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根本 融合是关键
——《中华百家姓》热播探因

2015-03-20 22:41李建臣
传媒 2015年24期
关键词:百家姓中华融合

文/李建臣

创新是根本 融合是关键
——《中华百家姓》热播探因

文/李建臣

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自今年10月8日开播以来,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收视率很快跃居同类节目之首。这在当前娱乐节目心浮气躁、乏善可陈的情况下,可谓脱颖而出,亦难能可贵。

该节目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王立群、钱文忠这样治学严谨、学养深厚的著名文化学者以及新锐作家蒋方舟等加盟;有知名主持人赵屹鸥担纲主持;有李谷一、李菁、孙晓梅、赵普等明星名人友情助阵;以及节目内容的思想性、形式的娱乐性、演播方式的现代化、表达方式的易接受程度、观众审美心理的准确定位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亮点。此外,笔者认为该节目还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和肯定。

精巧创意

文化的精髓在于它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其核心要义就是创意。《中华百家姓》节目开宗明义:“讲述正宗的中国故事,传承纯粹的文化基因。”这一开篇主旨首先就给节目做了定位——以通俗的方式阐释文化精髓。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近年来,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介绍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已经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开同质化竞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解读方式来认识和诠释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推陈出新实现新突破,这确是一道艰难的课题。从大众接受的角度看,近年来许多娱乐型节目内容流于空泛,娱乐有余思想不足。有的节目虽然博得一定的收视率,但多是购买国外模板,跟风模仿的痕迹很重;还有的直接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以至于版权纠纷时常发生。如何为娱乐节目增加思想重量,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思想文化信息,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又是一道艰难的课题。《中华百家姓》恰恰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这两个艰难的课题中间架起了艺术创造的桥梁,找到了有机衔接的突破口。

中国的姓氏是中华民族一个极其特殊的文化符号。姓氏文化深深地铭刻在每个国人的灵魂深处,不但连系着每个人内心最敏感的神经,而且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历史上帝王经常通过赐姓方式来表达对臣民的褒奖、笼络或恩宠,或者表示对外族的一种接纳。比如李元昊的祖辈被李唐赐李姓,杨业被北汉赐刘姓,郑成功被南明赐朱姓等。通过对姓氏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进行寻根溯源,往往可以唤起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从而串起家与国的特殊关系。因此,《中华百家姓》看似展开一条姓氏文化寻根之旅,实际上切入传统文化的深度远远不局限于姓氏的层面。它是以姓氏作为一个切入点,将视野拓展到了中华文明之本身,将触角延伸到了传统文化之深处。就像一个数字产品的入口,可以轻易地链接到云端的每一个神经元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习近平与马英九实现跨海握手的重要历史背景下,邀请台湾著名音乐人黄国伦先生来为《中华百家姓》作词谱曲,更体现出了制片人的民族情怀和良苦用心。

创新是一个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第一个就是创新。今天正处于万众创新的时代,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亟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只会引进和模仿,这是很可悲的事情。《中华百家姓》社会影响力的形成,主要源自节目内容的思想价值和表现形式的创新。既不是靠脸蛋和颜值,也不是拼大腕和明星。一档好的节目不是不需要明星,而是不要过度明星化或者消费明星。《中华百家姓》总体上把握好了这个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有机融合

融合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式。阿里巴巴、小米、亚马逊等都是跨界融合的产物。融合所带来的化学反应,往往会产生巨大的、意想不到的成果。《中华百家姓》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与他们艺术性地处理好有机融合有直接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古琴是蕴涵着民族神韵的一种古老乐器。弹奏古琴古曲,可以反映出中华文化中清淡、高雅、从容、出世的精神境界。用古琴来演奏《高山流水》的古曲,充分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独特的韵味。而在节目中给它伴舞的却是含有芭蕾元素的现代舞蹈。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古一今、一张一弛,配合得非常完美。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中医学家却用传统的绘画笔法,按照林奈的西方植物分类原则绘出了图谱,并且用拉丁文做了标注,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依然“鲜活”存在的现实价值。高渐离击筑送荆轲,是一个蕴涵深厚文化底蕴的脍炙人口的悲壮故事。“筑”作为一种古老乐器,是这个悲壮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聚焦点。节目则通过呈现挫琴(筑的演变形式)的制作及其演奏技艺的展现,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思想性与产业化的融合。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寓于家族、宗族文化之中。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家族、宗族既是社会结构的组织基础,也是社会运行的政治基础。家史连着族史,族运伴随国运。家谱、族谱展示出了宗族的历史变迁,家教家训则是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和精神特质在某个侧面的集中体现。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千百年来一直被作为家教范本广为流布,备受推崇经久不衰。后来的家训如范仲淹的《告诸子及弟侄》、欧阳修的《家诫》、方孝儒的《家人箴十五首》、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以及朱熹的《朱子家训》等等就非常多了。这些家训毫无疑问构筑着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循着这些家教、家训的足迹,我们不难找到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得那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节目中“生吴死赵”题材的选取,就非常深刻地表达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价值观的底线原则:由于吴家的帮助,赵匡胤的后人才有一支得以存活,没有被忽必烈斩尽杀绝。对吴家要世代感恩,对赵家又不能忘本。最终只好做出了“生吴死赵”的选择。这里蕴涵着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果把这种深刻的思想文化传播搞成上课、讲座的形式,正襟危坐、居高临下地说教、宣传和灌输,结果就可能大打折扣。不仅难以在更加广泛的层次上捕捉和尊重观众的内心感受、认知理念和价值观共鸣,而且,收视率上不去,节目失去了经济支撑,也不可能持久。因此,既满足知识阶层的审美需要,又兼顾普罗大众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做到有口皆碑、雅俗共赏,确实需要匠心独运,下一番苦功夫。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民营资本的介入、市场化的手段、产业化的运营,是这档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对此也都有深刻阐述。在接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胜阶段,社会资本必将在文化产业领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历史性作用。

严肃性内容与娱乐化形式的融合。从思想内容角度看,可以说《中华百家姓》在内容上基本都是严肃的。比如赵氏孤儿的故事。为救下忠臣赵家的“独苗”赵武,程婴舍弃了自己的儿子,公孙杵臼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程婴在完成使命后履行诺言,魂归公孙杵臼之墓。而赵武亦在百年之后与两位恩人合葬一处,演绎出一段脍炙人口、感天动地的忠义故事。对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节目从一个大学生的普通寻访中意外发现三义墓(程婴、公孙杵臼、赵武三人合葬之墓)的角度切入,充满惊喜又轻松自然。

完全可以感受到,为了呈现形式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与观众的情感互动,节目制作团队煞费苦心,不但设计出两支队伍的对抗,而且从节目一开始就进入紧张的PK气氛中。达人秀、大比拼、英雄谱、专家评点、场内投票、场外扫码、送奖品、网络互动、全民参与……使出了浑身解数。节目的语言也尽可能使用了大众化甚至是娱乐化的语言,拍摄手段也充分展示出流行化技艺。严肃的思想文化内容与时尚舞美、现代包装完美融合,使节目因趣味性而好看,因思想性而耐看,做到了思想意义、文化价值和传播特色的有机统一。

此外,节目还有许多巧妙的融合之处。如既有演播现场的热烈气氛,又辅以外景寻访散落民间的文化遗迹,同时又有主持人在休息间与嘉宾进行互动和评点来烘托节目整体效果,等等。

传承精髓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既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财富,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奇观。它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形成,在封建王朝制度之下延续,有辉煌、有萧条,有野蛮、有文明,有暗无天日、有天下太平……这一切毕竟都已远去,永远成为了历史。当100年前“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人们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识,才真正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历史藩篱中走出来。今天面对当代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文明,数字时代信息社会,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不是、也不可能重建传统文化。我们只是要激活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基因,比如奋发图强、坚韧不拔、从善如流、见贤思齐、毁家纾难、忠贞不渝,等等。因此,对传统文化中哪些元素应该传承和弘扬,哪些应该摒弃,确实存在着一个审慎取舍的问题。这也是当前迫切需要学界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中华百家姓》在内容的选取上还是做得比较好的,在茫茫的历史尘埃中选取了那些几乎被遗忘的“珍珠”。

收视率高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能把缺点放大,谬种流传。所以建议栏目组和制片人学学古人吕不韦“一字千金”的精神,采取各种方式,重金收购不同意见,以使节目形式不断改进,内容不断创新,让观众每次观赏都有新期待新惊喜,避免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

近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大家都满足于“短平快”,浅尝辄止,闹闹哄哄一阵风过去,沉淀不下来。能够持续经营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品牌少之又少。据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姓氏文化委员会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姓氏2万多个,今天依然使用的姓氏有5000多个。所以,对《中华百家姓》节目来说,可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厚。我们不但完全有理由把它做成一档百科全书式的综艺节目,而且这档节目具有走向世界的潜质。希望《中华百家姓》的创作团队、制作团队和播出团队能够携起手来,精诚合作,长期做下去,做出特色、做出水平、做成品牌,无愧于民族大义的主题,不辜负亿万观众的期盼。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

猜你喜欢
百家姓中华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百家姓之“乐”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百家姓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