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对导游文化素养的渗透作用—— 用成语典故丰厚导游词的文化底蕴

2015-03-20 20:22刘倩忠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导游词典故景点

刘倩忠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双桥门校区,江苏 南京 210000)

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双重性的,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也是如此,一方面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因此,设计教学环节,让成语典故为导游景点解说词增添文化底蕴显得尤为重要。

龙盘虎踞、东床快婿……这些成语都源于历史悠久的南京城,述说着南京的文化精髓。如果导游带领游客在历史流传下来的成语典故里游山玩水,比如在九华山公园遥想王羲之“入木三分”的书;在秦淮河的游船上慨叹“六朝金粉”;参观云锦博物馆,了解“衣冠禽兽”的本意……就实现了语文知识对导游专业学生的渗透作用,也有效达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朗读交流南京成语典故,积累语文知识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是“成语名句典故交流”,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截取其中的“成语典故”部分,让学生搜集整理与南京有关的成语典故,每位学生至少搜集三个成语典故,并以书面形式写下来,配以相关景点图片,在课堂上进行成语典故的朗读交流。

学生搜集整理了诸多与南京的景点有关的成语典故,比如凤毛麟角、渐入佳境、一往情深、琳琅满目、东山再起、光怪陆离、江郎才尽……这些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都“出生”在南京,南京籍的常用成语差不多有2500个左右,几乎每个成语都有典故和出处。

挖掘成语的典故比掌握成语自身的含义更深一层,需要对成语做追根溯源式的挖掘。这个环节考查的是学生广查资料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后面的导游词的撰写奠定基础。

二、将成语典故融入对应景点,撰写导游词

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组汇集团队力量,将成语蕴含的典故巧妙又自然地融入与之相关的景点,撰写该景点的导游词,丰厚导游词和该景点的文化底蕴,反复修改成文。导游词的写作要求既与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相关,又与学生的导游专业课知识相关。结合专业课的具体情境,指导学生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撰写导游词,体现语文知识对导游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渗透作用。

三、学生做导游,模拟解说导游词

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结合图片、视频及之前撰写好的导游词,在教室里模拟景点解说,课堂上四个小组的导游代表依次展示成语典故带给导游词及与之对应的南京景点的魅力。

第一小组导游代表在观光车上为游客们介绍南京 “龙盘虎踞”的地形。她带领10位外地游客乘坐“南京一日游”旅游观光车,车子在南京市区穿行时,为了使游客加深对南京的了解,她这样介绍南京的概况:“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沿岸,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故有‘龙盘虎踞’之称。关于‘龙盘虎踞’,最早的说法来自于诸葛亮。诸葛亮受刘备委托要到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镇江)联合孙权抗拒曹操,路经南京登上清凉山,仔细考察了当时南京的地形,他看到了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样蜿蜒盘附于东南,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诸山,又像猛虎似的雄踞在长江之滨,这样的天然风光使他不禁感叹道‘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也’。于是回去力谏孙权,孙权于211年迁都于此,南京‘龙盘虎踞’的帝王之气自此形成。”第一组的模拟讲解很有画面感和历史感,我们仿佛随着导游代表的介绍穿梭于南京城的前世今生。我这样评价他们的模拟解说:“如今,‘龙盘虎踞’已经成为我们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第一组的同学们能将它所蕴含的典故融汇到景点解说之中。听了这样的解说,游客定当对历史赋予南京的文化底蕴回味无穷,也定当向这样颇有文化素养的南京导游竖起大拇指。这是属于南京的荣耀,也是属于导游的荣光。”

第二组导游代表带游客游览的是南京市博物馆,她结合本组成员集体制作的相关图片,声情并茂地解说:“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南京市博物馆《云裳簪影》展厅里陈列的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徐达的五世孙徐俌夫妇的官服,徐俌官服前后各有一块40至50厘米见方的绸料补子,补子上织绣有白泽和天鹿灵兽纹样,称白泽补服和天鹿补服,这是依据明朝的官服制度而定。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就下诏拟订大明官服制度,重点就在于衣服上的‘官补’,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于是就有了‘衣冠禽兽’的典故,但当时其就是象征着地位、武功,毫无贬义。明朝中期以后,宦官弄权外戚干政,曾经广受推崇的‘衣冠禽兽’自然为百姓痛恨。明代陈汝元在《金莲记》中第一次将这个词用作贬义,‘人人骂我为衣冠禽兽’,此后,人们渐渐就淡忘了它的本义。”第二组的模拟讲解饱含知识性,又颇具幽默感,引得学生笑声连连。我这样评价:“这样的导游词若真的用在现场解说中,一定能够使游客们惊奇不已、大长见识,原来‘衣冠禽兽’竟有这样富有趣味却又发人深省的前世今生。游客们也一定会对文化底蕴深厚的导游唐同学赞不绝口,因为这样的导游不仅带游客参观了南京的景点,更传播了南京的文化,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三小组带游客领略的景“典”是夫子庙景区。该组导游代表,结合多媒体图片,带领游客参观夫子庙景点“乌衣巷”的同时,穿插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附近的安乐寺庙“画龙点睛”的传说。我不禁发出感叹:“今天我们常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上关键的一两笔)会使内容生动有力’的成语‘画龙点睛’原来就来源于此。我们相信如此颇具文化素养的导游,也一定和夫子庙景区一样,会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第四小组带游客领略的景“典”是长干里。在歌曲《青梅竹马》悠长的乐声中,该组导游代表向游客介绍自古繁华的南京长干里,讲述昔日长干里一带广为流传的“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后因李白在长干里游玩时写下的诗句《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从此“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两个成语便广为流传,直至今日。我这样评价说:“倘若长干里的游客真听了第四组导游的解说,定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用来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天真无邪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四个小组的导游代表都将成语典故融入景点解说中,旨在引导游客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当地曾经发生的、流传的动人的故事、传说。他们既扮演游览引导者的角色,又扮演南京历史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既陶冶自己的情操,又增添游客的乐趣。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导游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渗透。

四、广用成语典故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文化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南京之外,还有很多成语典故值得我们搜集和关注,比如西安籍的“炎黄子孙”,开封籍的“高枕无忧”、“学富五车”、“一毛不拔”,洛阳籍的 “洛阳纸贵”、“天下无双”,徐州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告诉学生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是一个例子,也是一种方法,在今后的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可以用这样的成语学习的方法和导游解说的技能,不断地形成一篇篇生动又颇具文化底蕴的导游词,不断发挥中职语文教学对导游文化素养的渗透作用。

五、不断探索语文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中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决定了语文课在中等专业学校的位置。重视语文教学与专业素养的结合,既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又会对以后就业乃至人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用人单位提出,我们需要职校学生具备的“能力”不仅是专项能力,更应是综合职业能力。总之,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前提,也是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求职应聘、就业上岗的基础。

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语文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在“阅读与欣赏”版块,通过学生阅读与鉴赏经典的篇目,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在“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版块,结合专业课的具体情境,指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成语典故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由成语含义的把握,到成语典故的挖掘,最后到成语的游刃有余地在专业技能上的运用的过程,是循序渐进学习成语、运用成语的过程,更是语文知识为专业技能服务的过程,体现了中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既扮演成语游戏的参与者,又扮演成语知识的学习者,既扮演导游的角色,又扮演南京历史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学生用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现着语文教学对导游文化素养的渗透作用。

[1]李夏鹂.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J].课外语文,2013(18).

[2]陈新博.试论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与专业相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

[3]丁兴扬.中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10(14).

[4]郝文兰.中职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结合专业施行[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1).

[5]叶皓.金陵成语故事[M].南京出版社,2007(12).

猜你喜欢
导游词典故景点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莫把游记写成导游词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黄山导游词
颐和园导游词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学写导游词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