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农耕文化的渊源与发展——以贵州贵定县多元文化发展为例*

2015-03-20 20:32朱长寿关雯青张焱翔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贵定贵定县农耕

陈 颖,朱长寿,关雯青,张焱翔

(1.贵州大学 农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阳市市政工程管理处,贵州 贵阳 550003;3.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中国几千年广博渊远的历史文明,蕴育了他博大精深有根有叶的多元文化。人们当从茹毛饮血的狩猎为主进入到种植为业,农耕文化也就随之产生。为了获得更多一些的好收成,人类的先祖们定然会去思考一些不同的作物要种植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能健壮成长,什么样的耕种方式才能事半功倍,不同的收获物要怎样加工才好吃等等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在农作物的耕种收获中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这便是从历史的定格而追溯到的农耕文化之源。时间的积淀证明了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农耕文化便成为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1]”;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的行动法则主要为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卸欲尚俭的节用观。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方面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深远的意义。

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儒释道文化鼎立,其中形成的特有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2]。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是华夏儿女的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式。人类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创造了种种辉煌灿烂的物质财富,也同时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衣食足而礼义兴。在粮食衣物用费极度匮乏的时代或大灾荒时,一些人、一些部族、甚至一些国家的正常生产无法进行时,只有靠野蛮的掠夺、靠战争去抢别人、别部族、别国的物品和金钱来维持自已的生存,于是战争文化、抢掠文化产生。而在风调雨顺时,这种现象大为减少,大家在衣暖饭饱的时候,会去听取一些有教养的人讲些做人的道理,怎样在社会上立足等,于是礼仪文化、处世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便应运而生。

而从儒家文化的角度看,农耕文化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而这种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道德伦理,文化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可以说,农耕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来源。

农耕文化集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形成了自已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传统物质文明的各个方面,而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特点的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3]。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农耕文明也是一种善的文明。它本质上是顺天应命,勤劳耕作、勤俭持家和平和为人,是一种耕读传家、勤劳质朴、厚道淳实的道德文明。其模塑形成勤劳质朴、谨慎节俭、自足自得、稳定求和、尊重传统、崇尚中庸、讲究内向、依附伦理的社会心理特征。而这些文化特征与道德标准和后来衍生发展的儒家思想内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在农耕文明日趋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如孔子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节俭思想、轻我或无我”与君子之财取之有道、朝闻道夕可死矣的思想。《孟子·梁惠王》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亦是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忠孝厚道、和善睦邻、耕读知礼”思想理念的典型。又例如:从释家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佛家文化的角度来看,自汉代伊始,以儒家为中心的农耕文明就深深地影响到国人心中。那时,每隔一个百年左右的时期,国家就会面临战乱不断,人民一方面要战胜战乱以获得安宁[4];另一方面,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统治阶级要平定战乱,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由此,一种极度需要安定,平静的思想在人民心中蔓延开来。

恰好这时,佛教传入中国并且不断被广大民众接受。因为佛教是至善圆的教育,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已,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再如道教的产生,我们知道,炎帝神农文化的开端,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开端。重农务本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传统。而中国文明是主静的文明,这种静的文明是与农耕文化是相联系的。

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強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值得充分肯定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华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伴随着私有制度进一步加深,在农耕文明的生产资料主要就是土地。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个人亦或者家族主要是依靠土地种植粮食生存,自给自足。而农耕文化是稳定的。发展也是缓慢的。相对游牧民族而言,农业文明不需要随着气候移动,而是固定的。为了提高生产力,人民依靠自已的智慧一直不停地发展,最终产生了工业文明。但农业始终是人类的根本,农耕文化一直引领并主导着社会的发展。

农耕文化涵盖农业生产活动,载现农民在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农业生产活动从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到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贵定的农业发展过程大致以80 年代为界限,划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个阶段。

(1)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用的是生命能源,动力来源就是人力和畜力,对人来说,不仅要投入足够的时间,更是一种体力的消耗。

(2)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的特点是非生命能源代替了生命能源,依靠机械和现代化科技成果,通过改良品种,施用人工化肥,利用现代化科技等手段进行科学化种田、科学化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贵定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仡佬族、壮族、土家族、彝族等25 个民族,布依族是贵定县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在县境内与汉族、苗族等民族共同生产生活,迄今还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语言、服饰、婚姻、丧葬等习俗。

贵定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长江流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速,旅游产业升级换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保护发展贵定县特有的农耕文化魅力,同时发展贵定的旅游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5]。具体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体系可采取封山育林、改造林分、人工造林与加强森林管理等方面入手。合理管理现有贵定的林地,禁止乱砍滥伐林木,将有的风倒木,枯木都留在原地,让其自然腐烂在林地以增加林地有机质,有效地保护好贵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在发展旅游业中,既保持了贵定固有的生态环境,又保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十分注意控制贵定县境内湖泊河流富营养化过种中,采用清淤来削减湖泊、河流的沉积物,采用铝盐和铁离子来对分层湖泊河流中的沉积物进行化学处理,更好改善贵定县内的水质。

贵定县同时也是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钮,素有“黔中重镇”和“贵阳门户”之称。资源优势体现在:一,贵定有得天独厚交通条件,公路,距省会贵阳市60 km,龙洞堡国际机场50 km,州府都匀市70 km,凯里90 km。铁路:黔桂、湘黔、株六复线等铁路主干线在县城交汇贵州南下大通道贵新高特级公路绕境而过,320、321 国道以及省道贯穿县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极为便利:二,优越的气候条件,贵定县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 ℃,年平均降雨量为1143 mm,年平均无霜期为289 d,年日照时数1068 h;三,多姿的地貌特征,全县为浅中切割高原中山地貌类型,平均海拔1000~1300 m,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岩溶地貌类型,谷岭相间,群山林立,溶洞遍布。全县最高峰斗蓬山,海拔1961 m,堪称黔南屋脊。县境内河网密布,河道迂回曲折,落差较大,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为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可开发利用的荒坡17.65 万亩,牧草地6.7 万亩,水面3 万亩;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自隋初设县以来,建县历史已1424年,明清两代曾涌现文进士、文举人130 人,武进士42 人,县境内主要少数民族以布衣族、苗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51%,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餐饮、民族节日、民族风情、特色鲜明、浓郁多彩;四,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贵定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黔中山原中部,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上游地区,是长江、珠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全县共有中小河流144 条,总长728 km,有小(一、二)型水库20 座,有湿地面积1544.11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9.7%,有野生植物1500 余种,有各类野生动物535 种,有国家3A 级“金海雪山景区”、洛北河漂流景区、云雾湖茶叶走廊观光区、杨家寨至独木河景区、甘溪省级森林公园和阳宝山佛教遗址等省内知名旅游景区。

根据贵定县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特点,贵定县可考虑发展立体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在斗蓬山西南山脉的大片土地上,属原岩下乡管辖的村寨中的关口、栗山至今还保留着古茶树群。贵定云雾贡茶历史悠久。云雾贡茶由于有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优良,堪称上乘。加大特色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打造云雾贡茶,盘江“金海雪山”等特色品牌,以云雾贡茶为龙头,以当地苗族、布衣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与鸟王十八寨进行巧妙对接,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

立体农业是在传统的间作套种和多种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中国高效利用时、空资源的创新与集成。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平面种植而言,是单位面积土地(水域)上或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植,并以巧妙地借助人工加工,增加资源转化率和第二性物质生产量,建立的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序交替、多级质能转化的农业模式。作为一种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相结合的高效生产方式,立体农业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立体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由种植业内部向林(果)牧副渔业渗透,由物质生产的时空利用向包括山坡、水面、荒地、庭院、隙地在内的整个国土地域的立体开发延伸,使立体农业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多产业、多种技术综合协调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方式非常适合贵定县的具体实际。另外,根据贵定县的区位优势,遵循种植业种植的同心圆原理,中心毗邻几大城市,交通便利,气候资源丰富,可在离中心之最近的第一圆圈内布局鲜果、质优蔬菜品种,以满足城市所需,第二圈发展立体农业,结合本地区特有品种包括中药材,粮食小杂粮作物等进行合理布局,最外圈布局坚果干品类经济作物,以提高经济价值;以此结构丰富完善贵定农业布局与区划。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贵定县的土地、光能、水源、热量、交通等自然资源的潜力,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贵定县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将贵定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最大化地转换为经济优势,并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眼光来发展贵定县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

贵定历史文化、民族习俗、自然地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生态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也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文化。在现有贵定县农业与农耕文化格局的基础上,真正融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环境,自然悠美的天然环境,高水平发挥的高科技应用,让民族杂居性效突出的贵定在健康、良性循环中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农耕文化有传承的,有消失的,比如农时二十四个节气,今天依然传承指导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原始的农具和传统的耕作方式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科技和机械化,拖拉机取代了畜力,温室育苗取代了秧地育苗,现代农业取代了传统农业,原始的刀耕火种,传统的人背马驮已经不复存在,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包括鸟类(如乌鸦几乎被灭绝)、益虫微生物,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土质受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目前贵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农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负荷逐年增加,生活垃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污水随意直接排放等。

贵定传统的农耕文化已逐年在人们的脑海里淡化,一些亚现代化的现象残酷地附庸在这一过程中,吞噬着正能量的增长,甚至在局部起着毁灭性的恶行。我们要思考的是今天的我们为何不在创造新的文明新的辉煌之同时,将那些曾经有过的文明和辉煌妥善地保留下来呢?使贵定多元文化得以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1]夏学禹.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古今农业,2011(3):89-98.

[2]唐珂.农耕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特征[N].学习时报,2011-12-11(9).

[3]朱秉龙.多元文化交汇格局下的草原文化和草原文学[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6(8):42-43.

[4]薛正昌.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融合地带——贺兰山与阴山环黄河而生的多元文化[J].西夏研究,2013(1):91-97.

[5]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贵定贵定县农耕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贵定雪芽茶树高EGCG品系代谢组学的比较研究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贵定:绿水青山新境界
贵定县关工委举办“尽责优教”大讲堂
贵定县离退局:工作干得好不好,老同志来测评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贵定县云雾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