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3-20 07:28:31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英美英语专业文学

牟 佳



对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牟 佳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些高校大多处于不发达地区且又有自身特点,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内容陈旧、课程安排不科学、教学模式落后、师资配备不合理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既考虑课程特点,又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发展的改革之路。

民族地区;高校;英美文学;教学

在199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中,英美文学课被列为选修课,而在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英美文学课则被规定为专业知识必修课,从而使正在趋于边缘化的英美文学课重新确立了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该大纲明确规定:“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读懂一般英美报纸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并能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于是,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纷纷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文学修养,培养人文素质、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上的实用主义也影响了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为了培养适用于当地企业的英语人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没有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导致与最初的培养宗旨相差甚远。此外,因为英美文学课程有自身的特点,一些高校没有从课程内涵去深入探讨其价值,也造成了英美文学教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英美文学教学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一、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民族地区高校虽然把英美文学纳入英语教学,但是民族地区自身的特点限制了教学的开展。部分高校把该课程作为选修课,其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在短期内无法掌握英美文学的精髓与真谛,这与2000年的新教学大纲不相符。一些高校未认清英美文学的重要性,没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开展合理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其教学目标。

(二)教材内容陈旧

民族地区高校一般都选择比较大众的、使用较为集中的几本文学教材。虽然国内市面上的英美文学教材较多,但是内容大都比较陈旧,对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关注较少。教材内容都侧重于对作家生平的介绍,对作家的特点或作品的独特性分析较少。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教材只是对某作品的一部分进行分析解读,缺乏对整部作品的全面认识,这对教师对教材的驾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师要认识现有教材的不足,进而因地制宜地做出调整。

(三)课程安排不科学

部分高校把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安排在同一个学期,并且连续开设两个学期,一般是每周2个课时,也有的高校把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有意地分别开设,并且安排在同一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这两种开设模式都存在不足与弊端。一方面,英国文学较美国文学的时间跨度长,作家和作品的数量更加丰富,因而,如果课时平均分摊,就会造成英国文学教学课时不足,而美国文学课时还浪费不少。这种安排往往割裂了英美文学的内在联系,忽视英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发源。另一方面,没有注意到英美文学课程信息量较大的特点,学生很多的功夫都是放在课下的,如果安排每周4课时,学生就不能把要讲授的文学作品认真消化,导致课堂效果不好。

(四)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民族地区高校仍是“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师明确知道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要和学生积极互动,但是,实际的操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课堂上,无论怎样调动,学生往往不能进入角色,不积极配合教学活动,教师最后只能再次进行“一个人的课堂”。此外,很多教师没有根据英美文学本身的特点进行课前准备,并且功利性地把英美文学课程往考研方向靠拢,过分强调其应试性,把课堂变成了考研辅导。而对于不考研的学生,这样目的性强的课堂,实在是枯燥乏味,教师的一味灌输,使其对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对英美文学的兴趣。

(五)师资配备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教学的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充满激情,可塑性强,但是英美文学教学应该由有经验的、有文学底蕴的教师担任。然而,由于民族地区的局限性,对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吸引力不是很大,并且各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也不够,他们缺乏学习进修的机会,导致现有的师资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部分教师对英美文学的理解不是很透彻,没能找到本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差异性与切入点,直接导致了教学水平的低下。

二、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共选修课或选修课时,要充分考虑授课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制定的目标不宜太高,秉着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魅力的原则,对经典文学作品能够进行初步鉴赏即可。而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英美文学必修课,教学目标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制定,不仅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文本分析方法,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及审美能力。

(二)选择适合的教材

教师即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没有好的教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现在很多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都存在问题,但若仔细筛选也能找到适合的教材。教师最好选择“史选合一”的教材,既有文学史的简介,又有批评方法的介绍。当然,如果有的高校条件允许的话,自己编写教材效果更佳。此外,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要因材施教。

(三)合理安排课程

可以在低年级开设英美文学的预备课,先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进行梳理,对英美文学史有初步的了解,给他们推荐经典并且难度相对较小的小说、诗歌等,奠定学生的文学基础。到高年级正式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时,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加的有的放矢。此外,也可以在美国文学中适当加入英国文学的相关知识,注重课程内部的融合。

(四)改革教学模式

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根据英美文学的教学特点,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先搜集相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告诉学生对文学的解读是见仁见智,没有完全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升自信。每个学期可以举办一次文学作品戏剧大赛,学生根据学习的相关文学作品进行编排表演,教师要注意公正、客观地对活动进行总结,并且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演练,而且还能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逐渐培养其文学鉴赏力与创造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在鼓励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也要积极地聘请国内外英美文学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教师在与专家的交流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增加教学的信心。也可以有规划地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做国内外的访问与交流,开阔其视野。每学年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教学比武,以竞赛的形式促进教学。此外,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引进优秀人才,尤其是英美文学学科带头人,以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发展,进一步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水平。

[1]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 2005 (1).

[2]牟佳.英美文学课程体系的生态化建构策略[J].学周刊, 2014(9).

[3]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6).

[4]牟佳, 常晖.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生态化探究[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7).

[5]丁跃斌, 宿久高.国内日本文学教材出版现状与开发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4(11).

注: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XJK015QGD011);2015年吉首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5JSUJGB26)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丁金荣

G642

A

167-6531(2015)18-0098-02

牟佳/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湖南张家界427000)。

猜你喜欢
英美英语专业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