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兴波 刘 源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旧题王应麟《论语郑注》作伪考论
韩兴波 刘 源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论语郑注》是一部清代辑佚学家和藏书家多有所涉及的古注辑佚类著述,但就其著者问题,多有抵牾,或认为宋代学者王应麟,或认为清代学者惠栋,但对此书内容考证者少,一直莫衷一是。通过对其内容各个角度的考证,在著述方式及其内容上,《论语郑注》并非为王应麟所著,此书与惠栋的《九经古义》内容相证,文献标明方式与其所著《增补郑注周易》相似,加以时人所得辑本时的推测,惠栋为《论语郑注》的著者,当是无疑义的。
王应麟;《论语郑注》;作伪;考论;惠栋
王应麟,字伯厚,号厚斋,晚号深宁老人,祖上世居浚仪(今河南开封),至其曾祖父始迁居庆元府(今浙江宁波),是宋末著名学者。关于其著述,历来多有考证者,“确切可考而无争议者共计三十种,其存者十五种,另有明人所辑文集一种,亦存;有争议者三种,均存。”[1]其中《论语郑康成注》即是其中有争议的一种,笔者梳理各家所论,并就书中所载注解、按语等加以辨析,以发覆其真。
关于《论语郑注》的作者及相关辑佚的研究,主要存在于清代乾嘉汉学兴盛期间,对大量古书古注辑佚工作的进行,使得学者开始关注以往学者的学术方式和著述成果。题名王应麟《论语郑注》的出现理所当然地受到时代影响,兹列述各家所见,并加以考辨。
王应麟著述丰富,其著作大都由于宋元鼎革之际未被刊刻,加以晚年隐居著书,与世交接较少,又因财力、物力不足,因而书籍在家族流传中,多留有书稿,散佚较多。王氏著述的始刻本为至元三年(1337)庆元路郡学镌刻本,至正十二年王厚孙(王应麟孙)加以校订,并有庆元路阿殷图序,“著述之书逾三十种,已锓梓于郡学者凡十有四。”[2]5可知元末开始对王氏著述的整理工作,并未包含其全部作品,其中也并未有《论语郑注》,元明两代目录及其相关文献均未言及,此书直至清代开始出现。今按其记载时间顺序条列如下,并加以解释。
1.抄本的传入与录入。最先提及此书缘起的是卢文弨,据卢文弨《郑氏注论语序》中记载“金陵严侍读用晦自秦中归,从三原王端毅后人处钞得王深宁(王应麟)所辑《古文尚书郑氏注》、《古文左传服贾各家义》,而此书(《论语郑氏注》)亦其所编掇者也。……深宁叟勤勤搜采于亡佚之余,厘为两卷。”[3]卢氏所述当是《论语郑注》的首次抄写和传入,称赞严用晦眼光,盛夸此书的价值并“次第录之”,但卢氏在序言最后说道:“孙诒谷曰:此三书非深宁所辑,疑惠定宇(惠栋)讬名也。”[3]可知卢氏也并未知晓此书的真伪,今人唐明贵认为:“王应麟确曾辑郑玄《论语注》一卷,入清以后,惠栋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增补而成两卷本。”[4]从卢氏所记述《论语郑注》的缘起来看,其初始卷数就是二卷,武断认为王应麟辑为一卷,还是值得商榷的。就王应麟平生著述看来,此三本皆应当是伪作。
2.四库馆臣的考证运用。稍后提及此书的记载见于(清)王太岳《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史部卷四十七经义考下“卷二百十一”条:“据《经典释文》及王应麟撰集《论语郑注》改。”[5]《四库全书》并未收录《论语郑注》,但《钦定四库全书考证》成书于乾隆年间,在对四库所收内容加以辨析和考证基础上,运用《论语郑注》并认为是王应麟撰集,但另据《四库采进书目》中所载王应麟的所有著述,其中并未言及,可知当时此本虽存在但官方并未将之收录,也并没有存目。
3.后续文献的不同记载。嘉靖年间王谟在其所著《汉魏遗书钞》之《论语郑注•序录》:“顷得元和惠定宇(惠栋)先生辑本二卷,据卢抱经(卢文弨)序言:‘原本亦王深宁所辑’,诚不易得,为亟登入汉魏遗书,但以愚所钞辑群书校之,犹多遗漏,因就惠本更加补订。”[6]由王谟序录所说,他曾得到惠栋的辑本,并引用卢文弨的序言,所谓的“原本亦王深宁所辑”即是上文卢文弨所说的“亦其所编掇者”,王谟也持两可的态度,从其所述中可以得知他所得辑本应当署名惠栋,援引卢文弨序言为说明此书的“诚不易得”,并在主观上有所认同卢氏。
另据孙星衍嘉靖五年《孙氏祠堂书目》,关于此书的目录见于内编卷一:“《论语郑注》二卷,宋王应麟撰。”[7]12孙氏收录的此书,可知是署名为王应麟,其序言中孙氏给出另外的信息,他提及“以及近代仿王应麟辑录古注,皆遗经佚说之仅存者。”[7]1说明当时仿效王应麟辑录古注的学术现象极为普遍,期间必定存在一些讬名伪作,孙氏也并未对《论语郑注》甄别辨析。
道光年间,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也对此书辑录,“近有集郑注古文论语二卷,讬名宋王应麟者,所收有未尽。”[8]马国翰所见本已经出现“古文”二字,疑即是清宣统元年(1909)被收入方功惠《碧琳琅馆从书》的《古文论语》,方氏《碧琳琅馆丛书》中《古文论语》分为上下两卷,题汉郑玄注,宋浚仪王应麟撰集。郑伟章先生论及此丛书:“书口有‘碧琳琅馆丛书’六字,每种之末又刻‘巴陵方功惠校刊’七字。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一字,为袖珍精印本,仿清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刻印甚精雅,堪称清末所刻印丛书之精本。”[9]但《古文论语》并未有“巴陵方功惠校刊”七字,疑此书当是直接收录,并未被方氏校刊。
同治年间,郑珍《郑学录》卷三书目《论语注》条记载:“宋王应麟掇拾群书,辑为一卷,国朝嘉庆初宋教授翔凤复补辑为二卷。”[10]郑珍认为王应麟辑一卷,后由宋翔凤补辑成为二卷,与上述各家所论二卷都相矛盾,宋翔凤确曾作《论语郑氏注》,但迟于上文卢文弨所见抄本,郑珍的论述应当是错误的。
就清代各家有关《论语郑注》成书的论述来看,较为可信的是卢文弨所论述的缘起,以及马国翰所认为的“讬名”,卢文弨论述抄本的由来,此本从陕西三原王端毅后人抄得,不见于先前诸家的文献记载中,文献的来源值得怀疑,且卢氏本人也列出孙诒谷的观点,可见卢氏也是有所怀疑的。至于后世或用作考证,或论述卷数相矛盾,论及撰者相抵牾,总之是莫衷一是,以下笔者就书中所载略作考证。
从现存《论语郑注》的各本来看,辑佚者都是在前人基础上附加自己的成果,原本面目已经难以得见,唯有方氏《碧琳琅馆丛书》中《古文论语》,与马国翰所说的“近有集郑注古文论语”名称相呼应,作为藏书家的方功惠,在汇集原本方面必然较为可信,此《古文论语》即是其他各家所说的《论语郑注》,且并未有经方氏校刊,此本当是《论语郑注》的本来面目,对此书所载内容的细致分析,有助于我们更为直观地看到《论语郑注》的讬名方式。
1.《论语郑注》与王应麟其他著述的比较
所用文献:《碧琳琅馆丛书》中《古文论语》中每条之后皆注明文献来源,所用文献,《经典释文》简称为《释文》,《论语集解》省作《集解》,这类例子可以见王应麟《周易郑康成注》中,但《周易郑康成注》汇集郑玄关于《周易》的注,皆不言及其文献来源,两书都是汇集郑注,但纂辑方式却大为不同,对于郑注的文献来源加以标明是《论语郑注》的特色所在,此种著述方式类同于惠栋所做的《增补郑氏周易》,若将王应麟《周易郑康成注》与惠栋《增补郑氏周易》比较,可以看到这个明显的区别:文献来源的标明。对文献的称呼的省读,也如上所述,以《释文》、《集解》相称。其次,一些文献不应为王应麟所用,如《路史》,“举皋陶”条下注:“《路史•后记》十一”[11],考王氏全部著述未曾有引《路史》,其《玉海》古史、杂史中也不载此书,此书必当是为后世所征引列于此。
2.按语分析
按语是夹杂于著述中,直接表达著者观点的话语,附加在所辑郑注下的按语能直观的表现出著者所采用的学术思考方式,《古文论语》有“应麟案”四处,直接“案”而不载何人者一处。在王应麟的其他著述中,按语的形式多作“案”,并未冠以“应麟”,此书前有“应麟”,当是著者讬名作伪的主要手段,今列五处按语如下:
1)“崔子”条下:应麟案《论衡》云:“犹吾大夫高子也,”此据鲁论之文。
2)“子所雅言”条下:应麟案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正言其音也,此说与文公异。
3)“柳下惠”条下:应麟案篆文惠与彗同。
4)“附录论语序”下:应麟案谦读为减。
另直接“案”而不载何人者一条:
5)“友便辟”条下:案今世间有一论语音便辟,为便辟者非郑氏之(中间缺字)人所不取矣。
以上《古文论语》中的按语,1)、2)条皆难以考证真伪,第3)条释以古文字解读郑注的典型,在王氏著述中以篆文相通来解读文字是未曾有的,这种手法普遍存在于清代乾嘉学派的著述中。在惠栋所著《九经古义》中:“好行小慧郑氏云小慧谓小小之才,知鲁读慧为惠,今从古。案篆文叀与彗同,漢书昌邑王清狂不惠,义作慧。”[12]惠栋解读方式与所谓的王应麟按语如出一辙,则此处必然是惠栋所作。第4)条以音读来训解,但“谦读为减”,并非王应麟自身的音读方式,王应麟父亲为王㧑,字谦父,为避父名讳,王应麟必然改读它音,此处有关王氏避讳方式的文献见于《周易郑康成注》谦卦:“㧑谦,读为宣”[2]4711,则王应麟将“㧑谦”都读为“宣”,非是“减”。另外“减”字的确是训解原注的最合适字,此种解读又见于马国翰辑本“按谦读为减”,由于马氏认为非王应麟所作,所以前不载“应麟”。第5)条,见于惠栋《九经古义》中:“徐彦曰:今世间有一论语音便辟,为便僻者非郑氏之意,通人所不取矣。”以此校正《古文论语》,考徐彦并未有此言论,则此处必然为惠栋自己所作。
就以上所述《古文论语》作伪来看,在书中多处出现与惠栋著述相类同的方式和相对照的内容,从多方角度印证此书即是惠栋所著。
[1]张保见.王应麟撰著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4):80-84.
[2][宋]王应麟.玉海[M].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3]卢文弨.抱经堂文集[Z]//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唐明贵.关于郑玄《论语注》的几个问题[J].兰州学刊,2005(6):91-93.
[5][清]王太岳等.钦定四库全书考证[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清]王谟.汉魏遗书钞[M].经翼第四册,嘉靖三年刻本.
[7]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Z]//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经编论语类第五帙卷四十三、四十四,论语郑氏注十卷前序,清光绪九年长沙嫏嬛馆刊本.
[9]郑伟章.方功惠碧琳瑯馆藏书刻书考[J].求索,1989(1):119-123.
[10]郑珍.郑学录[M].同治四年刻本.
[11][宋]王应麟.古文论语[M].宣统元年碧琳琅丛书本.
[12]惠栋.九经古义[M].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张新玲)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ity of Wang Yinglin as the Real Author of Zheng’s Annotations on the Analects
HAN Xingbo LIU Yua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
Zheng’s Annotations on the Analects is an ancient comment compilation in Qing Dynasty. But who is the real author has been controversial in that some think it is Wang Yinglin in Song Dynasty and some Hui Dong in Qing Dynasty. But little textual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its contents. This paper has a textual research from various aspects, and judging by the writing style and the contents, holds that this book was not written by Wang Yinglin. Since its contents are intertextually related with Jiujingguyi by Hui Dong, the way of document annotation resembles that of his book Supplementary Zheng’s Annotations on the Book of Change, and the then people speculated Hui Dong as its real author as they found the book, Hui Dong is unquestionably the real author of Zheng’s Annotations on the Analects.
Wang Yinglin; Zheng’s Annotations on the Analects; falsification; textual research; Hui Dong
G256
A
1009-8135(2015)06-0114-03
2015-08-02
韩兴波(1992-),男,山东聊城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