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良,黎欣荣
(内蒙古大学 体育教学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其中主要聚集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有4226093人分布在该区,其余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等省、自治区的各蒙古族自治州、县.此外,还有少数蒙古族聚居或散居在宁夏、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自治区,与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0多个民族杂居.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其中新疆的蒙古族使用卫拉特方言.[1]可以说蒙古族是我国最具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以表示丰收喜悦之情,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为促进所属各个部落的团结和庆祝丰收,定期举行“那达慕”活动,经过元、明、清朝的不断发展,“那达慕”在蒙古草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不仅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同时也逐步发展为一项军事体育项目.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那达慕”的产生并非偶然,除了因为娱乐的需要,同时也是伴随生存、战争、祭祀而出现.[2]
那达慕通常选择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每年或间隔几年举行一次,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三项技艺作为那达慕的标准内容,也是蒙古族最主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摔跤是那达慕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也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在蒙语里叫搏克,也叫蒙古式摔跤.随着社会的发展,那达慕也发身着变化,其体育项目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除了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田径、球类比赛,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赛骆驼、赛蒙古象棋等项目,同时还举行物质交流和表彰先进等活动.那达慕日益成为集竞技、娱乐、交易于一体的民族体育、娱乐、贸易活动.
蒙古族那达慕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保留下来的宝贵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产生和发展最好的历史见证.它在兼容了其他民族体育的特点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各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民族文化、习俗和活动.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只属于民族自己的体育活动,比如畲族的赶野猪、抄杠、稳凳,藏族的赛牦牛、跳锅庄舞,朝鲜族的顶水罐、荡秋千,苗族的独木龙舟、板凳舞,佤族的以木鼓、铜鼓为核心展开的祭祀舞、猎头舞、悼念舞、竿舞、刀舞、弓弩舞等等具有显现本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而作为那达慕盛会的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也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特点,与此同时即使是同样的体育项目也各有其民族特性,如蒙古族的摔跤叫“博克”、藏族的摔跤叫“北嘎”、维吾尔族的摔跤叫“且里西”,他们都反映了本民族的特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3]
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蒙古族在我国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北方以及东北地区,尤其以内蒙古为主,这些地方拥有辽阔的草原,这为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空间,所以说蒙古族是一个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在放牧和狩猎的活动中,为了驯服牲畜和野兽,他们要奔跑、投射,有时还要与之搏斗,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项目.所以说一个特定的地域产生了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最终创造出了这一地域特有的传统体育文化.[4]
那达慕是蒙古族的标志之一,从它的产生来看是为了促进所属各个部落的团结和庆祝丰收而进行的活动,它不光是一个单纯的活动,更是一个增进蒙古族人民感情、促进人民团结的盛会.与此同时摔跤、赛马和射箭也不单纯是竞技比赛,也可以作为表演项目在大型活动中进行表演,它吸引着广大的蒙古族人民的参与,一方面获到了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增强了体质、增进了健康,充分体现其娱乐的价值.
除中国以外的诸多国家也有蒙古族分布,包括蒙古、俄罗斯及中亚各国.首届国际那达慕大会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举行,吸引了包括埃及、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部分省市共20支代表队参赛,可以说那达慕大会不仅成为一个民族的盛事更是一个国际性的赛事,被越来越多的所接受,表现出了一定的国际性特点.
那达慕在最初主要的体育项目是赛马、射箭和摔跤三项,后来又增加了马球、田径、球类比赛,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赛骆驼、赛蒙古象棋等项目甚至出现了女子项目.在赛马和射箭项目上采用了分、秒、米等物理量度,在搏克竞赛中也采用了团体赛、表演赛、安慰赛等赛制,[5]在保持民族体育特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时代性.
建国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体育的发展,在“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方针的指导下,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倾斜和支持,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族委员会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民族体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这种背景下,那达慕的发展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被广大的国人所了解和接受并逐步实现国际化、全民化.尤其是在近些年来,那达慕在推广、发展和普及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闪现了许多亮点,表现:在性质上由王公贵族体育转变为人民体育;内容上由传统单一转为中西结合;功能上自发转为自觉;举办地点由草原转入城市;举办权由政府一家办转变为政府、社会、集体、家庭等大家办;科研:由民族学、民俗学单科研究向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体育学等多(跨)学科研究转变.[5]可以说那达慕的前途是一片光明,比如“搏克”这个项目,2004年7月28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泌旗举行,是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搏克赛事,参赛人数达到了2048人,该活动成功记载于世界吉尼斯记录;12月在呼伦贝尔还举行了冬季那达慕.2010年8月11日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诞生了两个中国首创,即万人拔河比赛和万人人体多米诺活动诞.还有就是每年的“8.18”赛马节以及800蒙古马挑战吉尼斯纪录“阿吉奈”大赛都聚集数以万计的人来观看赛马,极大的调动了广大爱好赛马人民的热情.同时为了发展民族体育项目,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群众体育项目,经专家和群众评选,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被命名为“赛马之乡”,通过举办全国性马速比赛,把传统的马文化、传统的那达慕赛事融入到现代体育竞赛.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儿三艺”不再是那达慕的全部,时代也赋予了那达慕新的内容,安代健身舞、蒙古象棋等项目也成为那达慕新的内容,可以说那达慕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吸引越来越多人参与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民族体育的时代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现代体育对民族体育产生重要影响,民族体育“灵肉一体、身心并育、天人合一”的体育思想,很难符合现代人群向往自由、竞争、超越的心理需求正是由于核心理念的缺失.[6]那达慕正像其它民族体育一样正在逐步丧失该民族特征且逐步走向没落的边缘,因此对那达慕的保护是迫在眉睫,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在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也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对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颁布了多项重要文件.但是由于这些文件相对宏观,具体到每个项目的较少,与此同时由于责任不是很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情况不是很好.成立专门的机构,让责任落实到人,使相关法规落到实处,使不光是那达慕更应是全国的其它非物质遗产都得到很好的保护.
学校是传统体育活动重要的实践基地,在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而且可以加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民族体育文化氛围.[7]当前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完全可以把那达慕作为教学内容进入校园特别是具有培养体育专业的体育院系,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切实落到实处.从目前来看,射箭、搏克、赛马三个项目在内蒙古都有专业运动队,大部分的高校也都有搏克运动队,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已成为全国首个开设“赛马产业”专业的高校,这为那达慕的推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从蒙古族人分布来看,相对分散,汉化严重,再加上受到居住自然环境的影响,一些反映蒙古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正在逐步消亡.比如在云南、四川等地的蒙古族人虽然在族别上属于蒙古族,但是其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了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影响,其传统的体育活动无法得到正常的开展,他们参加蒙古族集体活动通常是前往蒙古族人居住相对较多的内蒙古或东北.因此根据蒙古族分布的实际情况,在各省成立蒙古族协会,定期举行蒙古族盛会,促进蒙古族人民的交流.与此同时,加快传承人的培养也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射箭项目的传承人.从目前来看,传承人的培养通常是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培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也培养了一部分优秀的选手,但是这种方式毕竟有限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建议采取“定时集中培养,机动分散交流”方式,即定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集中授课,之后通过各地的盛会进行交流,促使那达慕盛会的不断壮大.
那达慕大会举行的地点往往在蒙古族生活的草原上进行,西部许多蒙古族生活地区的旅游景点,都在旅游旺季举办那达慕大会,以展示蒙古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9]一方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获得了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在无形中向游客介绍了那达慕,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例如以“沸腾草原”、“欢乐草原”、“冰雪草原”品牌为主题的内蒙古在推广草原旅游的同时注重与那达慕的结合,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当今的游客提起内蒙古想到的不仅是草原还有那达慕,可以说这个例子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
那达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属于蒙古族人民更是属于全世界所有,因此我们有义务让更多的人共享世界文明成果,如何让那达慕走出蒙古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喜欢它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有关专家认为那达慕要走出去并被世人所熟知和了解,就必须更新我们的观念,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随着社会信息的高速化,尤其是因特网的兴起,媒体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网络信息可在瞬间可以传遍全球,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这一优势,在因特网、广播、电视和报纸开设专门介绍蒙古族风情的节目,将其进行广泛而有效的推广.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
〔2〕高娃.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起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9-12.
〔3〕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66,55-56.
〔4〕贾瑞光,胡艳霞.蒙古族那达慕特点及其现状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57-158.
〔5〕巴特尔,巴音道尔吉.蒙古族传统体育的演进与思考 [J].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8(3):97-103.
〔6〕李丽.羌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3):125-126.
〔7〕张萍,王溯.仫佬族传统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8(3):115-116.
〔8〕胡庆龙,杨建设.那达慕体育文化与旅游[J].体育文化导刊,2008,6(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