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晶,吴 迪,赵 曼
飞行人员的安全心理培养研究
张凤晶,吴迪,赵曼
培养飞行人员安全心理,全面提高飞行人员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空军战斗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安全心理与飞行安全的关系,探讨了影响飞行安全的主要心理因素,最后对如何培养飞行人员的安全心理提出了改进措施。
安全心理;心理素质;飞行安全
飞行员的安全心理与飞行安全的关系非常密切。飞行人员安全心理在训练过程中主要通过安全的认知水平和警觉性高低表现出来。如果飞行人员的安全认知正确,警觉性高,投入安全活动的精力就越大,一般讲飞行安全效果就好。反之,飞行安全效果就差。据资料统计,飞机相撞这种最严重的飞行事故有4/5发生在简单的气象条件下,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飞行员的安全警觉性低,掉以轻心。因为在复杂条件下,飞行人员的精神能够高度集中,并认真保持各种飞行数据,注意收听无线电通话、检查空中情况和其他飞机的位置;而在简单气象条件下,尤其是能见度好时,飞行员特别是飞过多次复杂气象的有经验的飞行员,往往在驾驶、保持状态和注意观察方面可能放松警觉性。美国曾经对600起飞机危险接近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86%都发生在能见度大于9公里的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这说明飞行人员时刻保持安全的警惕性是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1]。因此,加强对飞行人员安全心理的研究和培养,降低飞行员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和事故,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飞行信心。飞行员的飞行信心对飞行质量和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信心不足的飞行员对于实施的飞行任务和保证飞行安全心中无底,担心自己的身体、知识、技能和应变能力等不能适应飞行活动的需要,飞行前往往情绪低沉、焦灼不安,大都出现睡眠障碍。信心不足影响正常的飞行准备和操作质量,在飞行中易出现恐惧心理而减弱正常的操纵能力。所以,当飞行人员出现这类由于自我感觉不良而缺乏信心的状态时,应确实弄清飞行人员信心不足的原因,帮助其摆脱或减弱内心的焦虑,不要勉强飞行[2]。
2.低度醒觉。醒觉是指飞行人员承受外界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反应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工作能力与醒觉水平密切相关,在低度醒觉区,人的心理松弛,精神不振,感知能力与注意紧张度下降,工作能力降低;反之,人在达到最佳醒觉时,工作能力最强;若再提高其醒觉水平,进入高度醒觉区,工作能力反而下降。许多飞行实例表明,如果飞行员处于低度醒觉时,精神松懈,思想麻痹,这时大脑对于安全信息刺激极其不敏感,因而常由于毫无戒备、遇事束手无策或处置错误而发生安全问题。
3.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指飞行人员在飞行活动中出现的短时间的“呆若木鸡”、完全失去思维判断和动作反应能力的一种状态[3]。它属于严重的失能状态,通常在突然遇到直接威胁自身生命安全的特殊情况的强烈刺激下出现,俗称心理麻木。飞行人员可能短时间内陷入心理应激状态,大脑皮层被高度抑制,出现一片空白,导致思维不能主动判断、处置,感知觉瞬间短路,运动效能器官僵硬,甚至想到避让或弃机跳伞时手脚也不听使唤。心理麻木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对飞行安全的危害却是极其严重的,往往使飞行人员在遇到异常危险和紧迫的特殊情况时,失去最后的处置机会而导致严重飞行事故。
4.注意力分配不当。在飞行活动中,注意力分配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某一客体上,导致注意范围狭小,不能有计划地分配和转移注意,更难以及时注意临时出现的重要信息。另一种是注意力的稳定性差,注意中心很容易被一些临时出现的次要的甚至无关的信息所吸引而分心,也不能有计划地分配和转移注意,往往丢掉飞机状态、发动机及飞机各系统工作状态等需要经常注意的客体。注意过度集中或注意稳定性差都不能顺利完成操作任务和有效保证飞行安全。
5.情绪稳定性差。情绪稳定性由个人认知成熟度和个性成熟度组成。能提高人的体力、精力,使人积极活动的情绪,被称为积极增力的情绪;凡是削弱人的体力和精力的情绪,称之为消极减力的情绪。飞行人员需要做到的就是尽量把自己的情绪调控到积极的、增力的状态,同时避免自己陷入消极的、减力的情绪。飞行员往往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因素产生不同的情绪,如骄傲自满情绪、松懈麻痹情绪、恐惧情绪、急躁情绪、过度紧张情绪等,这些不稳定情绪都会对飞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树立安全心向
树立安全心向就是帮助飞行人员在飞行活动中形成保证安全的思考习惯和行为习惯。安全心向是影响安全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飞行人员的安全心向可以通过组织的指导和飞行人员本身的反应系统建立。一般采用安全教育、安全习惯养成等方式。心理学研究认为,教育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发展和调节、巩固、深化人的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安全教育应充分重视和利用飞行实际中成功的典型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促进飞行员在学习中“内化”。对典型的飞行事故,要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揭示和研究飞行人员自身潜在的危险因素,教育全体飞行人员引起高度的警觉,从中总结出预防飞行事故的措施和要求。
飞行安全教育要结合本部队的实际,选择与飞行意外情况有关的因素,加强对倾向性事故和问题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飞行安全教育应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作为飞行训练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安全习惯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心理和行动的融合、定型的过程。培养飞行员的安全心向需要长时间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军政合力及多方面的努力共同发挥作用。
(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飞行安全“人的因素”中十分强调飞行人员严格的执行法规,按照条例和各项飞行规定去做,这不仅是尊重科学的一种表现,也是保证安全的前提和基础[4]。
从心理学角度讲,飞行人员的法规意识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的能力。飞行人员在飞行活动中常常伴有一些企图满足个人某种心理需求的冲动,如,寻求感官刺激,体验一下某些奇特的身心感受;通过某一飞行动作再他人面前“露一手”,以赢得别人的赞许和尊重等。飞行人员自我控制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端正和强化飞行动机的过程。因此,要教育飞行人员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国防事业建功立业、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和飞行安全做出贡献的志向;要使飞行员懂得飞行事业的重大社会意义和应负的神圣责任,把飞行安全放在首位。
(三)保持适度安全压力
适度的安全压力可以使飞行人员集中精力,提高忍受力,增强肌体活力,减少错误的发生。飞行人员在压力情境下不断地学会应对的有效办法,可以使应对能力不断提高。所以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提高飞行员的安全动机水平。给飞行人员一定程度的安全压力,可使安全动机得以激发,更好地做好安全工作。当然,这种压力必须限制在飞行人员的应对能力范围内。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安全压力会促进安全,过大的安全压力反而会危及飞行安全。为了保持适度安全压力,不断激发飞行人员的安全警惕性,人民空军总结了“飞飞整整”的经验,这是以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为依据的。从生理上说,连续长时间的飞行容易造成飞行人员的身体耐受力下降,休整一段时间再飞,可以消除疲劳;从心理上说,飞行顺利时容易产生麻痹情绪,飞行不顺利时容易产生烦躁情绪,通过整顿再飞,就可使负面情绪变为增力情绪,消灭事故隐患。
(四)创设安全竞赛条件
心理学研究发现,“竞争”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因为人在竞争中存在想赢不想输的感情动机。安全竞赛中人的智力、体力、情绪等都变得饱满紧张,成就动机强烈,因而能使人在安全活动中发挥最大的身心潜力,做出好的表现,从而达到激发安全心理,增强安全效果的目的。竞赛的方式有个人竞赛、自我竞赛、团体竞赛等。不同的竞赛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最佳的竞赛应该是把个人和集体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提高情绪稳定性
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虽然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异,但个人的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炼得到补偿。所以,心理训练能对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朝着适合飞行需要的方向发展,并日趋稳定,进而能在飞行中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在实际训练中,可以通过知识训练、集中注意训练、自我控制训练、无形训练、模拟训练和意念训练的方法提高飞行人员的情绪稳定性,从而保证飞行安全。
[1]陈亮.安全心理与飞行安全[J].空军第二飞行学院学报,2009(4).
[2]郝唯学.飞行人员心理学[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2.
[3]王英山.飞行员心理品质与飞行安全[J].飞行事故与失效分析,2010(1).
[4]葛培华,孙金标,刘峰.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空军指挥学院学报,2006(1).
责任编辑:姚旺
G642
A
1671-6531(2015)15-0048-02
张凤晶,吴迪/空军航空大学航空航天情报系讲师,硕士(吉林长春130022);赵曼/空军航空大学航空航天情报系副教授,硕士(吉林长春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