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伟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我国北方的长城地带辽西区的红山文化和辽东半岛地区均发掘出了用石块、石板等材料堆砌而成的墓葬,这些墓葬具有一些相同点,比如堆砌在山峦山丘居多,所以考古学家及研究者共将此种墓葬形式命名为“积石冢”或者“积石墓”.同时,不同地域的“积石冢”也各具特色,比如红山文化晚期的牛梁河墓葬群遗址,是由数个山丘所组成的一座大型墓葬群,墓葬区域既分散而又相对集中,形态上积石冢的形状以方形为主,以其中一个最大的墓地为特点,东西长17.5米,南北宽18.6米,整个墓室的建筑材料均为石板和大量的石块,在牛梁河石墓群中心地带的积石冢,是一座巨大的石棺墓,墙壁的内侧由石板堆砌而成,内置石板,初步推测是当时地位较高的长者之墓,边长3.6米,这是距今我国发现的最大的积石冢群.与此相对比,辽东半岛的积石冢多分布在距离海岸较进的山峦山丘之上,而积石冢多数是成行成列的分布,大连地区所发现的积石冢多铺以不规则的石块,在积石冢顶部,也用不规则的大石板盖在积石冢上封盖.在旅顺老铁山地区,至今考古人员在近长达三公里的山峦之上发现了数十座积石冢墓,与红山地区积石冢群有及其相似之处.此外,老铁山地区所发现的积石冢也有其独特的一面,积石冢内部多用砾石堆砌成为椭圆形或者圆形,墓地内部呈蜂窝状,而底部均铺有卵石,可以推测出史前人民在建造墓葬的时候就地取材,极少数墓室内部有石板,底部铺有鹅卵石和砾石.
关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研究,韩英的《略论红山文化的埋葬习俗》[1]、徐子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2]、高美璇的《试论红山文化墓葬》[3]等相关文章都对积石冢的外在形制、内部构造进行阐述和归纳,均指出墓葬几乎远离生活的山岗之上,多为单人葬,个别双人葬、二次葬.并依据出土大量的玉器强调红山文化墓葬注重“唯玉为葬”和“灵石崇拜”.形制上一座积石家内一般有多座墓葬,数量不一.冢内墓葬均为石棺墓,就墓内四壁的构筑方法而言,有石板立置石板石块平铺垒砌两种,冢上部经过处理,先封土,再积石等特点.田广林的《红山文化“坛、庙、冢”与中国古代宗庙、陵寝的起源》[4],阐述红山文化积石冢形制在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规模至红山文化时期加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礼制内容;付博在《从红山文化墓葬看文明的起源》中认为红山文化早期墓葬形式是土坑竖穴墓,晚期发展为以石棺墓为主,而且多半有祭祀场,并根据墓葬特征等因素推考红山文明的起源问题[5];刘国祥在《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6]一文中认为积石冢的起源来自兴隆洼文化.熊增珑则在他的《红山文化墓葬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和《红山文化墓葬埋葬特点及相关问题研究》[7]这两篇论著中,进一步对红山文化墓葬埋葬特点进行总结并对红山文化时期的丧葬礼仪制度及红山文化墓葬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辽东半岛积石冢的发现与发掘,始于1909年旅顺老铁山积石冢的挖掘[8].1941年秋,发掘了大连四平山积石冢,出土了一批陶器、玉器、石器等随葬品[9].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考古工作者又在辽东半岛地区发现并发掘了多处积石冢,包括旅顺地区的老铁山-将军山[10]、于家村砣头[11]、大连地区的岗上、楼上[12],金州地区的王宝山[13]、土龙[14]、卧龙泉[15]以及瓦房店地区东岗乡城山[16]和小岛积石墓[17]等.
对辽东半岛积石冢的研究,许明纲的《大连古代石筑墓葬研究》将积石冢分为五种类型,他认为积石冢的延续应可以延续至战国末年[18].徐光辉的《辽东石构墓葬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著述中提到了积石冢的起源、传播和发展,在地理较为相近的地区如鸭绿江上游地区,北朝鲜地区均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同时将积石冢化为四种类型,并同时指出,辽东半岛南端是积石冢的发源地,此后逐渐向北或者东北传播,直至消失[19].吴青云《大连土龙子积石冢》[20]、张翠敏《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再认识》[21]等文章指出早期积石冢以小型墓葬为主,多数没有随葬品或者很少.中晚期出现中心大墓等重层级的墓葬,初期的少量二次葬、火葬发展为多火葬,多人多次葬.遗体摆放顺序随意,几乎没有规律.随葬玉器少见,玉器为本地玉器.随葬品多为陶器、石器和骨器,且大量陶器制作形制与外部纹饰与山东龙山文化相似性明显.墓葬选地初期在环渤海的山脊之上,后下移至海边较矮的山丘,除个别遗址外,一般与聚落相对较远.高芳《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浅析》[22],刘俊勇、黄子文的《辽东半岛四平山积石冢探讨》[23]对辽东半岛积石冢的时代、结构特点等进行了探讨.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王嗣洲先生的《辽东半岛积石冢研究》,他对辽东半岛的积石冢发现情况、类型分析、分期与年代、葬俗与墓葬性质等进行了系统探讨[24].
关于两地积石冢的形制异同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关系问题,向有学者涉及.有学者认为辽东半岛积石冢源于旅大地区南部,然后向北向东传播[25].但一般认为其源头在辽西[26].近年来在大连瓦房店地区发现的小岛积石冢[27],虽只有调查资料,但其年代上限很可能早至小珠山遗址第四期文化,由此可将本地区积石冢的年代再向前提也不无可能.这样说来,辽东半岛地区最早的积石冢距红山文化最晚阶段的积石冢在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其位置在大连以北地区,也正说明了辽东半岛积石冢应该自北向南传播.也有学者专题讨论了红山文化积石冢和辽东半岛积石冢之间的关系,基本也认为,虽有差异,但形制相近,辽东半岛积石冢应源于辽西区的红山文化积石冢[28].
红山文化的年代距今6500年至5000年,分布范围覆盖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属于蒙古高原与辽西平原结合地带,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与红山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关于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研究,田广林先生指出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属于农业与渔猎并重的类型[29];刘国祥先生认为在红山文化晚期,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导地位,农业经济已经完全取代了狩猎采集经济[30].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研究对探讨红山文化的发展以致消亡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环境考古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和人地关系,红山文化的产生与当时环境背景有着深刻联系.在距今约6000年前,辽西地区的生存环境优越,莫多闻先生通过对遗址文化层的残留动植物进行考察,认为红山文化时期在内蒙古东南部以及辽西西部大部分地区分布着温带针阔叶林带,此地带进入了暖期气候,辽河及其分支流域极其适合人类的居住,红山早期的先民已经开始有步骤有组织开始开拓垦荒发展农业经济以及从事渔猎活动.莫多闻先生同时指出在距今5000年之后,辽西地区出现了一次干冷时代,导致了辽西地区农业经济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以农业为主导的红山文化经济受到冲击,红山先民只能以简单原始的渔猎采集经济作为生活来源,红山文明随即衰落直至灭亡[31].
李永化先生也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红山文化是因当时环境的剧烈变化所影响,环境条件严重影响了辽西地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降温是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32].距今5000年左右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一次幅度较大的降温事件可能是导致红山文化最终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在我国东北该次降温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5000—4700年间,覆盖了中国的燕山南北地区[33].
自然环境的变迁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兴隆洼文化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出现了农业,但水平较低,原始的渔猎采集是当时经济生活的主导.到了赵宝沟文化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红山文化时期,特别是中晚期,适于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使得红山文化生产力较为发达,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的传承发展,农业社会也随之发展,牛河梁地区庙、坛、冢葬俗形制的出现也说明了红山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社会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人口基数增大.但盛极一时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然灾难导致的,如气候剧变或者发生强烈的自然灾害;另一种是人祸,比如战争或发生了不可控的疫病等等.据相关资料可知,红山文化的衰亡应归咎于前者.
辽西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化序列基本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查海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积石冢的鼎盛时期存在于红山文化晚期.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经历了小珠山一期文化、小珠山二期文化、小珠山三期文化、小珠山四期文化和小珠山五期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阶段,进入双砣子一期文化、双砣子二期文化、双砣子三期文化和双房文化等青铜时代.
从时间和分布上看,红山文化积石冢应源自本土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积石冢主要分布在大凌河流域等区域,在地域分布上与辽东地区相近相邻.一些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发展顶峰是在红山文化的晚期,而辽东半岛地区的积石冢年代最早在大汶口文化的晚期,所以二者从时间上看先后关系明确,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建造年代要早于辽东地区的积石冢.众所周知,在红山文化晚期蔚为壮观的积石冢在后续的小河沿等文化中都没有发现,没有在辽西得以延续的积石冢,在红山文化衰亡后出现在了辽东地区.而辽东半岛地区的墓葬形式在之前的小珠山一期、二期、三期文化中均未发现,说明它不是当地的一种墓葬形式,没有本地起源的证据链条,所以只有一种可能,辽东地区的积石冢葬制是由外地传入的.环顾四周,在临近地域,只有辽西地区存在这种葬俗,而且两者时间间隔并不远,所以可以推定,辽东半岛地区的积石冢来自于红山文化积石冢.
衰亡之后的红山文化逐渐消失或逐渐融入其他考古学文化中,如积石冢这种墓葬形式就在红山文化消失之后传播至辽东半岛地区,成为该地独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不惟如此,在朝鲜半岛也存在晚于辽东半岛最早期的积石冢,从时间上、从东北亚文化交流通道来看,积石冢存在着从辽西至辽东、再到朝鲜半岛的完整的传播链条.而辽东半岛地区虽接受了积石冢这种墓葬形制,但文化上更多地受到了来自山东地区强势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强烈影响,主要表现在陶器上更多的相似性,使得辽东半岛地区的文化出现了同时深受辽西和山东地区文化影响的格局.
众所周知,玉器在辽西地区的出现和发展有着一个清晰的脉络.在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开始出现了玉器,到了红山文化时期,特别是晚期,玉器的使用达到顶峰,玉器的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玉器的使用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和风尚,玉器成为当时红山先民的礼器,在葬俗中也用大量的玉器随葬,唯玉为葬逐渐兴盛,在牛河梁积石冢群中的大型积石冢中,墓葬的等级和玉器随葬品的数量成正比关系,“唯玉为葬”葬俗被郭大顺先生列为辽西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34].后人猜测红山先民唯玉为葬的礼制,应体现在玉器本身材质圆润,材料稀少,给人美和神秘感,产地较远,难以获得.但辽西地区因地质构造决定了缺乏玉料,玉料的来源不畅通,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出现的大量的玉器玉料来源就成了问题,所以距离相近的辽东地区的岫岩玉就成为首选:第一地理位置较近,便于取得;第二岫岩玉圆润温和,属于玉石中的上乘品.经矿物学检测发现,红山文化玉器多数应属于透闪石软玉,而岫岩细玉沟的老岫玉就属于透闪石,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辽西和辽东地区所出土的古代玉器,原料应来自辽东地区的岫岩玉.岫岩玉的产地距离辽东半岛地区很近,是故兴隆洼文化时期应该已开辟有连接辽西辽东玉石之路的可能,这条玉石之路在红山文化时期随着对玉料需求量的增多而更趋畅通.玉石之路的开拓,加强了辽西辽东两地的交往联系.辽东半岛地区在小珠山一期文化时期已发现有玉料和玉器,小珠山四期、五期文化时期,辽东半岛地区使用和制作玉器逐渐增多,如四平山积石冢,不仅发现有传统的斧以及各种饰品外,还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牙壁、环、锥形器等特别是出现了牙壁等.这说明辽东地区和辽西地区自小珠山一期文化时期就有了比较频繁的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两地交流更为频繁和深入.
〔1〕田广林.红山文化“坛、庙、冢”与中国古代宗庙、陵寝的起源[J].史学集刊,2004,(2).
〔2〕徐子峰.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2).
〔3〕高美璇.试论红山文化墓葬[J].北方文物,1989(2).
〔4〕韩英.略论红山文化的埋葬习俗[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5).
〔5〕付博.从红山文化墓葬看文明的起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6〕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
〔7〕熊增珑.红山文化墓葬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红山文化墓葬埋葬特点及相关问题研究[J].北方文物,2008(4).
〔8〕鸟居龙藏.南满洲调查报告.1910;滨田耕作.旅顺石冢发见土器の种类[J].人类学杂志,1930;梅原末治.支那文化の源泉.岩波讲座·东洋思潮,1935.
〔9〕澄田正一,等.遼東半島四平山積石塚の研究[M].柳原出版株式会社,2008.
〔10〕旅大市文物管理组.旅顺老铁山积石墓[J].考古,1978(2).
〔11〕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J].文物,1983(9).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展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大连市王宝山积石墓试掘简报[J].考古,1996(3).
〔1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大连市土龙积石墓地 1 号积石冢[J].考古,1996(3).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展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6〕许明纲.大连古代石筑墓葬的研究[J].博物馆研究,1990(2).
〔17〕张志成.大连地区积石墓浅见.旅顺博物馆学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18〕许明纲.大连古代石筑墓葬的研究[J].博物馆研究,1990(2).
〔19〕徐光辉.辽东石构墓葬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20〕吴青云.辽宁大连市土龙子青铜时代积石冢群的发掘[J].考古,2008(9).
〔21〕张翠敏.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再认识[J].东北史地,2009(1).
〔22〕高芳,等.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浅析[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1).
〔23〕刘俊勇,黄子文.辽东半岛四平山积石冢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4〕王嗣洲.辽东半岛积石冢研究[J].旅顺博物馆馆刊,2006(创刊号).
〔25〕徐光辉.辽东石构墓葬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26〕王嗣洲.辽东半岛积石冢研究[J].旅顺博物馆馆刊,2006(创刊号).
〔27〕张志成.大连地区积石墓浅见.旅顺博物馆学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8〕徐子峰.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辽东半岛石墓文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徐昭峰,李浩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辽东半岛积石冢关系辨析.第八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
〔29〕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0〕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
〔31〕莫多闻,等.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与人地关系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2(2).
〔32〕李永化,等.5000aBP以来辽西地区环境灾害事件与人地关系演变[J].冰川冻土,2003(1).
〔33〕滕海健.环境变迁与“文化”的兴衰——以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为考察对象[J].东北史地,2013(1).
〔34〕郭大顺.红山文化[M].文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