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冬莹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221116)
浅谈唐代干谒诗对自荐求职的启示
戈冬莹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干谒是古代文人为增加入仕希望,向权贵引荐自己的一种活动。至唐时,随着科举制的兴起蔚然成风。其本质上与现代职场自荐求职相类,故而在自荐求职方面,唐人的干谒诗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妙笔生花,别具一格,用语把握分寸,求变求新;其次,才调无轮,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勇于露才扬己;最后,要拘容敛态,谦卑有法。
关键词干谒;干谒诗;唐诗;自荐求职;自我营销
干谒,《辞海》意为“有所干求而请见”,它是古代参加进士考试的文人为寻求入仕途径,转而向当朝达官显贵或盛名在外之人呈送书信或文学作品,以期获得其援引与提携,增加入仕希望的活动。本质上,它是一种自我推荐与求人荐举的合二为一,与现代职场求职中的自我推荐信和求职信相类。从营销学的立场而言,二者都是一种毛遂自荐,自我营销的方式。
“干谒求仕是荐举辟召的取仕制度所造成的一种社会行为,从汉代起,干谒的风气便与取仕制度一起产生了。”[1]至唐时,更是蔚然成风,由于科举考试竞争激烈,难度大,加之录取人数寥若晨星,干谒自然成为文人们入仕的一条“终南捷径”。此后亦不断发展,未曾消失。由此可见,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任凭朝代的兴替更迭,无论取仕制度变化与否,作为一种有效的仕途门径,“干谒始终都与积极入仕的文人相伴相随”[2]。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遵循着儒教“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指导思想,许多有志文人在饱读诗书的过程中即钦慕着贤君良臣,海晏河清的清明社会,同时树立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负。在此指引下,他们不约而同的都会走上仕途,谋求一官半职,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3]的伟大理想,奈何出身寒门,人微力薄,仕途艰难,他们只能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曲折隐晦地表露出自己的心迹,渴求当权者施以援手。同样,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市场经济时代,求得一份心仪的工作亦是难上加难。如果不懂得包装自己,推销自己,试问怎能找到大显身手的机会与舞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不在,倘若整日困囿于“深巷”中,徒等“伯乐”的慧鼻识香,不走出去展示自己的甘醇酒香,任凭你是上等佳酒,终究也只会在深巷中“孤芳自赏”,直至风消香尽。
从此来看,干谒求仕与毛遂自荐均需自我展示,自我宣传,然要想做得好,亦是一种大智慧。人人都说《诗经》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的,笔者认为其关键并不是“乐”或者“哀”,恰是一个对“度”的把握,就像童话故事总是在幸福刚开始时戛然而止;只有留有想象的空间,才会给人带来更多遐想与美好。干谒亦好,求职信也罢,其目的本身,说穿了就是“求人”,既然是有求于人,自然不可摆高姿态,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但也并不意味着就要点头哈腰,低到尘埃里,极尽阿谀奉承之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写作者合理的把握一个“度”,否则即会前功尽弃。
可见,能够在很好的展示自己的同时又赢得领导的亲睐,在求职过程中胜人一筹,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或许我们可以从唐人的干谒诗中获得些许启迪。
1妙笔生花,别具一格
干谒诗与一般诗歌作品有所不同,对于骄傲而敏感的文人来说,干谒诗的创作可能只是怀着特殊目的,不得已之作,并非出自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难免在创作时无法托付自己的满腔感慨。然而毕竟干谒行为的首要目的是推销自己,获取他人的荐举,所以诗歌在本质上,基调还应该是积极的。于是,在诗歌创作中,对语言的运用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对诗人有着极高的要求:既要在婉转表达自己干谒目的的同时,又不至于感情低格,谀辞卑言,为对方所轻视。
唐时诗人朱庆馀,于进士考试前,忐忑不安,给当时乐于提携后辈的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首干谒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装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读罢此诗,若不知诗题与写作背景,任谁都道是一首描绘新婚夫妇的闺房诗。待知晓诗题《近试上张水部》,分明一首干谒诗后不得不惊叹一场。此诗可谓妙笔生花,于干谒诗中独树一帜。诗中运用借喻手法,将张籍比喻成公婆,把自己则比喻成待拜公婆的娇羞新嫁娘,尤其是第三,四句的问话:我虽然有足够的自信将诗歌写的很好,但仍然要向您请教,我写的诗文到底合不合主考官的心意呢。以此来委婉地询问张籍对自己才能的赏识。如此诗歌,构思新颖,谦虚有度,目的明了,自然深得张籍心。他读完后,还仿其手法,回了一首《赠朱庆馀》,表明对朱才华的赏识,让他不要为科举担心,从而成全了诗歌史上一段佳话。而最终,朱庆馀果然不负所望,成功及第,此乃后话。
“人家争住水东西,不是临溪即被溪。拶得一家无去处,跨溪结屋更清奇。”[5]当别人都争着在溪水两边建造房屋时,你也如此,自然缺少新意,不会有什么吸引力。但你此时若跨小溪建造房屋,就会出人意料,自然博人眼球。因此,求职者在撰写求职信时,切忌热情洋溢长篇抒情和不着边际的自夸与吹捧,充分运用语言的艺术,夸赞对方的同时也提升自己,求变求新。
2才调无伦,露才扬己
“干谒的实质就是本身才具的自鬻”[6],每首干谒诗都是诗人颇费心力之作,才学的积累,能给文人的干谒行为提供进士的资本,成为他们干谒的有利条件;反之,若无实在才学为基,干谒必会遭遇挫折。
厚积然后薄发,诗人不仅要勇于展现自己,还要学会将自己的闪光点充分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据《史记·吕不韦列传》[7]载,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著了著名的《吕氏春秋》,成书之后,吕不韦非常自信,将其在咸阳城门公布出来,声称若有人可增删一字,就赏他千金,结果无一人能改动一字。凭借此举,吕不韦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干,又扩大了自己的威望,可谓一举两得。暂且不论《吕氏春秋》是否真的就字字珠玑,但不可否认的是吕不韦这招推销自己的手段实在是高明,展才又收望,令人赞叹。
尤袤《全唐诗话》[8]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着自己的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看他的名字,开玩笑的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待其翻阅诗卷,读其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禁不住连声赞赏: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得到顾况的赞誉,白居易遂声名鹊起。
唐时隐逸诗人孟浩然,虽布衣终老,然其满腹的诗才使其力争仕途,奔波于干谒活动中。他最著名的干谒诗要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开头对洞庭湖美景的描写,其实都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与援引。“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虽意欲横渡,奈何无舟楫,只能望湖兴叹;身处圣明时代,苦于无人推荐,空有一腔热血与满腹才学无处安放,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对方的推荐。此诗值得一提的是:或许因为自己与张九龄是朋友,为了保持自己的一点尊严与身份,作者在诗中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不禁令人感慨诗人那竭尽才思的聪慧,读来可爱却也可怜!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出新意,展露自己的才学;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求职者往往认为,在求职信中全方位的介绍自己会让用人单位透彻的了解自己,增加求职成功的机会。殊不知,考官是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将你的材料一字不落的读完的,因此,要在有限的内容中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含光混世贵无名”[9],平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优点,并不断将其放大,成为自己的一个特色。
3拘容敛态,谦卑有法
细节决定成败,于干谒诗而言,细节处更多的体现在“态度”上。干谒的对象是当朝权贵,干谒之人相对处于卑下地位,为确保干谒活动的成功,干谒者总会表现得隐忍自抑,于诗的字里行间也均体现出自己的谦卑,热切表达自己大才难展,虚心求援的焦急心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作为一代诗圣,杜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许出身在“奉儒守官”的家庭,受儒家正统教育浸渍,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无奈身逢乱世,国家动荡不安,百姓哀嚎遍野;虽然“独耻事干谒”[10],但为了天下大义,为了文人那种对理想的执着,他最终仍是踏上了这条入仕的道路,且行且远,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11],他的脚步也未曾停止,因而其悲苦的干谒生涯令人尤为的动容。
困居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12]的清苦生活给了杜甫极大的触动,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3]更是让他认清了社会的贫富两极差异的显著,理想中的美好虽被现实的残酷撕碎,但内心却极度的不甘,这种矛盾的心态使他这一时期的干谒创作均呈现出一种期待高尚,然态度卑弱的双重现象。由于韦济是当时在长安唯一器重杜甫的诗歌的一个贵人,所以杜甫曾多次写信,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赠韦左丞丈济》是其中一首:“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诗人一厢凌云壮志,渴望驰骋腾飞,跨江涉海,另一厢又极力诉说自己的苦境,一副栖栖惶惶的样子,乞求对方的怜悯,此中心口不一的反差,反射出了封建文人的一种悲哀,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悲剧。干谒之时,所谓的文人风度与气骨早已抛诸九霄云外,刻意贬低委屈自己,其精神所受的痛苦与压力,实非现在文人能懂。
李白,号称“诗仙”,自有一股放荡不羁,豪迈俊逸之风,在盛唐文人中可谓“第一风流人物”,其干谒诗骨气奇高,是豪放伟岸人格的不屈呐喊,《上李邕》尤可展示这一点,李邕是当时的名士,但李白初次谒见,便上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先是以大鹏自喻,夸其远大之志,继而将世人嘲笑耍弄一番,最后竟还以教训的口吻规劝李邕摆正心态;其放肆狂傲之态,真是无以复加。放眼有唐一代,能以如此态度干谒的,除了太白,应该再难找出一人。有此豪言壮志,不折不挠之性固然值得钦佩,却也令人叹息,“贵妃研磨”,“力士脱靴”,有才如斯,可恨败于骄傲之态,最终只能落得个“赐金放还”。“太刚易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求职时也需恪守自我,有才并不意味着你高人一等,最重要的必须学会做人,但这不是要求你左右逢源,阿谀奉承;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做到温润如玉即可,客观理性的对待周边的人与物,此时你的才能自会变成你求职时的助力;倘若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又何谈与同事合作,精益求精呢。
生活在科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年轻人,随着开放的社会风气,个性都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张扬,渴望自由,渴望做自己,求职也有了多样化的选择,再也不用踏上古人坎坷艰辛的求仕之路。然而任时代如何变化,求职时的那份心情应该大同小异吧。若想成功求职,需要我们用心的巧妙经营。
参考文献
[1]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1.
[2]王佺.唐代荐举之制与文人干谒之风[J].齐鲁学刊,2010,(5):123.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9.
[4]邹憬.论语通解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版):37.
[5]周汝昌.杨万里诗选[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30.
[6]薛天纬.干谒与唐代诗人的心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82):18.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3030-3031.
[8]尤袤.全唐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
[9]葛景春.李白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9-120.
[10]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3.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2316.
[1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9.
[1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3.
(责任编辑:李文英)
Enlightment of Ganye Poems in Tang Dynasty on Job Hunting
GE Dongy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s, Xuzhou 221116, Jiangsu)
Abstract:Ganye was done by ancient scholars in the hope of seeking for a position in the government. It was prevailing in the Dang Dynasty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nature, it was similar to job hunting in modern society. Therefore, the Ganye Poems shed some enlightment on u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have a golden touch ,using special yet appropriate expression, seeking novelty ; second, fulfilling yourself and never miss the chance to show your talent and skill; last, behave well and be respectful.
Key words:Ganye; Ganye poem; hunt for a job by self-nomimation; self-marketing
作者简介:戈冬莹(1992~),女,在读硕士生.E-mail: 1490785379@qq.com
收稿日期:2015-10-21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524(2015)04-0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