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宽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略论传统文化与中文学科建设
黄德宽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这些谈话涉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内涵十分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是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所在,根基所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以及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强调民族的复兴首先要以文化的发展兴盛为前提,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优势,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营养。总书记还要求,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代表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新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历史价值和现实功能的重新估价,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新高度。
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2014年3月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在各级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了统一部署。2014年6月,南开大学召开“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论坛”,来自国内有关高校文、史、哲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就传统文化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了在大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南开宣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中文学科是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母语文化为对象的。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讲话,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中文学科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明确中文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新机遇。传播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中文学科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中担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因为,历史和哲学都是建立在母语文化这个载体之上的。中文学科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有着深厚的根基,语言文字是记载或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今天我们要传承历史文化,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为桥梁,才能走进这个辉煌的大厦,否则我们根本无法真正地、准确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没有母语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是空话,这就决定了中文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在人文学科中的基础性地位。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既是中文学科的出路所在、价值所在,也是中文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中文学科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地位的提高,我们当下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应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对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怎样适应当前新形势来加强中文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各类高校的中文学科都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思考和探讨中文学科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当前,中文学科实际上主要担负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1.中文学科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任务。《纲要》指出,在新形势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和道路自信,增强民族文化和价值观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基础性作用。《纲要》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了统一规划和分阶段培养的设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这样的要求,高等学校需要分析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中文学科建设的思路,推进中文教育的改革。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中文等人文学科,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理工科院校纷纷建立中文系和人文学科,主要的目的就是开展通识教育,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原来各校的人文类课程,教学目的主要定位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层面,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主要安排了《大学语文》和文、史、哲公选课等通识课程系列。目前,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还是以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为教学目标,教育方式主要是讲授型;多数高校所开设的课程缺乏系统规划,大多为教师根据自身研究兴趣自发式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较为零散,教学目标定位也较为单一甚至模糊。按照《纲要》的新要求,完善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传统文化的能力作为重点,这就需要提升人文教育的层次,调整人文类课程教育的目标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同时,将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传统文化的能力作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不同高校的中文学科,应该把握这个机遇,结合本校实际,一方面主动承担所在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结合学科特点探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考虑开设面广、影响力大的《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大学语文》教学能进一步突出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对传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中文学科还要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有计划地组织更多的通识类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仅注重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还要自觉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通识类课程建设,将中文学科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中文学科自身的建设发展任务。完善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中文学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文学科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母语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新形势下中文学科必须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的力度,强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努力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培养传人。首先,中文学科要全面反思自身的发展历史,确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历史起点。中文学科是在西方学术影响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近百年来,在吸收西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经验的同时,传统中国语言文学开始了现代转型和重建的历程。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和追求,高等中文教育在向现代学科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目前学科的基本构架。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被漠视、被批判的时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评价难免会失之偏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中文学科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也自然会受到影响。当前的中文学科教育,距离《纲要》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确实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从中文学科专业发展的认识来看,母语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还没有放到核心位置,在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中文学科培养目标比较宽泛,在培养目标中几乎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培养和造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专门人才明确写进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方面,传统文化的课程比例较小,外语、体育、政治等公共课总量所占比例过大,外国文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也占有较大比例,挤压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从文学与语言类课程配置比例看,与经典阅读理解关系最为密切的古代语言文字类课程,又明显少于文学类课程,凡此等等,都是我国中文学科教育长期发展而逐步积累形成的。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担负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责任,我们应该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反思学科建设的历史,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有力度的改革。
我认为,首先要加强中国语言文字类课程的教学。如果我们在汉语言文字方面缺乏功夫,就会读不懂古籍,甚至误读古籍。对传统文化本身一知半解,传承的只能是别人咀嚼过再传播灌输给我们的东西,用这种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是具有极大风险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庞杂、巨大的系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可以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也可能会因为失去鉴别能力而让沉渣泛起,甚至有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者不恰当地利用。正确理解和鉴别传统文化需要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直接阅读古籍能力的文化传人。汉语汉字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后人进入传统文化世界的津梁,因此,加强中文学科汉语言文字的教育,是培养文化传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中文学科发展的基础和独特优势。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能力的培养,首要的就是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足够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学生根本无法具备读懂古书的基本能力。目前,中文学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看,汉语言文字类课程都被忽视,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得到改进和加强。除《古代汉语》这类基础课以外,各校中文学科都应该开设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汉语史等方面的专业课,加强这些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这类课的教学比例。
其次,要加强经典文本的教学,通过原典的研读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阅读中文原典,是中文学科师生的基本功,也是中文学科安身立命的法宝之一。虽然,许多没读过大学或者非中文专业出身的人,也能写诗、写小说或者进行其他文学创作,但是,真正能读古书、读懂古书,能读古文、准确理解古文的人,必须要经过严格地培养和训练。传统文化领域的中国历史、哲学研究也需要这种解读古籍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难以真正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当前,中文学科教学中普遍以概论课为主,古典文学的教学文学史唱主角,古代汉语教学也是以古汉语知识学习为核心。几年中文读下来,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阅读古代典籍原典的能力。减少各类概论课,加强原典阅读训练,是中文学科提高学生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当务之急。当然,在强调加强原典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拓展理论视野,不能退回到文化保守主义和复古主义立场上。中文学科要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必须注意抓住提升学生阅读原典能力这个关键。虽然我们不是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成为古典文献的专家,但是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原典阅读的教学,给有志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人的青年创造条件和机会,并努力使中文学科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古典文献阅读能力和古代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最后,我们还要适应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要求,更多地关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专业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还未能形成统一的科学的教学规范和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尚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教学内容还不是很明确很系统,办学定位也不是很清晰,这些都需要在学科建设中逐步解决。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的建设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中文学科建设和改革的重点。由于各类学校的定位不同,办学目标和任务也不尽相同,各校中文学科更要注意结合实际,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但是,无论突出什么特色,在新形势下中文学科都应该把传统文化的传承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要将加强对青年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新一轮中文学科改革重点关注的问题。
3.中文学科面向全社会的传统文化传播任务。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文学科服务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结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对传统文化开展深入系统的发掘研究工作既是中文学科的基本职能,也是其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工作。不同的高校应结合自身能力,组织好传统文化的科研工作,加深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萃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更好适应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在开展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中文学科还应该走出书斋,面向公众,通过撰写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努力传播传统文化,服务当代文化建设,这些工作也必将促进中文学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根据大会发言录音整理并经作者审定)
(责任编辑:刘英玲)
2014-12-16
黄德宽,男,安徽广德人,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