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支撑乡村复兴
——“第二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纪要

2015-03-20 20:08闵庆文史媛媛
古今农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遗产地文化遗产农业

闵庆文 史媛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科学支撑乡村复兴
——“第二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纪要

闵庆文 史媛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为促进中日韩三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交流、分享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遗产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联合日本佐渡市政府主办,日本农林水产省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大学(UNU)、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韩国乡村文化遗产协会、日本GIAHS网络和日本新潟县政府联合协办的“第二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6月22-26日在佐渡市召开。来自FAO、UNU、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和农林水产省的官员,中国、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的科研人员、农业文化遗产地代表、企业家,以及新闻记者12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为“生态脆弱地区的乡村复兴——生物多样性与传统农业”。

开幕式上,佐渡市市长甲斐元也先生致欢迎辞,新潟县佐渡地域振兴局局长佐佐木稔先生、农林水产省农村振兴局农村政策部农村环境科科长小平均先生、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高级顾问榎本雅仁先生等分别讲话。FAO驻日本联络办公室主任Mbuli Charles Boliko博士、联合国大学副校长武内和彦教授、日本农林水产省乡村发展局乡村环境课副课长森田健太郎先生、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闵庆文研究员、韩国协成大学尹源根教授和金泽大学中村浩二教授分别围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未来之路、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进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推广与展望、韩国农业渔业遗产进展和GIAHS人才培养里山里海大师培训课程等问题作主题报告。来自中日韩三国的科研人员、各遗产地管理人员以大会报告、墙报展示等形式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研究、动态保护措施和遗产地经验进行了介绍。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遗产地农产品展等,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价值研究

FAO驻日本联络办公室主任Mbuli Charles Boliko博士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未来之路”为题,阐述了FAO于2002年发起GIAHS项目的目的,肯定了GIAHS项目推广过程中对妇女地位改善、经济生产率提高和乡村极限地区家庭生活的维持起到的积极影响,并表明2015年GIAHS成为FAO的一项常规工作,未来工作将主要围绕GIAHS规范化管理、遗产地利益相关方能力建设与培养、南南合作推动与发展以及搭建GIAHS知识交流平台等方面开展。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分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杨子江研究员阐述了渔文化在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渔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之一,不仅对遗产保护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中日友好邦交也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应从多维度对其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南京农业大学李明副教授从静态横向共时性维度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从动态纵向历史性维度将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价值。民俗文化价值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另一主要特征,其衍生出的旅游产业为遗产地带来经济收益和市场价值,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田密博士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定义,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遗产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季节变化,并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政治五方面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框架。

衡阳师范学院胡最副教授以湖南紫鹊界梯田的特色饮食、传统习俗为切入点,分析了紫鹊界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文化信仰特征及相关生产活动,总结了影响稻作梯田传统文化特色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绘制了关系图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李静博士、张永勋博士和孙雪萍博士分别介绍了传统文化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成功抵御旱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生态、美学、文化、科研和社会等多重价值,并对“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肯定了古桑树群系统“以桑治沙”模式对促进农业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措施

1.国家重视

国家重视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实施的重要保障。韩国协成大学尹源根教授介绍了韩国GIAHS保护具体措施,将GIAHS分离成农业文化遗产(NIAHS)和渔业文化遗产(NIFHS),并于2015年正式开展国家级评选,在原有国家法律基础上增加NIAHS和NIFHS相关保护条款。现代科技的进步、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问题使得农业文化遗产地大量农田被抛荒,农业发展形势严峻,日本农林水产省乡村发展局乡村环境课副课长森田健太郎先生介绍了日本政府围绕GIAHS申报、政策制定、交流合作、产品开发等采取的积极保护措施,推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复兴。联合国大学可持续性高等研究所Evonne Yiu助理研究员结合日本“熊本县阿苏可持续草地农业系统”和“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实例,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制定的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监测与评估标准,认为应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评价和研究,分析全球、国家和地方三个层面各利益相关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韩国协成大学Yoon Won-Keun教授介绍了韩国农业食品乡村事务部对韩国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相关配套保护行动计划和财政预算的支持,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地政府的保护力度。

2.政策保障

相关保障政策的制定,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有章可循。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是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活力得以持续的保障,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焦雯珺助理研究员提出对遗产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维系及文化传承四大方面及地方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监测,并在监测数据基础上构建国家、省、地区三级检测网络,建立年度报告制度,搭建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完善国家级巡视与监督制度。

农业文化遗产一般分布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和生态脆弱敏感区,具有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安全食品的优势,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农业知识技术和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等自然、社会和文化多功能性,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的农业多数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农民生产的主动性差,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某承副研究员分析认为遗产地利用生态补偿方式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建议通过对农民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推动遗产地生态、有机的种植方式。

3.资源挖掘

农业文化遗产是实现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联合国大学副校长武内和彦教授呼吁从经济、社会及生态三方面挖掘遗产地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以自然资源为中心,开发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资源,创建第六产业,建立多层管理机制,实现区域循环共生圈。生态农业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特色与优势,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生产可以给遗产地农民带来最实际的经济效益,日本新潟大学Hisashi Nagata教授列举了2008年起佐渡市政府实施的“朱鹮米”有机认证制度对佐渡岛朱鹮数量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有重要作用,形成了“朱鹮-人-稻田”和谐共存的良好氛围的成功案例。

农业文化遗产地多处于物种资源丰富而环境比较艰难的极限地区,其中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日本东海大学农学部Kiyotaka Kabata教授以日本对水葫芦的回收、利用为例介绍了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及修复技术。

4.多方参与

在中国,10年来GIAHS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闵庆文研究员回顾了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的进展,强调要加大科普宣传,加强协同发展,发挥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多方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最终促进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繁荣的和谐发展,让农民从“自卑”到“自信”和“自觉”,最终走向“自豪”与“自珍”。农业文化遗产在推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土地过度利用与开发的问题,韩国农村研究所Park Yoon-Ho研究员从土地利用角度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问题,建议进行综合管理并制定相关保护条例,结合各遗产地自身特色在农民、企业等多方积极参与下进行有区别的管理和保护。

5.科学管理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国政法大学刘红婴教授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是集传统性和当代性于一体的活态遗产,既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起来的稳定关系,又要依靠当代法律、规则和价值观进行保护,应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性和当代性之间的平衡。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粗放式发展、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严重破损、食品安全等挑战,城市与农村平衡发展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史媛媛提出以农业文化遗产为切入口的城市支持农业发展模式,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地传统文化的传承、绿色农产品开发、特色景观旅游等都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发展优势,应利用城市的资金和技术对农村进行“反哺”,最终达到城市生态化、农田田园化的平衡。

6.人才培养

人才的培养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抓手,确保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可持续发展。金泽大学中村浩二教授介绍了日本能登里山里海联合菲律宾伊富高梯田开展关于GIAHS人才培养的里山里海大师培训课程,建议国家间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因地制宜,建立多方参与的可持续培训课程,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7.宣传推广

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传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抓手,韩国营养有限公司总裁Gu Jin-Hyuk先生提出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综合保护方法,认为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没有围墙的“活态博物馆”,包括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系统本身及农业文化等内涵,强调了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的必要。韩国名所公司Hwang Kil-Sik代表以韩国青山岛板石梯田及其周围相关资源的动态保护与有效利用为例,呼吁建立社区参与的生态文化博物馆,促进农业文化遗产有效发展、复兴传统农业地区农耕文化。

三、遗产地经验交流

来自中日韩三国GIAHS遗产地代表主要介绍了各地已开展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人民政府孙辉亮副区长针对宣化葡萄古、特、多、保、优、富、唯和高八大特点,围绕政策制定、宣传推广、科技创新以及文化培养四个方面介绍了GIAHS“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的保护经验。山东省夏津县人民政府才玉璞县长将中国NIAHS“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保护工作总结为提升发展规划、推进产学研相融和挖掘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政府杨彤市长分析了“河南灵宝古枣林及古枣树群落”的变迁及其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

日本佐渡市政府市长Motonari Kai先生强调了朱鹮对于农民改善耕作方式、促进粮食安全生产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佐渡市政府从认知、保护、利用三个方面制定的90年战略期的“里山计划”,让三代人共享GIAHS价值。日本农林水产省茶叶农产品部经济工业课Kenta Kamiya课长介绍了日本“静冈县传统茶-草复合系统”传统茶草农法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持环境平衡和社区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韩国东国大学Park Eun-Ha博士通过对GIAHS“青山岛板石梯田农作系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肯定了板石梯田具有的独特水渠结构,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韩国锦山人参种植系统”于2015年被认定为韩国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忠清南道发展研究所Kim Ki-Hueng研究员介绍了为实现高丽人参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参的品牌价值,地方政府所开展的系列保护活动。韩国求礼郡办公室主任Jeong Haeng-Suk女士介绍了韩国“求礼郡山茱萸种植系统”的特征及其独特的农业传统知识、技术和生态文化价值。

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此次学术研讨会为中日韩三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广阔交流平台,经过各国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以及遗产地代表的共同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1.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征。此次会议无论是从大会基调演讲、学术报告、海报展示还是论文征集都不难看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吸引了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自2002年起,农业文化遗产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多学科、综合性为特征的研究格局,构建了一支包括农业历史、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农业政策、农业旅游、农业民俗以及民族学与人类学等领域专家在内的科研队伍。

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多单位联合研究特征。联合国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设置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换学习;日本金泽大学与菲律宾大学合作,针对年轻人联合开展里山里海大事培训课程;韩国农业研究所、东国大学等从农业政策制定、生态学等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通过东亚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这个平台,在研究层面上,中日韩三国可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联合研究,将各国先进的科研技术和成熟的保护思路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呈现专题式深入研究特征。截止2015年8月,全球共有14个国家32个传统农业系统被批准为GIAHS,其中18项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纵观中日韩三国的18项GIAHS,其中包括5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3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梯田耕作式农业文化遗产也相对集中。中日韩三国科研人员针对较为集中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进行相互合作,如围绕茶类、草类、梯田耕作类及林果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针对性、专题性研究,积极挖掘各国潜在的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为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与借鉴。

4.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多方参与共同发展特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机制是“政府主导、科学论证、分级管理、多方参与、惠益共享”。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光是地方管理机关的工作任务,也不是科研工作者个人的研究课题,它需要遗产地政府、科研人员、非利益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共同寻找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参与、成熟社区参与制度和志愿者招募制度的建立以及NGO等相关组织的支持与监督,确保了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和谐发展。相信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大环境下,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将更加科学、规范并赋有活力。

闵庆文(1963—),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等领域的研究;史媛媛(1985—),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项目助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遗产地文化遗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