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后的身份转换困境——解析郭小东《罪恶》中丘博文的人生之路

2015-03-20 18:16吴莉斯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罪恶

吴莉斯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黄石:435003)



农民进城后的身份转换困境
——解析郭小东《罪恶》中丘博文的人生之路

吴莉斯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摘要郭小东的小说《罪恶》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丘博文进城后,在城里建构与转换身份的过程中,所受到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困窘与压迫,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通过对丘博文人生历程的分析,再现在城乡意识文明的冲突和碰撞中,农民的心理发展与变化,以引起人们的深思。

关键词农民进城;郭小东;《罪恶》;身份建构;身份转换;身份代价

《罪恶》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以丘博文为代表的农民进城后,在城市的现代化文明和农村的传统文明的冲突碰撞中,在梦想的美好和现实的伤痛中,由满心期盼到痛苦焦虑,最后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郭小东借作品中的办案民警张队长的口说,“这是人的悲剧”,笔者认为这更是广大进城农民的悲剧。郭小东的创作宣言是“一种素朴的人道精神和平民的怜悯,一种克己式的宽怀他人和对他人痛苦的体恤,一种对于即使是最黑暗的处境里也毅然把自己化为灯火去照亮他人的智慧和勇气。”作者用诗情的体恤,和无边悲悯的笔触来塑造丘博文这个角色,让读者看到他的残忍、可怕的同时,又心生叹息。本文就从农民进城后心理的变换、焦虑与挣扎中,来解析文中主人公丘博文的人生之路。

1农民进城的身份建构与期盼

农民,百度百科中解释为从事农业生产之人。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在中国,不仅种田人是“农民”,就是许多早已不种田的人、住在城里的人,也被认为具有“农民”身份。如今在城里谋生的所谓“农民工”中,有1/3以上(有些调查甚至说是半数以上)实际上是走出校门便进城闯世界的乡村青年,他们中很多人连一天农活也没干过,然而别人和他们自己都把他们看成“打工的农民”。 由此可见,农民仍然主要是一个身份概念而不是一个职业概念。虽然农民身份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具有极高的社会政治地位,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或农民身份似乎成了社会上的“二等公民”。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的推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户籍的开放,农民可以通过“进城”来获得新的身份地位,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但是,进城的农民的资本、所受的教育、择业能力的先天不足往往让他们在进城的过程中备感艰难。现代化的城市不仅没有给予他们想象的物质生活,还更多的给予他们精神意识的压迫,到最后,农民只是进入到城市的边缘生活。农民进城的工作也主要是:捡垃圾、工地民工、杂工、小买卖、出卖肉体等。而所谓好的进城方式就是参军和考大学。在小说中《罪恶》中丘博文在刚进城时,也是想着做一个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人,“考上大学,读研究生,然后找一份公务员的工作,娶一个城市的女人,从此改变农民这个身份。”但是,在北方大学读书的几年,教育的差距让他只能是一个没有正式毕业文凭和学位证的大学跟读生,考了两年研究生都落榜了,连复试的机会都没有。找不到工作,只能靠自己“做家教、捡破烂、打散工,才能在城市里生存下来。”丘博文进城是因为他的家乡很穷,作品中反复出现的“28元一盘的香椿芽炒蛋”,那是“他母亲采摘半个月香椿芽的收入”,他想进城过上不那么艰难的生活,以此来改变丘家乃至自己的未来,但是在城市的种种经历使他只要看到、想到、吃到“那昂贵的香椿芽炒蛋”都会“让愤怒撞击得心痛”,他认为那是城里人对农民的“盘剥”。丘博文想通过考大学在城市中求得一席之地,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梦想在现实的残酷中逐渐破灭。他的努力换不来在城市生存的温饱,更不提城里人对他的鄙视和排斥,他在城里几年的奋斗只换来一个在城市流浪的农民的身份,没有家、没有工作、没有好的生活,这“是有知识有野心有抱负的”他所不愿意要的。

2农民进城的身份转换与焦虑

《罪恶》出版于2007年,那时的农民进城除寻求更好的生活以外,一些农民精英们也追求社会尊严——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即能真正的融入城市,不被城里人看不起和排斥。那么如何摆脱底层的社会地位,转换新的社会身份就成了有梦想的进城农民必须思考的问题。然而,因物质穷困所带来的生存困境,和因文化贫困所带来的精神困境,却是进城农民首先必须面对的现实处境。刚到清江市的丘博文“正处于谋生的艰难时期”,只认识李教授的朋友丁伟业,在看出丁伟业的“虚浮”“敷衍”后,他表现的礼貌而客气,还说自己晚上有安排,要和老乡吃饭。可是内心却充满对丁伟业的“鄙夷”与仇恨,甚至对想象中丁伟业的家也“有些莫名的妒意”,“如果可能,他真想报复一切比自己过得好的人。那些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此时,丘博文的内心已经出现希望破灭的焦躁情绪。

丘博文是一个有“梦想”的青年,他要“比别人飞得更高更远”,可作为一个没有正式大学文凭,又无权无势,且挣扎在生存底线的农村青年,如何在城市成功转换身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丘博文要赚钱,钱是他首要的也是唯一的目标。然而,他对开饭馆这类“小打小闹的营生一点也不感兴趣”,他认为在城里赚钱要赚得“既光鲜又赚得神不知鬼不觉”,以此来表明自己与农民不同,是“真正的”城里人。于是,丘博文看上了考研市场,这是个文化产业,既可以满足他“光鲜的”赚钱的目的,又是他“梦寐以求想挤进大学谋一个台阶的好方法”,还能让自己拥有知识分子形象和城里人身份。因此,丘博文总是很刻意在人前表现自己谈吐得体、斯文儒雅的一面,哪怕内心充满了愤怒与怨恨。

丘博文给自己租的破厂房起名“红庐”,正体现他为自己塑造的有身份、有地位的城里人形象。而红庐里鱼池中喂养的一种以虐杀同类,嗜食腐肉的凶猛的红腹食人鲳,就是丘博文真实内心的再现,他不能忍受奚落、轻蔑,每当他受到鄙视时,就把这些鱼赶到一个池子里,面对着这些“穷凶极恶的红腹食人鲳互相残杀,对着那一池血沫血水和水中意犹未尽的食人鲳,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快意”。但是,无论丘博文如何想摆脱农民身份对其的束缚和压迫,处心维护他的尊严和地位,可是城市中他农民的身份和自卑,使他的内心充满苦痛、愤懑、焦灼与绝望。

3农民进城的身份代价与挣扎

农民进城获取身份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权力、劳力、暴力和肉体。权力主要指通过革命和婚恋获得城里人身份;劳力可分为体力和脑力,农民通过体力或脑力劳动来获得城里人身份;暴力即非法手段获得在城里生活的身份;肉体指出卖肉体及身体器官来获得在城里生活的身份。相比之下,权力和劳力是农民进城较好地方式,但大多数农民都选择的是体力劳动,也只能选择体力劳动,这样获得的身份只是游走在城市的边缘,被冠以“农民工”的身份。丘博文不愿像大多农民那样,他要体面的和高薪水的工作。因为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本,他有知识、有文化,是个“精神干练的青年,说是从农村来的,倒也十分儒雅,谈吐也很得体”,长得“可算十分英俊”,“很城市化”。但事与愿违,当他想通过读大学获得城里人身份的梦想破灭后,他想通过找关系给自己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而在这个希望也破灭后,他怨恨、焦虑、愤怒,得出“没有钱,狗都不如,还做什么人?人生其实就是一场赌博,就看谁比谁博得狠、准、稳”的“人生哲学”。

丘博文想通过办考研培训班来获取光鲜的城里人身份,但实际情况却是处处碰壁。他觉得那些大学教授都是“斯文贼、厚颜无耻、贪得无厌”,于是产生“与其处处受辱,不如报仇雪恨”的想法。他通过各种非法的、暴力的手段胁迫那些教授为他做事,敛取大量的金钱。在达到目的后,看着或想像着那些城里人、那些“自以为是”的教授的窘态,他就觉得“长长呼出一口闷气,心情无比畅快”。但是,“除了钱,他还欲望着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丘博文一直努力为自己设定一个体面、高贵的身份,塑造一个学有所成、事业有成、温文尔雅的绅士形象。城里姑娘静娴的圣洁、澄澈、优雅就是丘博文人性的追求,他住的废弃的破厂房在静娴的憧憬中成为“一座欧洲的城堡,一个有着悠久的家族文化、传统色彩和贵族意味的大宅”,而这一切就成为映照丘博文内心的肮脏想法和无耻行为的镜子。丘博文太想拥有静娴,却从不敢去贴近她,甚至正视她,跟她平等的对话,所以总在午夜给静娴打电话,听到她温婉的声音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是一个贵族。丘博文就这样在现实和梦幻中挣扎、沉浮。

暴力手段让丘博文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积累了近一亿资金,让他释放了长久以来郁积在心中的苦闷之气,也让他在城市里占有了一席之地,有了看似光鲜的身份——年青有为的万里考研的老板,但这一切是用无耻的手段以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交换来的,最终丘博文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小说中的主人公丘博文怀惴着对城市生活的所有梦想来到城市,可等待他的却是各种鄙视、轻蔑,生活的困窘,精神的压迫使他的内心充满愤懑。在城里建构身份的过程,更让他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中感受着屈辱和失败,继而转为对城市及城里人的仇恨,并最终走上了不归路。郭小东的《罪恶》向人们展示了新世纪农民进城的心路历程,他总是“进入人道主义的领域,力求在作品中写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作者虽未给出解决“城乡意识冲突”的方法,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游走在城市的边缘,关注农民在城市的生存状态、关注农民的内心,维护农民的尊严,确保农民在城市的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都将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小东.罪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付明根.罪恶:城乡意识冲突主题的多元表征[J].当代阅读,2008,(6):169-172.

[3]徐德明.乡下人的记忆与城市的冲突——论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小说[J].文艺争鸣,2007,(4):14-20.

[4]张海元.农民身份与现代性的冲突——论当代文学中“农民进城”的讲述[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李文英)

Status Transformation Plight of Farmers in City

——Analysis of the Life of Qiu Bowen inCrimeby Guo Xiaodong

WU Lisi

(Hubei Engineering Institute,Huangshi 435003,Hubei)

Abstract:Crime written by Guo Xiaodong tells a story of a young farmer Qiu Bowen who suffered from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light and oppression and eventually paid great cost in the bitter proces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status transformation. The paper shows the conflict and clash of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side, describes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farmers through Qiu Bowen’s life experience, arousing people’s meditation.

Key words:farmers in city; Gruo Xiaodong; Crime; identity construction; status transformation; identity cost

作者简介:吴莉斯(1981~),女,硕士,讲师.E-mail:14025124@qq.com

收稿日期:2015-09-22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524(2015)04-0056-03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罪恶
罪恶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罪恶赎金
《罪恶赎金》
罪恶的官商“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