青铜片及采冶工具资料,反映铜矿石开采、冶炼处于肇始阶段。一些出土的铜矿石(铜绿石)有的未作具体报道和成分分析,根据照片资料观察,我们推定这类矿石大概为含铜量较高的铜矿石(孔雀石)。从出土的铜矿石、冶炼遗物与遗址地层或遗迹中的生活用器共存关系考察,可分为屈家岭文化晚期或石家河文化早期、石家河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三个发展阶段,但绝大多数矿冶遗物处于石家河文化时期,合金青铜片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如表1所示)。石家河文化地层出土木炭等经碳十四测定,为距今4600—4100年,由此推测,荆门屈家岭一百三十亩遗址出土的孔雀石年代大概距今4600年前后。湖北境内的后石家河文化是继石家河文化之后嬗变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该文化的测年数据有2 个:其一为鄂西北房县七里河遗址的第三期文化遗存,其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1950年)4100年左右[13];其二是宜都县石板巷子类型,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1950年)4140—3880年之间[14]。总的看来,其年代与中原夏文化早中期相当。

表1 湖北境内出土的采矿工具、铜矿料及冶炼遗物统计表

中国古代称孔雀石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孔雀石色彩靓丽,含铜量高,既是一种古老的玉料,又是一种炼铜的上等原料。细研湖北境内9 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铜矿石、冶炼遗物和生产工具,结合铜矿石(孔雀石)在遗址的出土位置及共时性遗物或遗迹,其用途大致可归为四类:

1)加工饰品后的废料。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族民获取孔雀石时,因其色美,质较硬,最初可能当作玉石对待,或许将其加工制作成饰品。实际上孔雀石称“石”,质地多含铁铜等金属,与玉石相比,韧性差,非常脆弱。鄂东南开采的孔雀石质地更差,若用原始加工玉器的方法琢磨孔雀石皆极难成器,即使偶尔雕琢成器,也是碰撞易碎。经统计,商代中期之前的发掘和调查的遗址,多见玉、石器,尚未发现孔雀石琢磨成型的器物,这与孔雀石不可克服的缺陷有关。因此,邓家湾、肖家屋脊等遗址地层中出土了较多碎小的孔雀石块,推测为大块孔雀石雕琢的废料,或许为孔雀石成品破碎后被遗弃之物。屈家岭一百三十亩、金鸡岭、印信台遗址发现的孔雀石虽然个体稍大,但皆出土于地层中,这应与当时人们对其价值认识不清有关,为遗弃的废石料。

2)祭祀用品。邓家湾石家河文化第三期的圆形祭祀坑(AT8—H116)中出土有大块孔雀石;第二期的一个灰坑(编号AT8—H30)也可能为祭祀坑,坑内的孔雀石与大量的陶器共存,其用途显而易见。此外,肖家屋脊遗址H42 和殷戴家湾遗址H1 均挖制规整,两坑内皆摆放较多陶器,均具有祭祀坑性质。尤其是殷戴家湾遗址H1,处于遗址揭露的4 处宗教活动遗迹面的附近,H1 可能是举行宗教活动的祭祀坑。现在看来,这些“灰坑”实为祭祀坑,孔雀石与陶器应为神圣的祭祀用品。

3)随葬品。肖家屋脊遗址发现一座瓮棺中(w49)随葬了一块孔雀石,这暗示铜矿石与其他瓮棺随葬的玉器价值等同。

4)冶铜原料。孔雀石主要是铜铁矿物的氧化产生铜绿,含铜量较高,铜绿山出土的孔雀石经检测含铜量为20% ~57%,邓家湾遗址发掘探方AT203 出土的一块孔雀石(AT203:35)经检验,相对含铜量达67.77%,实属罕见。显然,从古至今,孔雀石为冶铜的上等铜矿料。罗家柏岭遗址出土有铜绿石、锈蚀炼渣、铜器残片5块,虽未发表遗物图像,从文字资料描述看,构成了冶铜的基本元素。罗家柏岭遗址上出土的“铜绿石”应为孔雀石,是冶铜的原料;锈蚀炼渣应是冶炼粗铜或铸造铜器产生的废渣;铜器残片可能为红铜或合金铜铸造品。

冶铜方法是从铜矿石中提取铜金属的技术。史前遗址出土冶炼遗物普遍较少,但仍可从中窥见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原始冶铜方法。如前所述,有学者对大路铺遗址石家河文化晚期出土炼渣进行检测,认定是炉壁残块和厚胎坩埚渣。笔者认为,该遗址未出土同时期的坩埚,仅见厚胎陶缸和厚胎陶钵,所谓炉壁与坩埚残块或许分别是陶窑壁和厚胎陶缸(陶钵)残片。大路铺遗址出土有石家河文化时期烧制温度在1 000 ℃左右的硬陶器残片,这已基本达到熔化铜矿石所需要的温度。目前,大路铺遗址暂未发现石家河文化时期陶窑,从该遗址出土大量陶器和硬陶残片分析,遗址上应有陶窑未被揭露。值得关注的是遗址的第⑦、⑧层之间发现了一片呈长方形的烧土堆积(编号03EST4),由于上部被破坏,结构不清。残存1.7 m2的烧土堆积中夹有石块、木炭、碎陶片等,这给探研其用途提供了信息[1]。我们认为,由于早期的冶铜方法处于摸索阶段,冶铜必须跟火法形成的高温密切相关。因此,这处长方形烧土堆积可能是一座冶铜炉的废墟。冶铜技术从萌芽到成熟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根据考古材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春秋时期冶铜炉发展变化的轮廓。此前,有学者对铜绿山Ⅺ号矿体发现的残炉进行复原研究,提出最早的冶铜可能是在陶窑里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冶铜炉的观点[10],此研究成果无疑有开弓之举。由于在陶窑中冶铜,往往停火降温后可能需要毁掉陶窑获取铜料,再次冶铜时须重新建窑,周而复始,成本甚高,得不到推广。大路铺遗址发现了早期长方形烧土堆积,可能是在陶窑基础上改造的冶铜炉。

其实,商周时期的大路铺遗存中,还发现了与冶铜有关的两种遗迹,给我们讨论早期冶铜技术提供了依据:其一,为烧土遗迹,共发现3 处,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堆积面积分别为2 m2、3 m2和4.3 m2。其中,编号为03EST2 烧土堆积中(如图13所示),还残存有箅孔,可惜箅孔的详细材料未见报道。我们推测这种箅孔用途有两种可能:一是仍为陶窑火膛上部结构,是略加改造的冶炉;二是与西亚地区、希腊克里特岛、东南亚早期(如图14所示),以及辽宁大凌河上游冶炼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的带孔炉子相似[15],冶炉周壁均设置有较多圆孔,便于安插陶管进行人工多方位向炉内吹氧(如图15所示),使铜矿石中的铜能在炉内加快熔解还原。其二,发现与冶铜有关的烧坑7 座,烧坑为长方形或长条形(如图16、17所示),皆依地势而建,时代纵跨殷墟晚期至春秋初期(如表2所示)。

图13 西周晚至春秋初烧土堆积

图14 东南亚早期圆形炉子

图15 西亚地区圆形冶炉吹氧法雕刻图

图16 殷墟晚期至西周烧坑

图17 西周晚至春秋烧坑

表2 烧坑资料一览表

由于揭露的烧坑早期皆遭破坏,上部结构不清,残存底部结构也有一定差异。从烧坑内堆积物中均有红烧土、灰烬、炼渣及碎陶片推测,烧坑是一种近似地炉的炼铜炉。烧坑内木炭与缽(缸)内木炭共同燃烧,在炉坑内形成高温环境。在高温作用下,铜矿石(孔雀石)得到熔解还原,渣液溢出,铜液沉入陶缸底部,停火降温后将陶缸取出,获取粗铜。其实,此前在盘龙城杨家湾、杨家咀遗址上发现多个不规则长条形坑,与大路铺遗址发现的烧坑相似,不同的是盘龙城杨家湾、杨家咀遗址长坑较大,坑内摆放多组红陶缸,每组3 ~5 个,有的缸壁残留着铜液;长条形坑内木炭灰烬堆积,坑外灰烬中出土有零星孔雀石,我们推测盘龙城杨家湾、杨家咀遗址的长条坑为冶铸遗迹[16]。其实,一种更先进的土筑鼓风冶铜竖炉出现于春秋时期,铜绿山Ⅺ号矿体冶炼遗址发现了10 座冶铜残竖炉,经复原研究和冶铜实验,这是一种可以连续加料、间断排放炼渣和铜液的冶铜炉(如图18所示)[10]。

图18 铜绿山Ⅺ号矿体冶炼炉复原图

上述分析表明,鄂东南先秦时期的冶铜炉有其演进的脉络,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冶铜方法可能肇始于陶窑。

大路铺遗址后石家河文化地层中发现锡铅铜三元青铜片,尽管只有一小片,青铜器类不明,但显示了合金技术的发明,其意义不言而喻。

鄂东南、鄂中地区少数史前遗址发现铜矿料和冶炼遗物,为我们探寻共时性的铜矿料(孔雀石)的来源及采矿方式提供了信息。

鄂东南区域的铜矿山为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矿山林立,已发现有700 座大小不一的矽卡岩型铜矿山[17]。其中,铜绿山、龙角山、铜山口铜铁矿山均发现商周时期的采矿遗址,矿山下的一些临水丘岗分布着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遗址。清同治六年版《大治县志》记载:“铜绿山在县西马叫堡,距城五里,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早期地质勘探资料也说明这里氧化铜矿(孔雀石)等蕴藏丰富,有的出露地表,便于辨认和开采。铜绿山的孔雀石含铜量为20% ~57%,铜绿山7 号矿体西周春秋时期井巷中挖出的“黄泥巴”矿,含铜品位在12% ~20%。即使铜绿山一些铜铁矿体的“铁帽”下面,因淋漓作用,铜铁矿中的铜含量自上而下品位逐渐变高。氧化铜矿富集带,铜的一般品位在5% ~6%,局部可达15% ~20% 以上。1974—1985年在铜绿山Ⅰ、Ⅱ、Ⅺ矿体上均发现人类早期开采铜矿的露采坑。此外,在铜绿山Ⅰ、Ⅱ、Ⅺ矿体上采集了一批石锤,有的时代早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如图19所示)。这些实物证明,铜绿山Ⅺ号矿体孔雀石的始采年代不晚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由此推定,大冶市蟹子地遗址出土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孔雀石应来源于铜绿山。

图19 石锤

阳新县境内有丰山洞、赤马山、白云山、赵景湾、欧阳山、李家山、沈家岭、铜宕、铜硐山、牛头山、鸡笼山、李家湾等铜矿、铜金矿和铜铁矿山[18],是古今开采的对象。大路铺遗址东南方向的巷下古矿井遗址经发掘,其年代定为西周末至春秋早期。笔者认为,阳新县大路铺遗址石家河文化中出土的铜矿料应采自附近的铜矿山。

以天门市石家河城址为中心的肖家屋脊、邓家湾、殷戴家湾、罗家柏岭等遗址出土的孔雀石和冶炼遗物多未做成分分析和示踪研究,其孔雀石来源一直未作定论。天门市境内无铜矿资源,境内遗址所出土的孔雀石应为外域输入。天门市域之西、北边分别与荆门市、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相邻或相望,这些市(县)经过1984、1994 和1998年3 次成矿远景区划普查,铜等金属矿产资源匮乏,仅在京山县绿林镇铁炉冲勘探发现有铜的储藏量,但数量少,仅为86 t[19],由于铜矿埋藏深,古今没有开采资料报道。那么,鄂中平原新石器时代末期出土的孔雀石来自哪里呢?我们认为应该在同属于石家河文化圈的鄂东南寻找来源才合乎逻辑。从古代交通路线考察,鄂东南的铜矿山下的溪、港、湖自古以来与长江沟通,在这里采掘的孔雀石可溯江而上经汉江直达天门市石家河古城址这个政治中心。故此,天门市肖家屋脊、邓家湾、殷戴家湾、罗家柏岭和荆门屈家岭一百三十亩遗址发现的孔雀石,极有可能来自鄂东南铜绿山及附近铜矿山的批量输入。

大洪山地区随州北部的万和镇、吴山镇和小林镇发现有铜矿山,规模较小,主要为矿点或矿化点,且常与铁、钼、金等以伴生矿产的形式产出,不产孔雀石[20]。随州金鸡岭遗址南边的安陆县发现有仁和店铜矿床、同兴店铜矿床、杨家铜矿点。其中,安陆同兴店的铜矿石平均品位1.67%,最低含铜品位为0.7%,最高者达4.32%。矿体露头较好,矿体厚12 m,岩性为孔雀石化含炭硅质板岩、炭钙质板岩、钙质板岩等,矿体平均含铜0.66%,略含银27.12 ×10-6;矿体顶板为炭质板岩(B7)含铜0.07%。这类含铜矿石有的出露,经过长期自然风化作用,形成略有氧化铜绿的孔雀石[21]。这些数据表明,大洪山地区的矿石点含铜平均值不高,皆低于铜绿山春秋时期冶铜炉渣中的含铜平均值。由于含铜量极低,从古至今这一带未见开采的资料报导。随州市金鸡岭遗址出土的孔雀石仅一块,其来源可能与安陆市同兴店或鄂东南的铜矿山相关。

综上所述,湖北境内新石器时代末期发现的采矿遗址、孔雀石和冶铸遗物,其文化属性分别指向石家河文化和后石家文化。我们认为,大概在距今4600年左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族民开始接触孔雀石,石家河文化中晚期和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罗家柏岭、大路铺遗址等大型遗址的族民先后掌握了冶铜术及青铜合金术。铜矿采掘技术、冶炼、铸造等原始矿业的出现,是继新石器时代快轮制陶之后更具时代意义的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湖北境内至迟在后石家文化时期跨进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大门。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石市博物馆,阳新县博物馆.阳新大路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石市博物馆.大冶蟹子地遗址2009年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0(4).

[3]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肖家屋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邓家湾:天门石家河考古报告之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5]湖北天门市殷戴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8(增刊).

[6]张云鹏,王劲.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2).

[7]荆门屈家岭一百三十亩遗址试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8(增刊).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随州金鸡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9]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10]黄石市博物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1]陈树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始采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8.

[1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洪山南麓史前聚落调查——以石家河为中心[J].江汉考古,

2009(1).

[1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房县七里河[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291-292.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83.

[15]韩汝玢,柯俊.中国科技史:矿冶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83.

[1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7]湖北省大冶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冶县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8]湖北省阳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9]荆门市国土资源局.2006—2015年荆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EB/OL].(2010-12-22)[2015- 05- 01].www.jmlr.com/read.asp?id=979.

[20]随州市人民政府网.随州市矿产资源储量及分布[EB/OL].(2013-02-26)[2015-05-01].www.suizhou.gov.cn/ggl/1012.jhtml.

[21]杨培,刘晓妮,刘忠明,等.湖北省安陆市同兴店铜矿床基本特征[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4).

猜你喜欢
遗物孔雀石铜绿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微生物降解孔雀石绿的研究进展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人杀菌肽LL-37联合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药物残留检测的研究概述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共代谢基质促进铜绿假单胞菌降解三十六烷的研究
钴掺杂Bi2O3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废水的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及整合酶的检测
云南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哀牢国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