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杂说

2015-03-20 19:54董兆林
文学自由谈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说月报文坛文学批评

董兆林

履职杂说

董兆林

有一天,单位的高编辑在收发室发了脾气,原来当期他订阅的一本刊物不见了。别人的都陆陆续续收到,唯独自己的不见踪影,这不免让他有些气急败坏,情急之下脸红脖子粗地向收发兴师问罪。收发也是一脸的无辜和委屈,刊物订阅邮寄一直很正常啊。当然没过多久,那本刊物就找到了,高编辑有些羞赧地又笑眯眯向收发道歉。都知道高编辑爱书如命,可谁也没有料到,为了一本杂志他会这么较真。这本让高编辑牵肠挂肚、几乎大发雷霆的刊物,就是《文学自由谈》。

当初,参加工作没几年我就发现,在出版社喜欢看这本小开本杂志的人还真不少。每当新的一期出刊后,总能引起一阵子议论,刊物中的某些文章很快成为焦点,文中犀利、睿智或有几分俏皮的精彩文字,成为周围同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读至妙处,常令众人忍俊不禁,抚掌称道。渐渐地我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开始享受这种阅读的乐趣。那时在《小说月报》编辑部任职,接触到的文学刊物可谓不少,每天阅读小说成为工作的常态,而阅读《文学自由谈》便有些像进入一个另类的文学世界。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类杂志,它和那些四平八稳的评论刊物太不一样了。对文学的鉴赏,对作品的评价,乃至对作家的品头论足,《文学自由谈》皆以直言相对,其文多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单刀直入,绝无虚头巴脑虚以委蛇正襟危坐之类的官样文章。这种率真的刊物性格,在当代文坛、期刊界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出类拔萃了。特立独行,对文坛、作家、作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不顾忌关系情面,且能以较高的艺术水准,在文坛发出真实的声音,这让人不由得对这本刊物刮目相看。实事求是地讲,对这一行业任何一个办刊者来说,《文学自由谈》都是大有裨益、具有较高参照系数的平台。

不知不觉,几年下来手边积攒了一摞《文学自由谈》,两次搬家也没舍得扔掉。熟料,在今年夏末时节,一个机缘,敝人竟登堂入室,加盟到了这个团队,成为《文学自由谈》编辑部的一员。过刊不舍也许就是冥冥中的一种召唤。一时间不免令人欣喜,身心俱爽,余夏的溽热也觉得消散了不少。

到《文学自由谈》后感到既熟悉又有几分陌生。所谓熟悉是因为过去的阅读,对这本在文坛有着相当影响力的刊物存在着一些感性的阅读认知,这份以犀利的批评文风为主的刊物,唤起我以往曾经拥有的阅读体验;而陌生则是一种必然。从《小说月报》的鉴赏、遴选优秀作品,到《文学自由谈》热衷于搜寻优秀作家、作品的瑕疵,虽然说对文学目标的追求一致,但取舍的眼光却有了极大的差异。言之有物,晓畅明理的文学批评方式,决定着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保持以往锐气,敢于直面文坛现状,将继续赢得作者的尊重和读者的青睐。《文学自由谈》走过三十年历程,仍焕发着勃勃生机,被读者所喜爱,难能可贵,也多少有了一些传奇色彩,需要自己认真探究这背后的奥秘,争取以较短的时间适应新的工作。

和一位移居国外十多年的作家朋友微信聊天,告诉他我工作上的变化,他十分兴奋:“你去那里好啊!这么多年过去,依然能保持锐气的刊物,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是一种难得的修炼。”我相信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赞叹,也帮助我增添了继续持守刊物风格的信心。

《文学自由谈》编辑部的办公楼一墙之隔便是居民区,真是热闹。窗外,市井之声相闻,人间烟火扑面。间或,有小贩的叫卖声、邻里之间的谈笑吵闹声传来。临近中午,住户厨房里散发出的佳肴美味刺激着人的味蕾。市井生活的庸常剧,从编辑部的窗口望出去,几乎每天都在循环演出,鸣奏出一幕幕生动的音符。

和那位朋友聊到这些情形后,他发过来两行字:唔,我知道国内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接地气,大概就是你们这个样子吧。

我知道他在开玩笑,但细细品味,此话未尝不是说出了从事我们这一行业所应遵循的某种真谛。

猜你喜欢
小说月报文坛文学批评
2022年《小说月报·原创版》总目录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打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生日礼物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小说《这条河也留不住你吗》被转载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