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 江苏 无锡 214121)
无锡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 坤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 江苏 无锡 214121)
课外体育锻炼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在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本研究采用了调研、访谈、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无锡市青少年及体育工作者进行了调查、访问,研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课外体育锻炼; 无锡市; 青少年; 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受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一直都未能受到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及家长的重视,更谈不上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即便部分学校开展了课外体育锻炼,但也基本上都是“放羊”模式,并未对学生进行科学、有序的组织、指导,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近十余年的体质健康水平都呈现出了下降趋势,鉴于此,国务院提出“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广大青少年走出课堂,走向操场进行体育锻炼[1]。课外体育锻炼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体现形式,所以了解当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因素,制定、实施相关改进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本次研究从无锡市5个区域(锡山区、滨湖区、南长区、崇安区、宜兴市)的5所初中和高职院校的1 000名学生和50名一线体育执教人员作为调研对象。被调查学生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在校学生,被调查的体育执教人员除了体育教师,还包括体育部门负责人及体育器材、场地管理者。采用调研、访谈、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无锡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访问,研究无锡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为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改进措施提供参考。
2.1 无锡市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资源情况
2.1.1 场地资源
(1) 校内场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几所学校都拥有篮球、足球、田径及排球场地。进一步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学校的这些锻炼场地质量并不高,有些学校的篮球、足球、田径运动场甚至都集中在同一场地,但场地基本上都能保证这些球类运动和田径运动的正常开展。调查还显示,仅有1/2的学校有乒乓球场,有羽毛球场的学校仅占2/5,而游泳池、网球场地拥有率均为0(图1)。可见这些新兴运动类型和小球的校内场地资源并不丰富,而拥有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的学校,在场地质量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学校普遍没有游泳池和网球场,主要是因为这两项运动场地的建设需要花费大笔经费,维护费用昂贵,并且网球和游泳项目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并不高,所以不少学校都放弃了这两项运动场地。
(2) 社区场地:对于年龄偏小的青少年来说,其一天中30%的时间都待在家里或社区,所以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除了学校还有社区。在社区中进行体育锻炼,场地、设施是基本的物质条件,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的不足将会对青少年选择锻炼项目、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等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本次调研,发现无锡市仅有15.2%的社区拥有较好的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45.2%拥有需要改善的锻炼场地与设施,而没有锻炼场地与设施的社区占比高达42.3%。调查还发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青少年中,37.8%的人主要在各类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如空地、路边、院子等)。由此可见,无锡市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并不尽人意,无锡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正面临着缺乏校外锻炼场地这一严峻现实[2]。
(3) 场地资源满足情况:在向体育工作者了解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场地满足情况时,有39.47%的体育工作者表示场地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需要,31.58%认为基本满足,认为不太满足和完全不满足者分别占26.32%和2.63%。
2.1.2 人力资源
(1) 体育教师:目前,体育教师是无锡市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调查发现需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体育教师占到了84.21%。从体育教师的年龄构成情况来看,最小者24岁,最大者55岁,平均34.8岁,从业时间平均8.5年,拥有二级职称者超过50%,其他教师则为特级或一级教师。学历方面,本科学历占98.2%,1.8%为专科毕业。从本次调查的体育教师基本情况来看,无锡市体育教师具有年轻化特点,且体育教学经验相对丰富,对新课程改革的接受度也较高。
(2) 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被列为职业分类的时间较短,但其在组织、指导社区体育活动,保障居民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无锡市已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并逐步组织、开展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本次调研发现无锡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都是体育活动业余爱好者,真正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资格证书的不足1/2。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72人(88.80%)希望能够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获得科学、专业的指导。
2.1.3 资金资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锡市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绝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于学校,占91.20%,来自社会赞助的经费仅占0.90%,5.92%为二者兼有,其他来源占1.98%(图2)。社会赞助资金占比非常小,可见无锡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资金来源渠道十分单一。
2.2 无锡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一般情况
在对982例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时发现,有29.23%的学生非常喜欢课外体育锻炼,喜欢和感觉一般者分别占34.93%、31.36%,有4.48%的学生明确表示并不喜欢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表3)。总体来看,喜欢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者占到了64.16%,不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说明无锡市青少年对待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都较为积极。
进一步调查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发现:51.22%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减压、消遣占22.00%,9.16%是为了获取成绩与学分,8.04%是为了掌握体育技能,1.93%是为了结交朋友,6.72%是为了减肥,抱有其他动机者占0.92%(图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有着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动机(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体育技能、减压等),这也表明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在提高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动机不够积极、正确,比如获得成绩或学分,这主要与这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作用认识不全面、不深刻有关,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知识教育、积极引导,从而让学生端正锻炼动机。
2.3 无锡市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2.3.1 主观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无锡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差、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怕被取笑。982名学生中,有38.80%表示对课外体育锻炼并不感兴趣,这些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往往是为了获取学分或应付体育考试,其本身并不喜欢进行体育锻炼。28.11%的学生由于自身体型不足或运动姿态不美观,害怕被人取笑而不愿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且这部分学生中以女生居多。还有21.70%的学生是因自己的运动水平差,在面对强劲对手时选择退缩、放弃。另有1.02%的学生是因曾经有过失败教训产生了心理阴影,害怕再次失败而不愿再次尝试。
2.3.2 客观因素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影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较多,包括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锻炼,缺乏器材、场地,无锻炼伙伴,无合适运动项目,缺乏组织领导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学习压力大(占61.33%),缺少器材和场地,无合适运动项目分别占到了18.20%和10.90%,3.11%的学生认为经济水平是影响锻炼的主要原因,还有1.92%的学生是因自身体质原因未进行锻炼,1.61%的学生认为无组织、无领导也会影响其体育锻炼(见图4)。
3.1 增加课外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
体育锻炼硬件资源是保障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无锡市青少年的校内课外体育锻炼场地、设施情况并不乐观,不少学校还没有建设网球场、游泳场等,所以难以让广大青少年的课外体育锻炼需求得到满足[3]。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归根结底还是资金投入不足,所以地方教育部门应当增加学校的课外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用以改善体育锻炼硬件条件,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3.2 合理配置社区体育资源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除了学校,社区也是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但无锡市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配置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增加、改善社区体育资源,以利于青少年在社区中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目前,各社区应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更好地服务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社区体育发展普遍具有“偏成人化”特点,社区体育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指导方面还较为缺乏,所以广大基层社区还应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合理配置体育人力资源,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以提高体育锻炼的有效性、科学性。
3.3 建立“三位一体”的课外体育锻炼体系
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工作中,应当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学校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责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发生学生课余时间被占用的情况,对于课余时间本来就很有限的学生而言,这样侵占他们的课余时间必然会对其课外体育锻炼产生不利影响。要让青少年广泛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除了场地、设施等硬件资源的保障,还必须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同时还应有专业人员进行组织、指导。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责任应当由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共同承担,这三方对待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见必须保持高度一致,让三者的优势互补,逐渐形成“三位一体”的课外体育锻炼体系,以确保青少年在课余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最终达到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的[4]。
3.4 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激发学生锻炼兴趣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好课间活动,通过改革课间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比如将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课间操、早操等体育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锻炼兴趣,主动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课间活动内容的改革,可根据季节来调整活动内容,比如冬季开展长跑、广播操、自由锻炼(如篮球、足球、跳绳、武术、游戏等)等项目;其他季节则开展集体舞、自编舞、广播操、自由锻炼等项目。因时制宜地选择课间活动内容,有效地丰富体育锻炼形式,让学生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3.5 建立体育激励机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兴趣、需要、成就动机、求知欲望、荣誉感等属于中层次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联系,能通过内驱力形式来影响学习过程。而内驱力又是在外部或内部的刺激下所产生的,能让个体对达到某一目标产生内在倾向性,并且随着需要的不断满足,内驱力也会变得更加强大。因此,要让青少年积极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就必须重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可通过建立体育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力,让学生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同时,上级教育部门也应支持学校的体育奖励机制,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6 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资源来满足青少年的课外体育锻炼需求
除了学校和社区,公共体育场馆也是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场所,怎样合理利用既有公共体育资源,同时对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满足青少年的课外体育锻炼需求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应当与学校体育资源配置进行有效结合,让学校体育资源也能服务周边居民,同时带动起周边社区、家庭的健身热情,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另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应当对青少年给予优惠或免费,以减轻青少年的经济压力,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到公共体育场馆来进行体育锻炼。此外,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机构应多举办各类型的体育活动,运用公共体育资源来支持青少年体育锻炼。
从无锡市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来看,要让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来,首先地方政府就应在课外体育锻炼场地建设方面增加资金投入,改善体育锻炼硬件条件,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其次要建立体育激励机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最后还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课外体育锻炼体系,以确保青少年在课余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以改善其体质健康状况,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 牛丽丽,郭敏.200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4(6):59-61.
[2] 李龙.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0):134-136,140.
[3] 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1):3-18.
[4] 周丛改.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机制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6):33-36.
Analysis on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eenager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Wuxi
WANGKun
(Sports Department,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121, China)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serving as the extention of P.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physical health of teenagers. We conducted this research through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 order that we can fi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Wuxi; teenagers; influencing factor
2015-03-24
项目来源:无锡市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2014年度体育科研课题(WT1404)
王坤(1977— ),男,江苏徐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5.04.022
G 806
A
1671-7880(2015)04-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