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

2015-03-20 21:22:12刘晓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教学内容

刘晓娟

(张家口市第十中学,河北 张家口075000)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日益普及和不断发展,中小学课堂中开设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第一学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得到了教育部的极大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皆在使大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和计算机文化素养,使他们逐步适应信息化的社会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具备在网络中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计算机都有所接触,甚至有的学生精通计算机的软件应用,对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及一些常用的专业软件掌握程度比较高,以致于在大学阶段再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积极性产生了影响,学习态度上有所怠慢.在教学上普遍出现了以下的现象:

1.1 与初、高中教学重复内容较多,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起点比较低

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倾向,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计算机学习的起点,加强大学高等教育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联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核心内容.

1.2 学生学习兴趣由强变弱,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偏向于工具性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就是教会学生使用基础的软件工具,故在计算机文化和计算思维对学生的培养上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性要求,导致学生普遍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降低.

1.3 授课学时数与实际要求不一致,实践环境达不到课程的要求

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教学计划,一般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均会设置1-17周大概68左右的课时,课堂上老师既要讲基础知识,又要安排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理论课在投影教室授课,操作课在实验机房上课,理论和操作采用不同的场所进行讲授,导致上机的时间不够充裕,不能有效地将理论和软件操作有所结合,达不到教学的实际要求.

1.4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内容单一,师资水平与学生期望的授课水平不匹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而且课程内容比较单一,缺少教学的新意,教师们看不到个人的发展前景,而且很难有像其他的专业课老师一样的外出学习和进修机会,事业上难以有所发展,更加难以扩宽教师自己的研究领域,缺少职位晋升的机会,导致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师资水平与学生预期的实际授课的水平不匹配.

1.5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不足,难以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且难以将计算机应用于其他专业学科进行渗透与融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一学生的一门公共的必修课,并不能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应用特点进行分层,更难以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分类,导致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效果不够理想;与此同时,当前各类高校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从平面的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延伸到各种专业性的软件,如广告设计专业的3Dmax、Photoshop、authorware等图形处理软件,机械、土木工程、电子、电工专业的AutoCAD、project/E、SolidWorks等工程设计软件,工商管理专业的用于数据分析与统计的spass、eviews软件,通信专业中信号模拟与仿真用的matlab软件等等,这都要求高校能够深刻地理解其他学科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具体需求,实现学科内容的交汇与融合.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应该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符合科学地认知规律,建设并完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借鉴国内外良好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方法,及时更新课程的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应该从思路上进行系统规划、协同研究、分布实施,逐步训练大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达到基本普及计算机文化内容,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的目的.

改革的对策主要表现在:

2.1 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完善并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学校学科的专业设置的性质进行课程的分类,编写各类的教材,如可以分别设置理工类、经济管理类、文科类或者是设置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人文类、社科类、艺术类等分类形式,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内容分散到各个专业学科中,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优化并完善、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把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技能与各学科专业的有效结合.

2.2 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在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完成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针对性和重点性的讲解及演示,使得教师机与学生机的进行互联,教师可以进行广播、监控、语音教学等操作,让学生与教师之间随时保持课堂的同步.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可以通过使用红蜘蛛、控屏等应用软件,强制学生进行学习,使得学生无法操作目前正在使用的电脑,避免学生在上课时间进行聊天、上网、玩游戏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学生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平台参与演示和操作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及时对操作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了解每位学生的操作过程,也可以随时在教师机上课和学生机练习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自己边讲课,边让学生练习,讲练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高校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保证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尽量避免走马观花、限制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提高、限制发散思维的运用等现象.

2.3 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情境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进行阶段性的小结和总结,加强知识点的回顾,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通过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进而指导教学工作与实践.

另外,教师应该准确的把握教材的内容,与时俱进讲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知识,不断地更新思想和观念,动态、及时地了解信息,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项具体而又深入的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涉及的专业和学生多,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进行改革,发挥教师的特长,发扬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地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水平.

[1]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2]邹北骥,李建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0,12

[3]刘贵松,李茂国.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教学内容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34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40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