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2015-03-20 15:59:08邹立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邹立莉

(昭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云南昭通657000)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真善美相统一的伦理型文化,能够为人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思想困惑提供启迪和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

人们常常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等同起来,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外延要比儒家文化更宽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总和,而儒家文化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众形态中的一种。传统文化除儒家文化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如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其它思想文化内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如荀子集百家而自成一系;董仲舒集儒家、阴阳家而自立一说;程朱理学更是融儒释道于一体。内容不同、类型迥异的思想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吸收、融合,共同熔铸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且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和追求的思想体系。民族精神一方面是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在客观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构建自己生活独特的方式,反应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风貌;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时代性特点,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形成新的时代民族精神。

1.重德精神

道德在中国文化之中不仅体现于个人的思想品德、自身修养、行为规范,而且渗透到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等方面,并由此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道德伦理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尚仁、崇义、重节。“仁”指仁爱,是儒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很多,如“好仁者,无以尚义”、“仁者爱人”等。“义”指道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最高标准。《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以义为质”等格言,都表明了中国人对“义”的推崇。“节”指气节、节操。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认为,君子的节操就是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

2.自强精神

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是为中华民族历代相承的一种基本精神。《周易》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自强精神,他教诲弟子要勇敢无畏地追求真理。如《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最鄙视的是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处处都反映出自强精神。司马迁《史记》云:“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首,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自强精神又进一步扩展深化为刚正不阿、坚持正义、不屈不挠、反抗压迫以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3.求实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探讨,因而特别重视现实,把实事求是作为认识原则和道德信条。孔子曾谆谆教诲弟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反对主观臆测、决然断定、拘泥固执、唯我独是的做法,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之后,从孟子的“施仁政”思想,到王充的“重实事、疾虚妄”,再到陈亮、叶适、颜元等主张的注重事功,都是求实精神的反映。“求实精神”在民族性格心理上表现为立身行事讲求脚踏实地,鄙视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作风。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文化以其古老的历史、辉煌的成就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而著称于世。然而,自16世纪中期,特别是近现代以后,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我们一向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暴露出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于是在民族发展本能的趋势下,一场民族文化变革运动开始了。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探索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不断的挑战。直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思想与实践,我们重新肩负起文化变革的历史使命。人类社会文化变革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只能是立足自己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因此在当代中国,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作为民族的一员,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可悲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首先强调的也是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因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整体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完全抛弃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那么其发展不仅缺乏内在动力,而且没有旺盛的生命力。

2.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整体,并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之列。不管多大的冲击,都没有削弱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3.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国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而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我们要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全面审视和理性思考,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合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不然很容易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极端。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