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思想的奖、助学金评定效率与公平的实证研究

2015-03-20 18:01:11何树勋鲁绵茸牛高焕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被试者助学金博弈论

何树勋,鲁绵茸,牛高焕

(商洛学院 文传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基于博弈论思想的奖、助学金评定效率与公平的实证研究

何树勋,鲁绵茸,牛高焕

(商洛学院 文传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本研究以博弈论公平博弈的思想为依据,以某学院2009、2010、2011级各专业各班共196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为基础,发现学生对奖学金的激励效果和公平性的认可度比较高,对助学金的资助效果持怀疑态度,也不认同其公平性。改进评定办法,充分保证博弈公平进行将有助于缓解矛盾,更好地实现奖、助学金评定的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博弈论;奖助学金评定;效率;公平

1 前言

国家奖、助学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1]。目前国内各高校执行的助学金政策依据是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财教2007[92号])《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从2010年秋季起,国务院决定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生均提高到3000元,惠及430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20%[2]。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特困和国家一般困难助学金加上社会及各校自己设立的各种奖、助学金,学生每年实际享受的人数比例接近50%。

随着各级政府对学生奖励、资助比例的加大,在给学生带来激励和帮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最近研究者在百度中输入“助学金评定不公”几个字,出现相关信息多达21890条,其中有“陕科大学生捅死班长续 凶手或因对助学金评定不满”[3]、“助学金、奖学金评定,纠结……职业技术学院”等。研究者大致梳理了一下,发现这些信息的内容主要涉及在奖、助学金评定中学生对评定程序和实际效果的质疑。

客观地说,给2308.5万名(2011年统计年鉴)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评定奖、助学金,出现一些问题也属正常。但是对高校的各级管理者来说,到底有多少学生感到不公平,他们感到不公平的问题主要来自哪里,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等却是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国家奖、助学金来自纳税人的血汗,凝聚着党和政府的关爱,我们有必要对评定办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既要对人民负责,也要把党和国家的关怀落到实处。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2 博弈论和在奖、助学金方面的相关研究

2.1 集体主义面子背景下的博弈论思想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中,根据相关方的策略而选定自身应对策略的一门科学。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的是游戏、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的掌控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洛、波雷尔及冯·诺伊曼[4],后来由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对其进行了系统化和形式化改造[5]。随后约翰·纳什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博弈论中比较有名的理论还有“智猪博弈”、“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价格博弈、污染博弈、贸易战博弈等。1994年、2005年和2012年共计有7位经济学家因此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

要取得博弈胜利关键是要采用最优策略。博弈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一是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二是个体可以完全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愿望进行决策而不受外界干预。在此前提下,要研究的问题是:第一,人们的合作动机;第二,人们在什么时候是合作的,什么时候又是不合作的;第三,如何使别人与自己合作。友谊不是合作的必要条件;即使是敌人,只要满足了互相回报的条件,也有可能合作。阿克塞尔罗德还发现,一定程度上不报复对方的背叛,“悔过的一报还一报”效果较好,“宽大的一报还一报”效果则差一些[7]。

2.2 管理博弈论思想与奖、助学金评定

博弈论偏重方法论研究及局中人地位平等,目的是获得博弈的纳什均衡解。管理博弈论以管理问题为导向,设计主体是管理者,实施对象是被管理者(有限理性人),管理者通过设计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约束、规范被管理者,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

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们对竞争和冲突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合作理念,创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大学作为社会的组成单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学校来说,和谐应当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其核心在于通过促进校园内外环境的和谐,最终实现学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学校和政府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各自的运转环境中,实际上都处于博弈状态,彼此都是博弈的一方,冲突和矛盾是难免的。随着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学生、学校和政府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已经成为矛盾的焦点之一。掩盖这种利益的差别,否认博弈的现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客观地看待这些差别。博弈中需要诚实守信和规则透明,前者是博弈各方达成协议的基础,后者是彼此互信的条件。如果得到的结果不是通过透明、可信的规则取得的,利益各方必然很难达成共识,学校的氛围也不会是和谐稳定的。和谐的基础是各方面的共赢;博弈各方达成的协议虽然未必是利益均等,但应该是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建立和谐校园,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而制度的建立、措施的完善应该建立在各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博弈结果的基础上。

当然,和谐并不完全建立在经济利益上,还有很多人文因素影响着校园的和谐。因此,学校各级管理者与学生的充分沟通,理解学生的非经济期望和需求,给予人文关怀,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基于以上讨论,研究者认为奖、助学金的评定应该是班级内部、班级与班级之间、系与系之间甚至更高层面多方博弈的结果,也是效率与公平博弈的结果。就目前的奖、助学金评定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并通过问卷和实地访谈来验证。

假设一:学生认为目前奖、助学金评定的政策和过程实现了资助的目的(奖、助学金实现既定效率)。

假设二:学生中感觉奖、助学金评定不公的人是极少数(奖、助学金评定过程和结果是公平的)。

假设三:学生觉得目前助学金评定的政策和过程保证了学生一方博弈的公平。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研究者从某学院本、专科各专业2009、2010、2011级三个实行奖、助学金评定的年级随机选取11个班的196名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先是让被试者完成一套调查问卷,以此作为主要数据来源。然后,研究者和其中50名同学进行了座谈,让他们回答问卷未涉及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自由地谈论他们关切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2 研究工具

研究者自己制作了调查问卷。根据前期调研,在编制问卷之后进行了预测试,效度检验结果较好;信度也较高,信度系数a达到了0.6111。问卷采用里克特5级量度法;整个问卷共有选择题43道,另有开放式问题3道,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另外,访谈单独进行。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者共发放问卷56份,收回有效问卷43份。对访谈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得出主要问题和主要意见。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l6.0进行处理。

4 发现与讨论

4.1 学生对奖、助学金有效性的态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获得各种奖助学金的人数是51.1%,已经过半了。由此可见国家目前奖、助学金资助的比例已经相当高了。被试者中获奖和未获奖的人数基本相当,他们的态度和观点能够代表学生的整体情况。关于奖学金的实际效果,63.9%的被试者认为奖学金奖励的人数比例大小很合适,45.7%的学生明确表示力度很大,认为奖励力度太低的仅占三成左右。有70.2%的被试者赞同奖学金起到了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的效果的说法。从总体上来看,学生对奖学金的激励效果还是比较认可的。假设一关于奖学金效率的部分得到了验证。

在助学金方面,认为助学金比例太高的只有27.0%,这与我们平时听到的说法有一定出入。认为资助力度大的占37.8%,说明近四成学生对资助面还是很满意的。关于助学金享受对象,75.6%的被试者觉得目前的助学金评定机制能够保证困难学生得到资助,24.4%人对此明确表示反对。也就是说,大约四分之一的人觉得目前的评定起不到实际资助困难学生的作用。这个数字不管是从相对的量还是绝对人数上来说,都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不管学生这一看法是过于偏执还是有事实依据,都足以说明有许多学生对此是有意见的。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一是在当今物质普遍丰富的情况下,尤其是服装、通讯工具等传统上用来日常观察学生经济状况的指标逐渐失去了参考价值。有些家庭贫困的家长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也会超负荷满足孩子的需要。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管理工作者事实上也不可能上门复核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另外,由于引导跟不上,部分学生观念出现偏差,拿不到这笔钱也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由此可见,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学生的民主评议一定要把握好,否则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只有同宿舍、同班同学朝夕相处,他们对班上每一个同学的情况最为清楚。

如果该评而出于种种原因没有评上,危害有多大?调查中发现16.2%的被试者认为如果没有助学金,一些同学可能会辍学。8.1%的人明确肯定的确存在爱面子的同学,虽然困难却从来不申请。调查的结果起码说明我们的学生没有想象的那样贫困,也不存在太多老实学生吃亏的现象。这应当归功于党的共同富裕政策,也说明多年的教育让贫困生消除了自卑心理,能够自信坦然地面对贫困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

被问及助学金负面效果的时候,高达64.8%的被试者认为助学金的存在鼓励了不守纪律和弄虚作假,腐蚀了学生的心灵和人格。70.2%的人觉得助学金让一些其实不困难的同学拿去了,真正困难的却没拿上。77.5%的被试者同意助学金导致了同学内部的矛盾,在解决矛盾中制造新的矛盾和不公的说法。虽然如此,高达72.0%被试者明确反对助学金的存在整体上弊大于利的说法,赞同和说不清的人加起来只有28.0%,不足三成。助学金在本质上是救急救困,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对受资助的学生、学生家庭和社会进步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操作上不像奖学金那样指标单一明确,实施主体单一精准,助学金的享受覆盖比例大,享受对象的硬性指标不易确定,实施操作难度大。假设一“学生认为目前奖、助学金评定政策和过程实现了资助的目的”关于助学金部分的判断没有得到验证。

4.2 学生对奖、助学金公平性的看法

上述讨论说明学生比较认可奖学金的奖励效率,基本上不认可助学金的资助作用。那么,学生对奖、助学金评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性是否认可呢?

从调查来看,62.1%的被试者承认评上奖学金的同学都很优秀,70.9%的人对奖学金评定的结果很服气,67.9%的同学认为现在的奖学金评定机制很公平。学生这一评价与上述关于奖学金效率的看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本上认为奖学金的评定是公平的。假设二关于奖学金公平性的判断得到了验证。

助学金方面,仅18.9%的被试者明确表示现在的助学金评定机制很公平,反对者达45.9%;认为目前的助学金评定机制公平的占29.7%,明确不同意和说不清的占70.3%。对班级评定助学金结果完全认可的占48.6%,不认可的占43.1%,近乎持平。假设二学生感觉助学金评定不公的人是极少数的说法验证为假。

由此看来,学生是不大认可助学金评定的公平性的。那么是什么样的因素造成学生有这样的看法呢?调查发现,认为过程公平的有48.6%,相反看法的有35.1%,说明一些班级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把民主程序落到实处。认为班干部影响了助学金评定结果不公平的人有54%。在随后的访谈中,学生的意见集中在德育加分。学生觉得德育权重过大而且有太大的任意性,德育加分更有利于学生干部,而同是学生干部,学生会干部却不加分或加分太少,造成学生和干部、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之间的矛盾。明显觉得班主任、辅导员决定着谁可以谁不可以拿助学金的有18.9%,说明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比较公正的。认为助学金评定完全是班级同学代表说了算,上层认可结果的占29.7%,明确反对的占43.2%,可见今后在班级基层民主评定结果出来后,上层的调整要慎重一些,没有太大问题最好不要动。假设三学生认为目前助学金评定的政策和过程保证了学生一方博弈的公平证明为假。

观念决定规则和程序。作为学生管理者当然希望“应保尽保”,让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能得到资助,这既帮助了学生也实现了政府的初衷。问题是在如何实现公平的途经上因为文化心理观念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年级、班级一盘棋,名额指标只能下放到班里,这样做本身就蕴含着某种意义上的不公。站在集体的角度想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为了集体的和谐、目标,不可避免要让其成员为集体团结、和谐作出某些个体层面的牺牲。也就是要求成员在个人、集体利益冲突面前作出抉择。助学金之所以要进行评定而不是人人有份,平均分配,就是因为这笔资源有限,必然有人享受不了。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孔融让梨式的礼让,成员心甘情愿,觉得让出去体现了个人的人格与价值,而且集体也鼓励并对这种精神给予褒奖。现在困难的是,我们的学生在观念上已经不完全是集体主义的了;在独生子女和以孩子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个体意识特别强烈。个体主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组织忠诚度低、重物质、重竞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平等。近年来有的学校在评定奖、助学金的过程中,为了所谓的公平逼迫学生公开亮出自己的家庭隐私,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这笔钱告密、拉帮结派而置德行于不顾。

4.3 学生对奖、助学金评定改进的看法

除了上面关于奖、助学金评定效率与公平的讨论,还有一些相关的问题也影响着学生的看法,有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现在一些高校甚至以此作为评定的硬性指标。比如,学生拿上奖、助学金后到底该怎么花,到底什么样的学生该评,什么样的学生不该评,并没有因为某些规定而停止争议。事实上,有些规定更多体现在导向作用上,实际操作中由于困难太大而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那么学生自己的看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从调查反应的情况来看,仅有37.8%的被试者相信同学申请助学金的材料内容真实可信,不相信和说不清的占62.2%。54.1%的人赞同为了评助学金,逼得同学装可怜、学得不诚实的说法。10.8%的人赞同困难的同学拿上助学金后可以随便花,反对和说不清的人占89.2%;多达45.1%的被试者觉得大多数同学事实上把助学金用在了基本生存之外不该花的地方了,仅有21.6%的人不这么看。多数学生对助学金的印象不是很好。

对于奖、助学金评定办法的改进,88.2%的被试者渴望有更公平、更高效的评定方法出台。认为应该废除助学金的人仅占21.1%,绝大多数人觉得助学金虽然漏洞太多,但还应该保留,不应因噎废食。57.2%的人觉得助学金来自纳税人血汗钱,应该人人有份,说明学生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很浓厚。仅有29.7%的人明确反对采取招标、委托的办法让奖助学金评定独立于政府、学校之外,实行法人运作。67.5%的人反对变助学金为奖学金或者无息贷款的做法。70.2%的人支持或不反对用分配经适房的程序、保险精算或者查对数表的方法细化助学金的资助金额,43.2%的人觉得按人数确定助学金名额校际、班级之间实际情况差异太大。61.3%的人赞同助学金应当像奖学金那样,与综合考评挂钩,而明确反对者也有35.1%,这说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纠结。

5 构建奖助学金评定公平有效的博弈环境

5.1 创造公平自由的博弈环境

对学生进行大面积资助的决策是战略问题,反映国家意志和政府的魄力;奖、助学金的有效和公平是一个策略问题,考验着执行者的智慧和能力。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加强调研,努力消除影响博弈某一方处于劣势的因素,让博弈各方公平自由地参与,保证充分、公平的博弈过程,以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佳平衡。

5.2 实事求是,应保尽保

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应保尽保,而不是按照学生人数划定比例名额。就全国来说,中、西部生源中困难的人数比例比东部地区大得多,农村要比城市多,师范类院校要比热门专业院校的多。在一所学校内部,各系、班情况也未必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只是简单机械地按照人数比例操作,表面公平、简单,事实上不可避免有贫困生因名额指标限制得不到资助,非贫困生却有大量机会,造成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和事实上的不平等,伤害学生对学校和国家的认同感。国家助学金等级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导致不公和基层操作上的麻烦。如果取消助学金的等级,在摸清学生家庭实际经济困难的基础上,全国范围东西南北一个政策指数化操作,应保尽保,既消除了因等级之间巨大差距导致学生争高弃低,也能比较精准地给学生以帮助,提高效率。这样做肯定比较麻烦,但绝对不是乌托邦式的。商业机构、私人机构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办成的事,学校和政府如果做不了,完全可以尝试以项目的形式发包出去,市场化运作。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数学生认可奖学金评定的规则和过程,对其效率和公平性的认可度比较高。

第二,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助学金在效率和公平性方面都有很大问题,渴望对其进行改革,出台能够保证公平、有效的评定政策和操作规范。

第三,学生自己认为他们在助学金博弈中没有获得平等地位,导致结果不公。

第四,学生不主张取消助学金或改变为无息贷款,希望有独立机构参与助学金评定。

第五,班主任、辅导员在奖、助学金评定的角色方面学生比较信任,但班干部形象不佳。

6.2 理论缺陷与研究瑕疵

博弈论的某些结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可以很容易找到对应,从正面说是“投桃报李”,反面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这一理念是有问题的,因为“一报还一报”在当今充满了随机性的现实社会生活里有时很难实现。班主任、辅导员的频繁变动,改革年代政策的朝令夕改,学生宁愿落袋为安而不愿与其他同学分享与合作。因此,适当的干预,教育学生“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回报对方的背叛就是一种修正了的“一报还一报”。修正的是报复的程度,从而以一种公正决断来结束“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

另外,对博弈者的一些假设和结论使其研究不可避免地与现实脱节。首先,博弈论的一个重要的假定,即个体之间的博弈是完全无差异的。在现实的博弈中,对策者之间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达到的。其次,重复博弈在现实中是很难完全实现的。一次性博弈的大量存在引发了很多不合作的行为;而且,博弈的一方在对方背叛之后,往往没有机会也没有还手之力去进行报复。

本研究的另一个不足是调查没有涉及班主任、辅导员,也没有访谈更高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国家相关部门,研究仅限于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采用的是个别学校的小样本。虽然这样的瑕疵并不一定影响本调查的基本结论,但毕竟不够全面。今后的研究还需要把博弈各方尽可能全面地考虑进去,并且要在更大范围内对更为深入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才会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结论。

[1]何树勋,鲁绵茸,寇新智.高等学校奖助学金评定效率与公平的文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5:121-124.

[2] 张绪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1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EB/OL].(2010-10-22)[2012-10-26].http://www.sdchtc.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91.

[3] 华商网.陕科大学生捅死班长续 凶手或因对助学金评定不满[EB/OL]. (2012-10-26)[2015-04-22].http://news.hsw.cn/system/2012/07/04/051369379.shtml.

[4] Harold W. K.. Classics in Game theory[M].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5] 赫明颖,骆颖,付朝渊.从“囚徒困境”模型谈博弈论与企业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7(17):104.

[6] Kelly, Anthony. Decision Making Using Game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for Manager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7]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 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7.

[责任编辑 龚 勋]

2015-05-22

商洛学院科研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缺失及对策研究”(13jyjx122)。

何树勋(1974-),男,陕西丹凤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和教育研究。

G467.8

A

1008-4630(2015)05-0077-05

猜你喜欢
被试者助学金博弈论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环球时报(2017-08-18)2017-08-18 07:46:39
郁南县
源流(2016年10期)2016-12-10 05:49:18
怀集县
源流(2016年10期)2016-12-10 05:43:59
博弈论视角下的自首行为分析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奥秘(2016年3期)2016-03-23 21:58:57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
博弈论视角下医疗纠纷解决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