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王李璘起兵失败原因探赜

2015-03-20 18:10:17李志刚
武陵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玄宗李白

李志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唐永王李璘起兵失败原因探赜

李志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争夺最高政治权力,唐廷统治阶层内部发生了李璘起兵事件。李璘起兵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官僚士大夫集团的不支持,二是肃宗提前准备好了应对措施。此外,与唐廷军队正面对峙时,李璘未战而胆怯,意志动摇,致将士泄气,部属纷纷叛离,也导致了起兵的最终失败。

玄肃之际;李璘事件;安史叛军

对玄肃之际永王李璘起兵事件的研究,历来学者研究多集中于李璘起兵是否为冤案上。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永王李璘起兵叛乱是其个人野心膨胀、攘夺皇位的结果。如乔象钟先生的《李白从璘事辨》认为,永王璘事件就当时形势发展对整个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影响来考虑,永王起兵是乘机攘夺皇位的行为,抵消了抗敌力量,加重了人民的苦难[1];寇养厚先生的《永王东巡与〈永王东巡歌〉》立论亦同于此,认为玄宗和肃宗与此事无关,完全由李璘一人承担责任[2]。一种认为李璘事件为冤案,李白从璘也是当时一大冤案。如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认为,从当时的形势来判断,永王李璘事件是玄肃之间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所促成的,李白入李璘幕府,遭到流放是冤案[3]。后来学者,持类似观点的尚有一些①。据此可以看出,前贤论著多集中讨论李璘起兵事件是否为冤案问题。本文并不纠结这个问题,重点探讨李璘兵败的原因。

李璘起兵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官僚士大夫乃至玄宗本人,并不支持李璘率军东下,威胁东南的行为;二是在李璘起兵的同时,肃宗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筹划与准备,对李璘的起兵张网以待,并最终打败了李璘。

一、官僚士大夫集团的不支持

据《资治通鉴》记,至德元载(756年)七月丁卯,上皇制曰:

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以御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陇西郡司马刘秩试守右庶子;永王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以少府监窦绍为之傅,长沙太守李岘为都副大使;盛王琦充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都使,以前江陵都督府长史刘汇为之傅,广陵郡长史李成式为都副大使;丰王珙充武威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都使,以陇西太守济阴邓景山为之傅,充都副大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使虢王巨等并依前充使。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署讫闻奏。[4]6959

可是,“时琦、珙皆不出阁,惟璘赴镇”[4]6959。亦即藩王中真正出阁、节制各方抵御叛军者,唯有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太子李亨的任务是收复长安和洛阳,而且掌控的是唐王朝最为精锐的部队,据此可以看出,玄宗还是把恢复帝国的重任寄希望于太子,玄宗对其之重托是没有异议的。这就决定了二者总体目标一致,并无甚大矛盾。

值安史叛军在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节节取胜,人心不稳之时,李璘节制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是起到镇抚作用,并保证南方财赋安全、顺畅供应西北中枢。这说明当时玄宗本意是自己掌控全局,太子负责收复失地,李璘负责辖地镇抚和保障后勤。如此部署,虽可概见玄宗对李璘的重视,但其还是把恢复帝国的希望寄托于太子李亨。加之太子迅即于灵武即位称帝,并得到玄宗的认可,这就更进一步将帝国朝野的向心力集中在太子身上。值此艰危之际,任何意图挑战肃宗威权的行为,都会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受到舆论的非议。一般情况下,也会受到官僚士大夫的抵制。

其实早在玄宗提出分封诸王、节制各方以求抵御叛军时,就有大臣反对。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据《资治通鉴》记:“上皇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谏议大夫高适谏,以为不可。上皇不听。”[4]7006反对分封诸王,虽由高适一人提出,但却代表了当时广大官僚士大夫的共同心声。之所以反对玄宗令诸子节制各方,概因历史上凡藩王掌握兵权,出镇地方者,最终多演变成中央心腹之患的缘故。但值此存亡危急之秋,玄宗不采纳高适的意见,也并非全无根据。如所周知,安史乱前,玄宗对安禄山非常信任,令其节制三镇,而安禄山最终还是发动叛乱。这让玄宗产生了外姓统兵军将不可信的想法,将节制各方大权交由异姓军将的做法自然让其疑虑重重。

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和洛阳后,大河南北陷于战火之中,江淮财赋取道中原,运抵西北中枢的漕路断绝,只好转道长江,溯江而上,运输至西北。因此位于长江中游的江陵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中转站。李璘赴镇江陵后,“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生长深宫,不更人事,子襄城王玚,有勇力,好兵,有薛镠等为之谋主,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上闻之,敕璘归觐于蜀,璘不从。江陵长史李岘辞疾赴行在,上召高适与之谋。适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4]7006。另据《旧唐书·李白传》记:“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5]5053李璘藉江淮租赋大规模招兵买马后,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肃宗不能不担心李璘沿江东下,占领江淮,割据自立,“如东晋故事”的重演。如此,则国家财赋和南方大片区域为李璘所控制,偏居西北一隅的肃宗能否打败安史叛军尚未可知。加之李璘抗旨不遵,拒绝朝觐上皇,且不论其有无野心,这一点已令肃宗疑惑惊恐。正因为如此,甚至连李璘的副手,四道都节度副使、江陵大都督府长史李岘,也“辞疾赴行在”。李岘应该是觉察到李璘的不轨企图,知道李璘与肃宗之间的冲突早晚必然爆发出来,于是及早脱离险境,投入肃宗怀抱。

永王李璘不仅拒绝肃宗令其朝觐上皇的命令,而且执意率军沿江东下。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甲辰,“永王璘擅引舟师东巡,沿江而下,军容甚盛,然犹未露割据之谋。吴郡太守兼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平牒璘,诘其擅引兵东下之意”[4]7006。在肃宗和江淮地方守臣看来,李璘自作主张执意率军东下,其吞并江淮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李璘割据东南,帝国财赋断绝,肃宗集团将难以与安史叛军继续抗衡。据《旧唐书·李白传》,李璘虽受命玄宗,先后赴镇江陵和扬州,履任江陵大都督和江淮兵马都督,但太子李亨毕竟已经称帝,而且得到玄宗的认可,成为李唐王朝合法的最高统治者;抗旨不尊、已微露不臣之心的永王李璘,执意率军东下,企图割据江淮,实现“如东晋故事”的愿望。如此在道义上,李璘处于不利地位,这也是官僚士大夫不愿支持李璘的重要原因之一。

永王李璘在沿江东下时,已遭到沿岸藩镇节度使的猜疑与防备。元结《为董江夏自陈表》记:“顷者潼关失守,皇舆不安,四方之人,无所系命。及永王承制,出镇荆南,妇人童子,忻奉王教。意其然者,人未离心。臣谓此时,可奋臣节。王(李璘)初见臣,谓臣可任,遂授臣江夏郡太守。近日王以寇盗侵逼,总兵东下,傍牒郡县,皆言巡抚。今诸道节度以为王不奉诏,兵临郡县,疑王之议,闻于朝廷。臣则王所授官,有兵防御,邻郡并邑,疑臣顺王,旬日之间,置身无地。臣本受王之命,为王奉诏;王所授臣之官,为臣许国。忠正之分,臣实未亏。”[6]146元结为江夏郡太守董某所撰《自陈表》,是上奏肃宗的,其陈述永王璘事,可见真相。因李璘抗旨不遵在前,又率军顺江东下,不论其主观上有无野心,在沿岸守吏看来,李璘确有割据江淮、实现“如东晋故事”的可能。连李璘任命的江夏郡刺史也受到了邻郡同僚的猜疑和排挤,可见李璘受到朝野上下猜忌之深。

前揭玄宗在奔蜀途中,又任命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但即使永王李璘赴镇江淮,也无必要率领强大军队一路浩浩荡荡沿江东下。李璘存有私心,是官僚士大夫不愿支持李璘的原因之一,其表现就是李璘沿途不断召募士人时,绝大部分或避而不见,或婉拒。《旧唐书·权德舆传》记:“淮南采访使高适表(权)皋试大理评事,充判官。属永王璘乱,多劫士大夫以自从,皋惧见迫,又变名易服以免。玄宗在蜀,闻而嘉之,除监察御史。”[5]4001当时士大夫不仅对李璘的召募唯恐避之不及,而且玄宗也不支持李璘率军东巡、自绝于天下的行为。关于官僚士大夫的这种不支持态度,史料所载颇多:

《全唐文》卷七八四《国子司业严公墓志铭》:

天宝中,(严公)以门子经行擢宏文生,调参江陵府军事。时所奉之主永王璘,阴有吴濞东南之乱,致公宾友之礼。公迨其将兆而未发也,以智勇免之。[7]3662

《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

禄山乱,(刘晏)避地襄阳。永王璘署晏右职,固辞。移书房琯,论封建与古异,“今诸王出深宫,一旦望桓、文功,不可致”。诏拜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晏至吴郡而璘反,乃与采访使李希言谋拒之。希言假晏守余杭,会战不利,走依晏。晏为陈可守计,因发义兵坚壁。[8]4793

《旧唐书》卷一五四《孔巢父传》:

永王璘起兵江淮,闻其(孔巢父)贤,以从事辟之。巢父知其必败,侧身潜遁,由是知名。[5]4095

《新唐书》卷一六三《孔巢父传》:

永王璘称兵江淮,辟署幕府,(孔巢父)不应,铲迹民伍。璘败,知名。[8]5007

《全唐文》卷五二〇《明州刺史李公(长)墓志铭》:

会永王璘都督江左诸军,雅知公才,将署于幕以画,公告不能。无何,璘果败,君子以公为知几。[7]2113

据《旧唐书·李白传》可知,李白受邀加入李璘幕府,李璘兵败后,遭到流放。对此,《唐音癸签·谈丛一》评论说:“太白永王璘一事,论者不失之刻。即曲为讳失之诬。惟蔡宽夫之说为衷,其言云:‘太白非从人为乱者,盖其学本出纵横,以气侠自任。当中原扰攘时,欲藉之以立奇功耳。大抵才高意广,如孔北海之徒,固未必有成功,而知人料事,尤其所难。议者或责以璘之猖獗,而欲仰以立事,不能如孔巢父、萧颖士,察于未萌,斯可矣若其志,亦可哀矣。”[9]如李璘一开始从逆,李白不可能糊涂至此。只是李白未能觉察出李璘之野心,缺乏政治眼光。一国不容二主,肃宗既已即位,断不能容忍李璘节制整个长江以南地区。

《新唐书·李白传》记:“安禄山反,(李白)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8]5762一开始,李白未能觉察出李璘起兵意图,故李白投其幕府亦属合理。李璘起兵时间前后约有一年,如其没有受命玄宗的合法性,李白自不会投入其幕府。前前后后,玄宗未能识别其意图,也未下诏予以谴责,或收回其职权。这说明李璘起兵野心的隐蔽性,没有远见卓识,难以洞见。李白因缺乏政治远见,轻入李璘幕府,落得后遭流放的处罚。而当时绝大部分士大夫,都对此保有清醒认识。《容斋五笔·萧颖士风节》记:“禄山反,(萧颖士)身走山南(投靠节度使源洧。引者注)。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10]

不仅官僚士大夫不支持李璘的起兵行动,玄宗似乎亦不认可李璘率军东下。前揭《旧唐书·权德舆传》记试大理评事权皋变名易服,以逃避李璘征辟后,“玄宗在蜀,闻而嘉之,除监察御史”[5]4001即为表现之一。另据玄宗《降永王璘为庶人诰》记:“顷以凶孽乱常,关畿暂阻。朕乘舆南幸,遵古公避狄之仁;皇帝受命北征,兴少康复夏之绩。犹以藩翰所寄,非亲莫可,永王璘谓能堪事,令镇江陵,庶其克保维城,有裨王室。而乃弃分符之任,专用钺之威,擅越淮海,公行暴乱。”[11]409-410试想玄宗在逃奔四川途中,已将恢复两京的重任交由太子李亨,而且太子掌握的也是帝国最为精锐的西北边军,很显然,玄宗把平叛的主要任务交由太子。其后太子称尊,是为肃宗。对此,玄宗无论心中作何感想,毕竟还是认可了肃宗的即位行为。当时玄宗虽将江淮交由李璘,但其最终心愿是希望大唐帝国平定安史叛军,恢复李唐王朝的统治。所以,李璘擅自率军东下,意图割据江淮,断非玄宗所希望的。另一方面,李璘虽受命玄宗,统领长江以南军务,但在没有肃宗允许的情况下,擅自率军东巡,而且抗旨不遵在前,在满怀狐疑的江淮官僚士大夫和肃宗心里,李璘东下,意图不轨。在道义上得不到官僚士大夫的支持,这是李璘起兵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肃宗紧锣密鼓的应对

李璘抗旨不尊,拒绝去巴蜀朝觐上皇,此举强化了肃宗的猜疑。于是,在李璘起兵前,肃宗已开始有所警觉和准备,以备不虞。关于永王李璘擅起兵,对李唐后来君主防备宗室的影响,顾炎武《日知录集释》记:“唐末屯田郎中李衢作《皇室维城录》,其有感于宗枝之不振乎。史言:‘自玄宗以后,诸王不出阁,不分房。盖自永王璘举兵,而人主疏忌其兄弟矣。使得自树功名,如曹王皋者三五人,参错天下为牧帅,亦何至大盗覆都,强臣问鼎,而十六宅诸王,并殱于逆竖之手也。'”[11]554李璘举兵前,肃宗已开始猜忌李璘,并有所准备了。殷鉴不远,后来君主对宗室掌军的忧虑自然也在预料之中。

李璘起兵前,肃宗已令江淮守臣预备好不测事件的发生。《唐会要·杂录》记:“及元宗幸蜀,诏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等道采访使、江陵郡大都督。璘至江陵,召募将土数万人,恣情补署。江淮租赋,破用巨亿。以薛镠、李台卿、蔡垧为谋主,因有异志。肃宗闻之,诏令归觐于蜀”[12]63。李璘藉江淮财赋,在江陵大肆招兵买马,储存力量。当肃宗得知李璘有窥探江左的企图后,已有所警醒了。于是,肃宗发出令李璘朝觐上皇的诏令,进一步试探李璘的意图。

李璘因已有窥视江左之意,所以拒绝朝觐上皇,以免半途而废。《新唐书·永王璘传》记:“璘生宫中,于事不通晓,见富且强,遂有窥江左意。肃宗闻之,诏璘还觐上皇于蜀,璘不从。其子襄城王瑒,刚鸷乏谋,亦乐乱,劝璘取金陵。即引舟师东下,甲士五千趋广陵,以浑惟明、季广琛、高仙琦为将,然未敢显言取江左也。”[8]4001李璘抗旨不遵在前,擅自率军东下在后,这强化了肃宗的猜忌心理,其不得不采取相关防御措施。李璘拒绝朝觐上皇命后,肃宗采取了两种方式加以应对,一是劝喻,二是派韦陟等进行防御准备。《宋本册府元龟》记:“唐韦陟为江南东道采访使。肃宗至德中,江东永王擅起兵。诏陟为江东节度使,以招喻之。陟与淮南节度使高适、淮西节度使来瑱等,同至安州。”[13]

韦陟一开始为江南东道采访使,李璘率军东下后,肃宗升其职为江东节度使,“以招喻之”。采访使转变为节度使,军事权力加重。对李璘而言,肃宗此举含有武力吓阻的意思。其强化韦陟军权,显然是出于防备和应对李璘起兵的行为。一开始肃宗的准备并不充分,所以强化军力的目的,估计是在劝告李璘悬崖勒马。我们知道,当时李唐王朝正集中精力与安史叛军作战。肃宗先礼后兵,劝说李璘归觐上皇,表明其即位之始不想与李璘爆发冲突。毕竟当时的安史叛军是李唐王朝需要解决的首要之敌。但另一方面,肃宗也不能不对这一突发事件提前做出应对,以免事后手足失措。所以韦陟首先发起的是舆论攻击,而非军事进攻,以积极应对非常事件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江东地方守臣的筹划准备日益严密。《资治通鉴》记,至德元载十二月,“置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适为之;置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以来瑱为之;使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图璘”[4]7006。

在李璘东下之始,肃宗已提前给江淮守臣,甚至长江中游守臣打好预防针,妥善准备因李璘东下而发生的非常事件。所以当李璘率军浩浩荡荡东下时,长江沿岸守臣虎视眈眈,静候事态发展。元结《为董江夏自陈表》记:“近日王以寇盗侵逼,总兵东下,傍牒郡县,皆言巡抚。今诸道节度以为王不奉诏,兵临郡县,疑王之议,闻于朝廷。”[6]146肃宗既已即位,为维护帝国稳定和最高权力,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是合理的。所以当李璘率军东下时,长江沿途守吏,不能不担心辖区被李璘侵犯。长江沿岸官员精神紧张,出现了“疑王”有不轨意图的议论。

李璘一路东下,眼看就要到达江淮兵马都督治所,有可能实现“如东晋故事”的意图时,江淮守臣终于按捺不住,开始真正着手对李璘的防御。发难者由吴郡采访使李希言首先充当,其“平牒璘,大署其名,璘遂激怒。牒报曰:‘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地尊侯王,礼绝寮佐。而简书来往,应有常仪。今乃平牒抗威,落笔署字。汉仪隳紊,一至于斯。'乃使浑惟明取希言,季广琛趣广陵。采访李成式、希言等,各以兵拒之。先是,肃宗以璘不受命,使内官啖廷瑶等招讨之”[12]63。

李璘正面回避了李希言的诘问,转而倒打一耙,责李希言不遵礼数,其实是在隐藏自己的不轨意图。李希言毕竟是地方守臣,负有守土之责,不能不防微杜渐。所以代表肃宗利益的江淮守臣,对李璘手握重兵,顺流东下,意图虎踞江淮,实现“如东晋故事”的做法,产生了巨大疑惑。吴郡采访使李希言故意挑衅,平牒李璘,这说明:第一,其已知道李璘不奉诏,拒绝朝觐上皇之事,如此作法已引起公愤,否则断不会轻易不顾基本礼仪,直接平牒李璘。第二,李希言了解“大署其名”的可能后果,知道对李璘的极不尊重会导致的问题。李希言也应该预料到李璘会以武力相加。可见,李希言已做好了应付突发事件的最坏准备。李希言的提前应对,应受到了肃宗的指使。这说明肃宗集团已做好了应对李璘事件的准备。

《资治通鉴》记,至德二载(757年)二月戊戌,“永王璘败死,其党薛镠等皆伏诛。时李成式与河北招讨判官李铣合兵讨璘,铣兵数千,军于扬子;成式使判官裴茂将兵三千,军于瓜步,广张旗帜,列于江津。璘与其子玚登城望之,始有惧色”[4]7021。河北招讨判官李铣,最初由肃宗心腹宦官啖庭瑶私下贿赂将其争取过来,因李璘尚未公开叛乱,唐廷不宜直接命令李铣公开应对李璘起兵。另外,啖庭瑶贿赂李铣,局部原因是李璘东下是合法行为,是受玄宗诏令的光明正大行为。肃宗早先派出心腹宦官啖庭瑶统筹地方力量应对李璘,这说明:第一,肃宗早有准备,以应对李璘事件;第二,因主要精力忙于与安史叛军作战,所以针对李璘事件,肃宗的准备一开始并不充分。故其希望李璘主动朝觐上皇,交出兵权,但同时这也是缓兵之计,因为啖庭瑶同时也在调兵遣将,进行积极防御。

李璘“始有惧色”,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肃宗事前不动声色,但针对其不轨行为,早已布置绵密,待其先发后,然后制之。肃宗严阵以待,李璘因此胆战心惊。《唐会要·杂录》记:“永王璘数岁失母,肃宗收养。夜自抱眠之。”[12]63李璘虽与肃宗情如手足,恩同父子,但由于李璘已表现出桀骜不驯的一面,客观上威胁到唐帝国最高统治权力的稳定,故肃宗不能不顾全大局,提早做好应对李璘不轨行为的准备。由此可见,李璘执意率军东下江淮,就注定了失败。

此外,李璘起兵失败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润州和唐廷军队对抗时,李璘本人的自信心不足,产生畏惧情绪,主帅意志动摇,导致部下纷纷叛离,起兵彻底失败。《旧唐书·永王璘传》记:“(唐军)裴茂至瓜步州,广张旗帜,耀于江津。璘与玚登陴望之竟日,始有惧色。季广琛召诸将割臂而盟,以贰于璘。是日,浑惟明走于江宁,冯季康、康谦投于广陵之白沙。广琛以步卒六千趋广陵。”[5]3264李璘与江北唐军对峙时,“有惧色”是导致部将叛离的重要原因。《新唐书·永王璘传》也记:“璘与玚登陴望之,有惧色。广琛知事不集,谓诸将曰:‘与公等从王,岂欲反邪?上皇播迁,道路不通,而诸子无贤于王者。如总江淮锐兵,长驱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名纟圭叛逆,如后世何?'”[8]5762李璘因长期居于深宫之中,不更人事,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果敢的勇气,稍微遇到困难,便打退堂鼓。殊不知开弓已无回头箭,主帅信心动摇,部下怎能不叛。

注 释:

①参见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第274-28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邓小军《永王璘案真相——并释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文学遗产》2010年第5期第44-56页;万光治《李白从璘辨析》,《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2期第32-38页;贾二强《唐永王李璘起兵事发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第83-88页。

[1]乔象钟.李白从璘事辨[J].文学遗产:增刊,1959(12):45-52.

[2]寇养厚.永王东巡与《永王东巡歌》[J].山西大学学报,1984(3):58-65.

[3]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80-106.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元结.元次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92.

[10]洪迈.容斋五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34.

[11]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3]王钦若.宋本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89:992.

(责任编辑:田 皓)

The Causes of the Failure of Li Lin's Rebellion

LI Zhigang
(History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fter the outbreak of Anshi rebellion,Li Lin revolted in the internal Tang imperial court for the supreme political power.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Li Lin's rebellion are as follows:bureaucratic officials' nonsupport and Suzong's preparation toresponse in advance.Moreover,when Li Lin was confronted with Tang imperil army,Li Lin's timidity and unsteady will discouraged his subordinates and caused their betrayal,which led to the final failure of the rebellion.

the period of the Emperor Xuanzong and the Emperor Suzong;Li Lin's Rebellion;soldiers of Anshi Rebellion

K242.205

A

1674-9014(2015)01-0068-01

2014-12-05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与党政人才培养研究”。

李志刚,男,河南信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隋唐史。

猜你喜欢
玄宗李白
狡黠
狡黠
意林(2020年20期)2020-11-06 04:06:14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08
纸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纸上的李白(二)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4
纸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倒下的那一刻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24:41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