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探究

2015-03-20 16:39:32甜,崔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0期
关键词:非人类负面影响中心主义

赵 甜,崔 航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1 对现代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审视

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集中表现在最新一次的科技革命的成果上,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与应用为最主要的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以无比浩大的声势参与了人类的几乎全部的生产和生活的领域,并展现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一些鲜明的特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化,科技门类呈现爆炸式、井喷式的增长趋势;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全局化,多学科和社会各层面整体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应用的一体化,从科技成果到应用的循环节奏加快.

在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前提下,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日渐显现,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险日渐增大,由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引发的各方矛盾日渐尖锐.所以,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的审视和探究显得必要和紧迫.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三个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直接,生态足迹的遍及超过生态自净的承载力,生态赤字日渐堆积暴涨,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低滞,生态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生态文明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为复杂多样,表现为国际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悬殊,国际间安全问题凸显,世界性人口问题,全球能源资源短缺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等国际性难题,以及局部地区的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及价值的偏颇.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分为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包括在人类身体机能方面的潜在未发现的隐形影响和已发现的显性损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心理上的新苦恼以及由高科技引发的心理方面的“职业病”,这些都是人类超生理和超心理承受能力的负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本意的迷失与误区,造成了人类对于现代科技的异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种种负面影响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事实,要求我们用理性的眼光,成熟的价值观去审视和反思科技的负面影响的成因,以求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弱其负面效应,为自然界的群体成员谋求福祉.

2 现代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成因分析

2.1 现实角度的成因分析

首先,科学技术自身存在的缺陷与局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阶段递进的过程,都是一个“臻善”的曲折发展的过程.对于每个阶段性的层面而言,科学技术都不是一个完善,全面,无公害的存在,所以会出现各种方面的棘手的科技发展的“后遗症”.现代科学技术因其强大的效能和影响力,在其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与正面影响同样规模或者是更大规模的“破坏力”问题.而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也正是科技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次,人类认识水平的阶段局限性.人类是使用科学技术做手段直接作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由于每一代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的差异,以及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不足,在没有充分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社会伦理道德的跟进状况,社会各方面的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忽视了人在应对高度变化的科技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接受能力,甚至是对科技发展和演进中问题的预见能力的不足等众多因素的作用,直接导致对科技的误用或是滥用,造成了损失,付出了代价.

最后,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宜行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风险已被确认无误,但风险和负面因素的存在并不是科学技术停止发展的原因.科学技术终究是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无法暂停的.所以科技成果的有选择、有甄别的利用,成为调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和科技的高风险性的相对折衷的权宜之计.

2.2 理论角度的成因分析

下面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出发,进行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理论分析.首先,要明确科学技术的本质.在科学技术这一概念中,科学倾向于认识世界的知识被解释过程,而技术是指向改造世界的活动方式.在科学发明如何获取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源自归纳推理,另一种来自假设演绎方式.在希腊晚期,斯多葛派与伊壁鸠鲁派之间,近代的培根与笛卡尔之间都产生过类似的争论.直到现在,耶鲁大学哲学教授Hanson·N·R在《发现模式》一书中结合科技发展史得出新的结论,证明了“科学发现的逻辑模式不是归纳,也不是演绎,而是逆推的,是科学发现所致力的工作是从被解释项到解释项”.[1]其次,厘清科技的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结界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就是伴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出现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扩大化是科技的根源.科技的产生和发展实质是人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属性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是人的能力的表现或延伸,同时,它还是优化人的生命存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2]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做了说明,认为“自然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认为科技本质上说就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从人的视域出发的,服务于人的需求的.在此基础上,萨尔顿也有类似观点,“无论科学可能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海德格尔从本体论角度出发支持了上述的两个观点,“各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着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科学研究既不是这种存在者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也不是这种存在者最切近的可能存在方式.”据此可见,马克思,萨尔顿和海德格尔三者在科技的本质是否是人的存在本质的表现这一观点上的看法是一致的.一言蔽之,科技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从认识论的层面出发,科学技术作为人作用自然和社会的最主要的手段,分析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就需回归到科技的本质问题和人的对“环境”所秉持的思想和态度.正是在人的存在本质决定了科技的本质,人类对自然认识和改造的能动作用得到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出现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的争论,即“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争论.甚至在科技伦理学上的不同程度的“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的争别.“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争论的焦点是,是否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和权力,是否对只对人论及伦理与道德.“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当代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失衡的最终的思想根源.它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自然是相对于人这个主体的客体,价值评判的尺度由人制定和掌握,任何实物的价值是以对人的有用性为评判标准.它运用科学技术作为手段,要求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强调无须顾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只追求人类的最大的利益和最高的自然地位.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贯彻了人是目的的思想,这种思想最早见于康德的相关论述中.很明显,这种激进的恶用科技的掠取行为观是不值得采纳的.

而“人类中心主义”根据强弱不同的程度,可划分为“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而“强人类中心主义”和上述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接近的,甚至是趋同的.“弱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的无限的需求做了一个限制,否认人的一切需求都是合理的,实行的是人的利益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一样重要的平等原则.其目的是对人类利益和需求的合理的理性的选择.而“弱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化就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有其内在的合理成分,它坚持认定人的利益等同于自然界其他要素的存在利益,人类利益和其他因素利益之间绝无高下和优劣之别.而这种观点同样是不可取的的,因为会弱化社会意义,模糊社会目标,忽视人类生存发展的愿望和需求.

至此,关于“人类中心”的“四大主义”的争论还在继续.现实中,越是两向极端的争论,越容易得出相对中间化的认识.折衷的认识已经被普遍认识和接受.“人类中心”争论发展至今出现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或称“后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中心主义”吸取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内核和有益表达,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区于传统科学技术的新特点,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不尊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可能引发的恶性环境后果.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核心利益,克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利益不重视、社会目标的模糊性和社会规划的缺失等问题,是当前各国就现代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问题所普遍采取和推广的相对人文的价值观.

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友好化和价值人文化

3.1 统筹科学技术与人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显现出与人文价值取向相背离的趋势,由此引发的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日渐凸显.解决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的关键之一就是实现科学技术价值的人文化.人是在实践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在现代的科学技术时代里应该将“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理念作为科学技术价值的基准.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价值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科技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理念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同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等崇高目标联系起来.消减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的另一关键是严格把握科技运用的伦理尺度,界定清楚科技运用的伦理范围.从思想上避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和恶用.用“善”的眼光和高度反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明确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是科学技术本身的一部分,应有重点有主次的看待科学技术本身和其负面效应.同时也要明确“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是对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尊重,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

3.2 协同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目标要与“真”“善”“美”的终极追求相统一,以求得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完善.要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协调推进的全局战略眼光.在社会整体发展中,文化发展是灵魂,生态文明的发展是基础.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科技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3.3 全局调整人、自然和科技的内在秩序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科技要作为一个良性的纽带.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理性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人类是自然界中较其他成员的地位同样平等的一员,秉持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全体自然成员的共同财富,秉持着人类既有从自然中获得的自然权利也有尊重自然规律维护自然内在秩序的义务.在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将人的价值观念人文化,将发展目标友好化,转变传统的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和非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4 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危机实质上是一种人类价值观念的危机”,正确处理现代科学技术危机的关键在于人类价值观的调节.即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空间上看分为国际间和地区间的关系,从时间上看则是代际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如何做好不同地区之间的同代人与同一地区的不同代人的利益划分是正确处理科学技术危机问题的重中之重.杜绝“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化倾向,吸收“非人类中心主义”中人文价值的有益因素,是文明的一种回归,是现代科学技术人文化的最高体现.

〔1〕张人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社会学分析[J].广州师院学报,2013,20(11).

〔2〕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8-140.

猜你喜欢
非人类负面影响中心主义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法大研究生(2020年1期)2020-07-22 06:06:04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0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8
当代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18
“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