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瑜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黄梅戏剧本创作课》的教学创新思考
胡瑜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黄梅戏剧本创作课》是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编导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为探索高校培养黄梅戏编剧人才作出了贡献。作者在总结七年来该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海内外高校在戏曲编剧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思路,联系剧种发展的文化与市场环境,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提出三点创新与调整的思路:拓宽课程涵盖面、增加总课时、强化创作在“质”与“形”的创新、编订有特色的剧本写作教程。
黄梅戏剧本创作课 黄梅戏偏导专业 教学创新
2008年至今,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已招收了三届黄梅戏编导专业的本科生,累计七十余人。凭借文学院的教学资源与学科环境培养编导人才,剧本创作能力无疑备受关注。就黄梅戏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言,编剧队伍的严重老龄化、新生代编剧人才的匮乏已然成为该剧种在当前遭遇的最大瓶颈之一。著名编剧刘云程先生亦坦言,尽管黄梅戏仍在各地广受欢迎,但剧本创作成绩之不足,当引起重视[1]。但编剧工作本身的高难度、高门槛及目前的培养模式,极大地制约了编剧的成材率。戏曲编导专业教学应该在总结与评价七年来的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黄梅戏创作现状与市场化、产业化趋势,参考海内外高校戏曲教育的创新经验,对如何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黄梅戏编剧后备人才进行思考。
目前的培养方案提到该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系统讲授黄梅戏剧本的构成元素、艺术表现手法指导学生进行黄梅戏剧本的创作”。教学实践着重突出戏曲编剧尤其是黄梅戏编剧的特殊性,“讲课应以黄梅戏为中心”,“就内容而言,黄梅戏擅长小戏,而且这种小戏题材大多关涉民俗风情,有很强的喜剧色彩”,“就语言而言,地方戏最大的特征就是用本土方言演唱。所以,黄梅戏就应该尽量运用安庆的方言”[2]。如此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安排,却在连续三届的教学中遭遇了种种尴尬和困难。比如,学生中热爱戏曲、熟悉戏曲、了解黄梅戏者寥寥;学习创作又极大地受到文学功底不足及不谙韵辙的能力制约;不少非安庆籍的学生难以在短时间熟练运用安庆方言;可作为学习、模仿对象的优秀黄梅戏剧本在数量、体裁、风格等方面的丰富性严重不足……这样的难题,在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的戏曲创作课程中也有同样的遭遇。“欲速则不达”,编剧绝非学习班、培训机构的速成模式可成就的。
而目前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剧本创作》两学期累计102课时,相比而言课时量偏低。戏曲创作训练本应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因此《黄梅戏剧本创作》系列课程的增设及总课时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前几年的教学效果,考虑黄梅戏剧本创作的特殊性,以及该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建议将剧本写作课程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合理的整体部署,主要分成四个阶段:(1)一年级上下学期的《戏曲元素训练》;(2)二年级上下学期《影视编剧》与《戏曲剧本写作·小戏写作》;(3)三年级上下学期《黄梅戏剧本写作·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与《黄梅戏剧本写作·大戏写作》;(4)四年级上下学期 《毕业作品》。其中《戏曲元素训练》与《小戏写作》旨在打好基础,让学生熟悉并自觉追求戏曲创作的特点,教学与训练不强调黄梅戏的剧种特色;《影视编剧》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编剧素材与手法的积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更全面的编剧人才。调整之后,不仅有增设的《影视编剧》,而且将黄梅戏剧本创作课分解成四门枝干课程,不仅拓宽了课程的涵盖面、增加了总课时,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此外,让学生从自己较为熟悉和喜爱的话剧、影视剧开始了解和练习编剧的技法,这一做法不仅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利用学习者自发的兴趣加强了学习效果。此外,也相应增加了实践课时,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讲授、案例示范与实践练习的融通与互相促进,促进学生边学边练。
戏曲是农业文明孕育出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内在的“质”还是外在的“形”都带有强烈的传统风格。我们很难要求年轻的学生完全脱离当下的文化氛围、娱乐心态、消费行为,以一种对于“遗产”的虔诚、忠实的态度投身传承者行列。所以,教师应谨慎甄别戏曲中难以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传统因素,用教学架起一座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桥梁,从时代的角度、站在青年的立场思考戏曲的传播路径。只有学生首先不被“传统的”、时过境迁的、不合时宜的剧情、人物、思想、技艺所“吓倒”,才能逐步亲近黄梅戏艺术,并进而用他们的热诚及新观念、新技法参与到创作与传播中,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台湾大学戏剧系特聘教授王安祈谈到自己在2004年的一次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梅兰芳的《御碑亭》,“我还没讲完(剧情),学生已经开始爆笑,笑到拍桌子。他们问:‘老师,这种剧情现在还要演吗?’我非常尴尬,只能说:‘这个戏的唱腔很美,身段很漂亮。’学生把脚跷到课桌上,反问:‘老师,你要我们看戏的时候只打开眼睛、耳朵,关上大脑吗?’我只好说,‘这是古代女性的想法。’学生说:‘我们买票看戏不是进故宫博物院……’”[3]现存黄梅戏剧本同样存在大量的因袭套路、情节拖沓、语言啰唆的弊病,或包含着大量未加萃取的传统思想,或是受“政绩”与“获奖”利益驱使的“谄媚”心态,无论是文学性、艺术性还是思想性、社会性都存在很大的欠缺。这已成为横亘在年轻学生与黄梅戏艺术之间的巨大鸿沟。有学生表示一直羞于告诉别人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实在问得不行,就回答说是编导,而不说是黄梅戏编导。该学生认为原因在于黄梅戏还未发展到一个高度,一个足以让更多人了解的高度。“更多人”显然主要指的是年轻一代,而这些人如果要对黄梅戏有所期待,则必定是一种年轻的、时尚的、大众的黄梅戏。事实上,让黄梅戏年轻化、吸引年轻观众群,也是黄梅戏在当代发展的一大挑战和机遇。
相关探索,海外高校及戏曲剧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分别介绍,以供借鉴。其中,题材与体裁显然是实现由“质”到“形”全面创新的轴心点。如新加坡戏曲学院近年来改编、新创的戏曲,题材广泛采自《哪吒闹海》、《花木兰》、《罗摩衍南》、《摩诃婆罗多》、《夜莺》、《灰姑娘》等中外神话、民间及童话故事。同时也注意结合当地的民族、宗教文化,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如,《郑和》巧妙吸收了新加坡在校的印族和马来族学生扮演古里(今斯里兰卡)人和马六甲的马来人,让学生既能观赏戏曲,又能亲自参与、积极融入[4]。题材的创新自然为新思想的入驻提供了必要的载体,现代性、探索性极强的新型戏曲为戏曲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武松打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台湾某民间剧团着重改编了人物形象与主题:武松变得胆小怯懦,老虎类似波斯猫,主题则为“人类与动物渴望被爱的共同心声”,为戏曲儿童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5]。体裁创新意识的不足犹如画地为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代戏曲创新性思维的发挥,失去了对于大量潜在观众群的吸引力,难以适应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也是观众老龄化趋于严重的重要原因。儿童戏曲、校园戏曲、青春戏曲、先锋戏曲等方兴未艾的新型戏曲,由于注重对特定观看者群体需求的呼应,或可成为戏曲发展的有益探索,也为青年涉猎戏曲创作提供了不拘一格的路径。如台湾“透过儿童剧场的存在,不少新人,借此机会崭露头角,使得儿童戏剧(曲),成为培育新生代编剧、导演人才的温床,可能是‘意料之外’的另类收获吧”[5]。
事实上,以韩再芬为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家已经在探索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如《徽州往事》的舞美技术对电影蒙太奇的借鉴,起用年轻演员排演青春版《五女拜寿》等传统剧目。但归根到底,题材、人物与思想的现代性诠释,即剧本创作中现代精神的贯注更是传统戏曲与时代融通的核心命题。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创新意识,并将之融入到题材、体裁、行当与程式等环节的教学设计与辅导中,培养、塑造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并熟悉创新技法的青年人才。
教材建设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上海戏剧学院在二十多年前即已提出戏曲写作教学“必须从戏曲的特殊矛盾性出发来进行”。田雨澍、宋光祖先后撰写了《戏曲编剧理论和技巧》、《戏曲写作教程》、《戏曲写作初级教程》等专著与教材。中国戏曲学院则有贯涌主编的《戏曲剧作法教程》、郝荫柏编著的《戏曲剧本写作教程》等。可见,戏曲写作正逐渐成为戏曲艺术高等教育体系中富有特色与成效的一门课程,但相关的探索空间仍然很大。此外,上述教材主要针对的是京剧,其他剧种如昆曲、豫剧、越剧等,不仅缺少教材,甚至还未启动编剧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因此,作为最早尝试地方剧种编导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的黄梅戏编导专业,应当结合黄梅戏剧本创作与本科教学的特殊性,以近年来积累的教案、讲义等为基础,着力解决师生互动中教与学的科学性与积极性问题,编撰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教材。
目前该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参考了贯涌 《戏曲剧作法教程》,以语言基础、语言艺术、人物塑造、剧本结构、剧作要领、剧目类型、舞台提示、整理改编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单元,此八个方面可以说较全面地囊括了戏曲编剧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但是,这样的教学安排未能充分考虑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即初学者往往由“戏剧片段”、“小戏”开始练习戏曲的结构与语言,再进而练习多场次大型戏曲的创作。如上海戏剧学院在培养戏曲编剧时,即首先以宋光祖《戏曲写作初级教程》为教材,该课程的讲授主要分为小型戏曲剧作特点、小戏结构训练、戏曲语言特点、曲白训练、小戏整剧训练等五个章节,极具特色的是在每个章节的练习环节,选录了往届优秀的学生习作,以及作者自述与教师评述,此外另辟下篇,附录“小型戏曲选读”,要求学生对经典戏曲文本进行诵读和背诵。有鉴于此,黄梅戏编剧教材的制定可以积极参考上述两大高校的教材成果,体现戏曲编剧教学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也要把握黄梅戏剧种特色,注重黄梅戏舞台元素的独特性,如安庆的方言方音与辙韵、黄梅戏的唱腔与曲调、小戏的乡土气息与诙谐风格等;另外,还应结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积极利用教育心理学,合理部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循循善诱,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并逐渐掌握黄梅戏编剧的理论与技法。因此,笔者认为黄梅戏剧本写作教程的制定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即“小戏写作”、“传统剧目整理改编”、“大戏写作”与“黄梅戏剧作选读”,这也是对前文有关课程设置相关建议的呼应。至于语言基础、结构技巧、人物形象等编剧的理论基础与技法手段则详略有别地在不同阶段中进行教学与实践,如“小戏写作”部分,重点在曲白与结构的训练,“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与“大戏写作”则更注重人物塑造与结构设置。
在戏曲艺术高等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进程中,黄梅戏编导专业的设置为地方高校积极利用地域文化的优势开展艺术教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探索仍在继续,应放宽视野吸收海内外高校及专业院团在艺术教育与发展中的经验,推动传统戏曲、地方剧种发展的地域化与现代化。
[1]刘云程.刘云程谈黄梅戏.中国戏剧网 http://www.xijucn.com/html/huangmeixi/ 20100206/14448.html.
[2]吴彬.黄梅戏剧本创作课的教学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5-139.
[3]王安祈口述.石岩采访整理.“一轮明月干我什么事?”——王安祈谈台湾的京剧改革[N].南方周末,2012-4-17.
[4]蔡曙鹏.在创新中传承新加坡戏曲艺术[J].艺术百家,2012(1):99-106.
[5]刘慧芬.探讨儿童戏曲剧本的创作构思与编导技巧——以豫剧儿童歌舞剧《钱要搬家啦?!》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4):28-37.
安徽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建国以来黄梅戏文学剧本的创作研究”(AHSKQ2014D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