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傲飚
电视剧《琅琊榜》热播探析
文/孙傲飚
近年来,宫廷戏的争斗、穿越剧的情爱,将古装剧这一电视剧类型的发展几近带入“死胡同”,然而随着2015年“IP”影视的火热,一部《琅琊榜》又将观众拉回到了电视机前。这部由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古装剧,由孔笙、李雪执导,胡歌、刘涛等领衔主演,自2015年9月19日登陆北京、东方两大卫视,该剧播出后收视率持续走高,最高达到CSM50城3.275%的收视率,连续多日取得收视第一。同时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多个视频网站,收获了数十亿的播放量,在互联网环境下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从《甄嬛传》到《琅琊榜》,为何一部带着网络文学血统的古装剧能够再次引起热议呢?从传媒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任何信息的传播都可以从文本内容、社会生产环境、受众接受环境等三个维度去解释,本文结合传播学经典理论,试探析《琅琊榜》热播背后的多重因素。
“内容为王”打造古装剧文本价值典范。扎实的文本内容,迎合受众审美需求,大众认同的价值观念,是一部影视剧之所以成功的根本要素。与近年来改编自网络文学的穿越剧、后宫戏等古装剧大不同的是,《琅琊榜》表现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念的审美转向,试图塑造一部古装正剧来传递该剧的情怀和主题。在故事层面上,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卧薪尝胆,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梅长苏在国仇家恨、兄弟情义的漩涡中斗智斗勇,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该剧弱化了古装剧中一贯存在的儿女情长,将感情戏局限在了情义与礼教之中,主题转向故事表现的情义与智谋的重点。其次,尽管剧中仍是以宫廷斗争和复仇为主要故事线索,但是与以往的宫斗剧相比,创作者并未刻意塑造人性的阴暗与丑恶,许多情节和场面被创作者在艺术化的“写实”与“写意”中略过,而将重心放在了情义上,进而完成了影视审美的转向,彰显该剧的人文品格。尽管文本是虚构的,但是主题、人物情感以及传递的满足大众需求的主流价值确是真实而丰满的。《琅琊榜》的成功证明,在深受网络文学影响和影视剧创作泛滥的年代,“内容为王”的品格依然是艺术创作扎实的“根”,是反映受众心理需求,影响社会的重要依托,只有创造出高品质的内容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精品化”创作彰显该剧的审美表现力。在传媒经济繁荣和影视剧需求市场不断扩大的影响下,一直以来在古装剧的创作中,总是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人诟病。一来是用现代人的思维和观念编织剧情和情节,网民所调侃的“狗血”剧屡屡上演;二是在制作上虚假粗糙、场景穿帮、特效雷人等时有发生,甚至于古装历史剧中鲜有经过严格考证,还原历史语境的。然而《琅琊榜》从创作起始就秉承着严格的艺术规范和要求,在服饰、道具、置景上,尽力做到历史的“实”与艺术化的“虚”相结合,注重礼教的年代感,台词创作上充满古风古韵,严谨而规范。作为虚构的历史故事和场景,《琅琊榜》并未抛弃近年来流行的浪漫唯美的古装剧风格,而是将唯美的镜像与文本结合起来,在大气沉稳的色彩表现、黄金比例的构图、人物和场景造型上打造迎合主题需求的画风,虚实相应的浅景深对主体的突出,色彩的冷暖调和,对视听语言的要求达到了“电影级”的标准。电视剧艺术不仅是捕捉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心理的镜像,更是提供审美需求的视觉影像艺术。金丹元、游溪在《从〈甄嬛传〉的热播谈古装剧对历史的重新想象》一文中写到,“古装剧不能仅仅凭借着对历史的无边无际的想象,而应该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使命,达到文化与商业的双重标准。这种想象的成分不能超过历史的底线,并在某种程度上,还必须承担起传递主流文化的使命。”中国电视剧观众潜在地存在着较高的审美需求和审美鉴赏力,《琅琊榜》不过是回归了影视剧应有的本质,却受到大众一致的好评,被称作“业界良心之作”,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电视剧产量与质量间的矛盾,由此可看出能够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优质文本的长期缺席,对大量次品的审美疲乏,形成了好剧出现后热捧的一个强大外力。
“名人话题”助力口碑效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里提出,“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但在这一过程中居于最优越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实验表明,那些信誉和形象较好的传播者对传播效果的实现产生着重要影响。《琅琊榜》的制作方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近年来连续出品了《闯关东》《大染坊》《父母爱情》《生死线》《温州一家人》《北平无战事》,以及同样热播的《伪装者》等著名影视作品。制片人侯鸿亮与导演孔笙、李雪被称作“黄金三角”,多部精品电视剧、电影的高水准制作与拍摄为“山影”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赢得了观众和业界的高度尊敬与认可。而作为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IP”剧,《琅琊榜》原著本身已聚集了较高的人气。该剧主角梅长苏的扮演者胡歌,一直是古装剧热捧的明星,由于其自身的遭遇与该剧故事中“梅长苏”的身世颇具共同点,在该剧开播后,围绕胡歌2006年遭遇车祸、毁容、重生的话题一直关注不断,并且传播主体自身的人文精神转移到了该剧中,助力了该剧的口碑与火热程度。
台网联动的议程设置扩大影响面。在《琅琊榜》播出伊始,曾出现电视与互联网新媒体收视情况冰火两重天的短暂局面。在互联网新媒体崛起的今天,电视开机率的下降与智能手机、网络视频用户的增长呈现出的反差宣告媒介传播和接受渠道已经发生转换,依靠传统单一渠道传播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从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71.9%的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手机成为网络视频的第一终端,其次是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视频用户的使用率为71.2%,平板电脑、电视的使用率都在23%左右。因此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成为视频传播的主要渠道,台网联动下的营销与传播策略将势必影响甚至决定着影视的收视状况。《琅琊榜》的热度正是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议程设置。首先,早在2011年制片方在微博广泛征集剧本改编建议,并且依据微博“粉丝”的推荐确定胡歌出演主角,早早的通过媒介互动聚集人气。其次,亮相戛纳电视节,海外版权迅速售出并创下业内海外版权销售高价等新闻的爆出也让该剧先声夺人,微博上口碑营销的制造也让该剧一直处在网络话题之中,在社交媒体上,截至2015年10月23日,#琅琊榜#的微博话题仍位居热门话题榜TOP5,#琅琊榜曲终人不散#该话题的阅读量已高达36.3亿,讨论量达619.1万。再次,电视产品的跨平台传播已成为主流传播策略,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乐视等视频网站的助推下,该剧的网络表现更加亮眼,腾讯视频自制了《琅琊榜天天见》《琅琊榜外传》等原创节目,而该剧截至2015年10月30日累计点击播放量突破百亿。针对该剧的探讨也存在一些有关入戏节奏慢,剧情依靠台词硬撑等情况,但随着后半部分情节节奏的加快和矛盾斗争达到高潮,这些声音很快被互联网的赞美“洪流”和热议的话题压过,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意见传递过程存在着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沉默的一方”往往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因此,在台网联动的传播共振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助长了《琅琊榜》的口碑。
媒介接受角度下的满足与认同。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看,《琅琊榜》的热播反映出当下电视剧受众需求和审美心理的转向。据百度视频大数据显示,《琅琊榜》的男性观众占比达41%,而女性观众高达59%。《琅琊榜》聚集了胡歌、王凯、陈龙、吴磊等各类型男明星,俘获大批女“粉丝”的心,同时该剧打破众多“IP”剧(拥有大量“粉丝”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影视剧)以感情戏为主的格局壁垒,将江湖与朝堂权谋巧妙结合,吸引了大批男性观众的眼球。近年来的古装剧主题大多停留在儿女情长与宫斗的局面之上,古装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甚至于在有意地丑化,刻意展示女性阴暗心理,其结果是导致潜移默化中的审美疲乏和身份认同的抵抗,将审美转向男性角色。当下互联网话题中“高颜值”“小鲜肉”“型男”等词汇的出现揭露出了女性对男性角色的消费心理,当这些词汇被植入影视剧中,也无疑迎合了女性的审美消费需求。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认为,受众接触媒介主要是为了达到: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等目的。《琅琊榜》中柔弱多智的梅长苏,有情有义的靖王萧景琰、“萌萌哒”的飞流等人,基本上满足了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而本剧的母体,血气方刚的男儿间的义薄云天,斗智斗勇,手足之情等由血气方刚的男儿编织成的男人戏则一改古装戏中女性的天下,获得了青年男性观众的情感认同。受众通过个中角色完成“心绪转换”和“自我确认”,可以说《琅琊榜》在这个消费主义营造的特殊语境下满足了男女双方各自的审美需求,真正捕获了大众的情怀。
创新铸就精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琅琊榜》中可看到创新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难能可贵。电视剧创作首先要敢于在题材类型与主题上创新,改变陈旧的主题、模式,转变受众的审美注意力,以差异化求生存。其次,要勇于在制作上创新,不断突破和尝试影视创作技巧,满足受众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未来“IP”剧在短期内依然会火热荧屏,但如何在市场中经得起收视考验,仍然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在艺术追求与商业化市场的两端,唯有在精品意识的指导下,严守着艺术规范,克制商业消费文化泛滥,才是电视剧健康良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时代,网络生产品的营销互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播和接受媒介发生了根本改观,尽管对网络文学依然存在着争议,但是网络文献题材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剧创作的重要来源,并且拥有巨大的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信息的有效传播需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台网联动,多渠道共同发力。我国电视剧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自由互动的特性,努力探索出一套大众参与造剧的创作模式,以适应当下受众审美表达的需要和反映现实的愿望。网络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能够有效聚合网民“粉丝”的注意,是传媒经济的发展目标,也是网络“IP产品”的主要目的。影视剧的传播需要充分搭借视频网站(现在视频网站已成为电视剧的重要播放推广平台)与社交媒体的力量对作品进行再宣传、播出以及资源开发,营造电视与网络平台的双面推送,将内容影响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当下电视剧创作的浮躁之风,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出现一批批消费至上,忽视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文本。不能否认《琅琊榜》中依然存在着消费文化,但可贵的是《琅琊榜》的创作者守住了底线,在艺术与商业的天平两端,秉承了精品才有市场的艺术追求,回归了电视剧艺术应有的规范。学者曾庆瑞认为:“电视剧艺术是人的艺术……电视剧表现人,一定要表现它所负载的民族的精神文化。”眼下《琅琊榜》正走出国门,在韩国受到追捧,优秀影视剧走出去势必能够扩展民族文化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媒介形象。在泥沙俱下的互联网时代,唯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过硬的文本内容,加上互联网基因于台网联动的营销互动,才能收获良好的市场反响。
包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