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视域下隔代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2015-03-20 21:41聂淑红,侯瑞琳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隔代人口老龄化老年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5)05-0030-05

收稿日期:2015-09-04

作者简介:聂淑红,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和人力资源开发。侯瑞琳,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在21世纪,人口老龄化成为一种全球趋势,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将“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强调各国应努力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回归社会,发挥才能,将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压力转化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是无的放矢。 [1]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充分开发与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探索“老有所为”的新形式,已成为社会共识。我国是世界上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在隔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儿童承担的教育责任愈发重大,隔代教育的发展问题愈发凸显。因此,分析人口老龄化给隔代教育带来的重要影响,厘清我国隔代教育的现实处境并探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隔代教育的发展道路,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隔代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老龄化社会及其对隔代教育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时,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于2000年就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老龄化水平已达到14.8%。相关专家指出我国现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要增加596万老年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8亿。 [2]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规模大、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等特点。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即在给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需求带来较大压力的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同样,老年人作为隔代教育的主要参与者,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定会对隔代教育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应不足,加剧了社会对隔代教育的迫切需求。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断增加,年轻人口所占比例相对下降。目前,中国人口低增长率导致劳动力供给的低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而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却不断创造出大量新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劳动力供求缺口。 [3]在劳动力人口不足的条件下,年轻劳动者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工作压力,如此,投射到家庭生活就会出现年轻劳动者无暇照顾儿童,儿童需要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照料。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其成长与发展需要得到细心呵护。综合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看护机构的完善程度,将儿童交给祖辈群体是家庭与社会的迫切需要。

第二,老年人口增多为隔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支撑。老年人是隔代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人力资源相对增多,为隔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支撑。我国法律规定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最高年龄是60岁,即60岁可作为我国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从而我国老年人口可以具体分为低龄老年人口(60-69岁),中龄老年人口(70-79岁)和高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 [4],其中尤其是那些健康的低龄老年人口是隔代教育的重要人力来源,他们拥有较好的体力与精力,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为隔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保障。

第三,实现积极老龄化要求充分发挥老年人的隔代教育价值。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唯有实现“积极老龄化”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积极老龄化要求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探索“老有所为”的新形式,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价值。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国家或组织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建设等有效方式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年龄达到60周岁及以上人口的体力、智力、技能、法律及道德修养等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全部活动,从而使老年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掘、有效发展与合理利用,以促进个人及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5]老年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社会事务的直接参与,也体现在对家庭的默默奉献之中,尤其是对儿童无微不至的照顾,因此,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实现积极老龄化,就要关注老年人对家庭的价值,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隔代教育价值。

二、我国隔代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隔代教育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契机,但是现阶段我国隔代教育发展的现实局面仍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隔代教育在我国普遍存在然而其地位却备受争议,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然而其隔代教育素养堪忧,老年人口的可用资源众多却开发不足,老年群体隔代教育经验宝贵却缺乏沟通与共享等问题。

(一)隔代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遭受质疑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指导和培养,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它与亲子教育相对,二者同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 [6]我国传统文化历来较为注重家庭与家族观念,在多代同堂的家庭生活模式中必然会催生隔代教育。一般而言,在家庭中隔代教育是亲子教育的重要补充,但在特殊条件下,隔代教育可以取代亲子教育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家庭因素。但是近些年来,隔代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受到质疑,很多人认为隔代教育弊大于利,甚至有些人直接认为隔代教育可有可无,其主要支撑观点包括:一是随着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模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即家庭规模不断变小,家庭模式由过去的多核心家庭组成的联合式家庭,向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单核心家庭转变 [7],这使得隔代教育存在的客观条件被打破。二是社会中家政服务行业逐渐兴起,社会的儿童看护机构不断发展,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可以被社会专门机构的专门人员来取代,隔代教育可有可无。三是隔代教育问题重重、质量堪忧,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因素较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健康成长,其后果严重 [8]等等。

(二)老年人的隔代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老年人是隔代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其素质水平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隔代教育的质量。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素质水平与能力千差万别。文化程度与老年人的隔代教育素质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者专门对城市初中生家庭隔代教育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关于承担隔代教育老人的文化程度的数据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33.7%、初中文化程度人数占25.9%、中专或高中文化程度人数占12.6%、大学专科文化程度人数占12.6%、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9.6%,未做出选择的人数占5.6%。 [9]从相关数据来看,城市中承担隔代教育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差异较大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较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城市人口文化程度,可由此推出,承担隔代教育的农村老年人口素质水平普遍低于城市水平。老年人的隔代教育素质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老年人的育孙观念滞后。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老年人的育孙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一般而言,老年人在年轻时都有过育儿经历,形成了其独特的育儿观念,并打算继续运用到孙辈的教育中去。老年人早期形成的观念难以完全适应几十年后的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严重的滞后性。第二,老年人的育孙知识缺乏。老年人普遍缺乏科学的育孙知识,倾向于凭借经验与常识对儿童开展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第三,老年人的育孙行为失当。老年人对孩子过分溺爱和迁就,不利于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老年人对孩子的过分保护阻碍了儿童的独立自主意识的养成等。总而言之,我国老年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老年人的隔代教育资源开发不足

相关调查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在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占到总数的一半。 [10]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隔代教育更为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隔代教育的踪影。虽然,隔代教育在我国的存在如此普遍,但人们对老年人的隔代教育资源开发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隔代教育的迫切需要。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老年人在负责儿童生活起居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较为认可,而对儿童的教育方面的作用则被人们忽略。老年人自身是一座宝贵的资源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老年人教育资源的开发不足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目前相关领域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只面向部分青少年,通常由一些老干部、老工人、老农民、老战士、老知识分子组织起来,通过宣讲团、报告会、担任校外辅导等形式,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11]对老年人隔代教育资源开发的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隔代教育的广阔发展前景。隔代教育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着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要尽可能地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年人的价值与潜能,促进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隔代教育知识与经验共享机制欠缺

知识与经验的共享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能力增强,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隔代教育知识与经验的共享机制就是要将隔代教育中的良好创意、有效做法等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传播开来,实现优质资源全民所有。目前,我国隔代教育尚未构建起有效知识与经验的共享机制,完全凭靠每个老年人的个体经验开展育孙活动,未形成发展合力,使得一些较好的做法难以得到传播,也使得一些不当的隔代教育观念与行为难以得到纠正。隔代教育知识与经验共享机制缺乏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是老年人的共享意识淡薄。老年人的共享意识决定了分享意愿和共享行为,老年人将隔代教育看作自家的事情,对儿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均由自己决定,这不利于隔代教育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另一方面,隔代教育经验共享的途径与渠道缺乏。现实生活中,隔代教育相关知识与经验的传播一般通过邻里之间拉家常的方式进行,较为随意,老年人之间进行的经验交流也多是只言片语、较为零碎,难成系统。提高老年人的共享意识、丰富共享渠道与途径是促进隔代教育优秀经验快速传播、实现全民共享的重要方法。

三、老龄化视域下的隔代教育发展对策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不断深入探索“老有所为”的新形式,以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潜能,实现老年人的价值。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要更加重视老年人的隔代教育作用与价值,提高老年人的隔代教育素质与能力,深入挖掘老年人的隔代教育资源,建立隔代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等。

(一)重视老年人的隔代教育作用与价值

老年人是以往人类知识和生产经验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作为知识和智慧的载体,他们的才能、经验、高尚品德、优良作风和大智大勇,都是传之后世的无价之宝。 [12]老年人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老年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社会与工作当中,更普遍体现于家庭之中,他们是家庭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儿童成长过程的重要他人。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要特别注重老年人家庭领域的重要价值,尤其是要注重老年人的隔代教育价值。为此,要充分肯定老年人主导的隔代教育的重要性。目前,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批评与指责不绝于耳,对老年人在隔代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视而不见,这极其不利于隔代教育的继续发展,更不利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在家庭中,通常情况下隔代教育处于辅助地位,被看作是亲子教育的重要补充;在特殊情况下,亲子教育缺失,隔代教育可以暂时甚至永久性取代亲子教育以完成抚养儿童、教育儿童的重要任务。千百年来,老年人在隔代教育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将继续发挥对儿童的独特影响。在国外,还有一些专家专门设计开展“爷爷奶奶抚养计划”,老年人每周需要花20小时同智能有缺陷的孩子呆在一起,帮助照料这些智障儿童。 [13]由此看来,老年人在隔代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老年人的活动具有以家庭、社区为中心的特点,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探索“老有所为”的各种形式就要立足国情、立足老年人特点,围绕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与活动内容,挖掘老年人的潜能,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老年人的价值。

(二)提高老年人的隔代教育素质与能力

老年人是隔代教育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其素质与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我国隔代教育的质量。老年人的隔代教育素质与能力越高,越有利于隔代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老年人隔代教育素质整体较低,如隔代教育观念滞后、隔代教育知识缺乏以及隔代教育行为失当等制约了隔代教育的发展,老年人的素质需进一步塑造与提升。教育与培训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方法途径,对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有促进作用。因此,提高老年人隔代教育素质与能力需要大力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具体的方法包括:第一,激发老年人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年人素质与能力提高的速度与幅度与其自身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关系。老年人具有继续学习、继续提高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使老年人认识到自我发展对儿童成长的重大影响,是激发老年人自主学习动机、维持老年人不断学习行为、尤其是不断学习隔代教育相关知识、提高自身隔代教育素质与能力的最好方法。第二,培养隔代教育指导师。老年人的隔代教育活动需要专业人员的相关指导,而这就需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隔代教育指导师。隔代教育指导师是指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为老年群体的隔代教育活动提供相关指导和帮助为主要任务与职责的专门人员。隔代教育指导师的培养可以改善目前由于老年群体观念滞后、知识缺乏以及教育方式不当等导致的种种问题,大大提高隔代教育的科学性。第三,开设隔代教育相关课程与培训。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老年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很多老年人而言,休闲与娱乐之外还要承担相应的隔代教育任务,并且老年人与孙辈人之间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隔辈亲”情结,老年群体从情感上十分乐意与孙辈互相沟通与交流,愿意悉心照料孙辈生活。因此,通过在老年大学或者社区教育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隔代教育相关课程,对于提高老年人的隔代教育素质必不可少。2014年3月,“隔代教育”培训已经在北京市东方妇女老年大学“幸福养老大课堂”教学基地全面启动 [14],如今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三)深入挖掘老年人的隔代教育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就要立足老年群体自身优势,在挖掘老年群体智力资源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红色资源的开发,实现智力与精神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走特色鲜明的中国隔代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隔代教育,其内涵绝不应仅仅体现为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的传授以及祖孙、家族血脉的传延,更重要的是必须植根于跨越时代的文化积淀与文明传承之中。为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应重点挖掘老年人三个方面的隔代教育资源:第一,挖掘老年人的时间资源。一般而言,老年人到达一定年龄后,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与工作压力减少,可以自由灵活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加。除部分时间用于休闲娱乐外,老年人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照顾与教育儿童,这样既充实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又增加了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时间,增加了儿童的家庭关怀。第二,挖掘老年人的红色精神资源。老年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不可多得的红色资源。挖掘老年人的红色资源有利于培养儿童坚强的性格与品质,丰富隔代教育的内容体系。第三,挖掘老年人的银色智力资源。老年人口被称作“银色智力资源库”,他们掌握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经验优势,是人力资本集聚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老年群体的智力资源,将宝贵知识、技能与经验以适当的形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实现优秀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是促进隔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总之,老年人本身就是一座资源宝库,具有多种可挖掘的重要资源,其资源的大力开发,不仅有利于促进老年人口价值与功能的释放,而且对促进隔代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

(四)建立隔代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资源共享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法,隔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信息资源的共享。在现阶段,隔代教育中老年群体的知识与经验共享机制缺乏,制约着隔代教育的顺利发展。建立隔代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是提高老年人隔代教育素质、改善隔代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此,一方面要提高老年人的共享意识。共享是进步的阶梯,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发现隔代教育问题、提高隔代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途径与渠道,这需要构建隔代教育现实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隔代教育现实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需要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如定期开展老年人交流会,使老年人充分交流思想以及分享隔代教育的相关经验;积极组织社区活动,鼓励老年人与儿童共同参与,以加强祖辈与孙辈的良好互动与沟通,融洽老少关系;通过开设隔代教育宣传栏、分发隔代教育宣传小册子或者相关影像制品等将宝贵的隔代教育知识与经验在社区范围进行分享与传播。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参与网络学习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加大。隔代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利于扩大信息传播与分享范围,更有利于调动全民积极性,发挥全民智慧合力。

猜你喜欢
隔代人口老龄化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