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君
(温州城市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生态美学之规约
——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美育观的培植
吴佩君
(温州城市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当前,伴随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各种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关注如何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观点由此产生并得到重视,这是生态美学的新规约,也是当代美学适应现实发展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人类居处的生态诉求,解读生态美学对城市生态学的发展意义;并结合我国开展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讨城市生态美育观的现实意义。
生态美学;新型城镇化;生态美育
城市作为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城市的审美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要求,适应这一要求的生态美学应运而生。人与自然的审美状态及和谐状态是城市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这要求政府在规划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满足人类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还要为人类精神审美提供保证。城市生态美育观正符合城市化进程中的审美建设要求。自2013年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理念以来,城市生态美育观的培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生态美学角度来探讨城市生态美育观的培植。
(一)生态美学、生态美育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以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学科,是一种集自然、伦理、文化等各种美学性能于一身的美学,因而也是具有某种基础学科性质的美学。生态美学的发展主要有两个侧重面,一个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另一个则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当代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另外,生态美学特性突出,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介入性。其原因有二:首先,生态美学需要不断发展理论研究,并将其介入到现实中;其次,它在注重自然环境发展变化的同时也要关注人类社会,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
生态美育是融合了生态原则与审美实践,以提高生态审美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生态美育集生态学、美学与教育学为一体,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美观念的熏陶,激发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育的内涵丰富,主要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以生态原则为基础的审美教育;以生态审美为导向的精神教育;以生态审美为存在方式的环境教育。生态美育的开展对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生存环境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汪清泉,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更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第二是加强户籍、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体制、金融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是进行创新发展。城镇化不是先进城人的城镇化,而应是全体人民的城镇化。国家应打破城乡二元体系结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保障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建设,使13亿人民分享城镇化成果;第四是大胆运用新方式,把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第五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农业化、现代化协调推进;第六是和国家的主题功能区战略相协调。
(二)传统生态美学及美育观的发展困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美学领域十分关注生态美学这一美学新理论。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索取,导致环境被破环得难以修复,人类意识到自身已将生存环境与精神家园毁坏殆尽。生态美学主张以自然为核心,认为人类进行实践活动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迫害,所以在介入实践时它主张制约人类的活动。这势必遭受利益既得者的阻滞,导致生态美学及美育观在实践过程中遭遇独特的困境。我国目前的生态美学理论基本只是单纯地讲述生态问题,并未付诸实践,因此尚处于初级阶段。
(三)生态美学对城市生态学的发展意义
城市的生态美要求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共存。首先,城市的生态化要契合生态美学的基本理念。这需要人们树立生态意识,积极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使城市生活回归自然。其次,城市的生态化要关注与人性化的一致性。生态审美不仅要关注环境的发展,也要关注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协调及统一,而城市生态化可以满足人性对环境的审美要求和期待。再次,城市生态化赋予了城市积极的内涵。城市通过生态化发展,可以使民众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从而更好地加入到优化城市环境的行列中来。
(一)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的要求、特点及基本内容
城市生态美育观作为生态美学的延伸,体现了与普通美学观的不同,它是一种功能主义美学。我们在进行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时,需要遵守城市生态美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生态平衡原则。人类生活在生态系统内,只有这个系统维持平衡,人类才能正常地进行生活生产。生态平衡作为一种美,只有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达到平衡时才能得到体现,才能被人类欣赏到。
无污染原则。污染的不断扩大是人类在过去时间里对环境造成的最大伤害。在生产生活时不留下污染,是生态平衡对人类的要求。但目前由于经济发展过快、生产技术不够完美,人类很难保证生产活动后不让环境受到污染。
环境美观原则。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美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绝佳境界。环境的美观不仅体现在单纯的物质层面,更体现在人类的精神层面。城市生态美育观的培植是城市生态环境美观不可或缺的灵魂。
包容原则。人类一直以来都认为自身是自然的主宰,理所应当凌驾于自然之上,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无视自然界的规律,破坏了环境。而包容原则要求人类在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用包容的眼光看待自然。人类的生存环境应当与自然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两者必须和谐共存,否则人类终将因自私受到惩罚。
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将生态美具象化,通过具体的城市环境美化形象打动居民,使其从心底产生对环境的珍惜、保护之情,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其次,城市生态美育观的培植具有情感性,它通过植入生态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情感,引发人们对生态美的重视及共鸣。最后,它具有实践意义。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需要注重审美实践,通过生态环境美观的具象,使人们对生态美充满向往,并付诸实际行动,以打造美好的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美育观的培植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引导生态审美生活、加强宣传生态美的力度等内容。理论学习使得人们能够掌握基本的生态美欣赏能力,这是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的基础条件。不美的生活方式将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人类应该寻找一种绿色和谐的生活方式与环境共存。生态审美的生活方式找到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定位,必将成为人与社会以及自然协调统一发展的美好道路。生态美育观也需要相关部门与单位的大力宣传,这样才能使生态审美观念深入人心,顺利地开展城市生态美育观的培植。
(二)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的构建难点及可行路径
近年来,生态美学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发展越来越快。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各种研讨,然而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的时间不长,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生态美学研究比较少,这十分不利于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的构建。我国既往的生态城市规划与评价研究注重探讨生态城市构建的“控制性”内容(如生态安全、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很少提及“引导性”内容(如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反映出了政府及民众对城市中“美”的问题重视不够,这也成为制约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的一大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现阶段全民的生态意识淡薄,过度消费与铺张浪费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这也是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过程中的一个困难。
这些构建难点的存在,批判地肯定了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的可行性。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
第一是树立生态环境美的意识。生态环境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即两者内在美相结合。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这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大于回报。我们必须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建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美的观念深入人心,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第二是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美育观的培植需要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铺垫。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够感染人们,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在城市中扩大绿化范围,将更多自然景色带到城市中,改善城市的环境;其次是将自然环境与人工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与融合,这要求人们在对城市进行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城市本身自然环境的特性,因地制宜,合理改造。
第三是加强城市生态美育观的宣传与普及。政府与相关部门可通过定期进行生态美学美育的理论教育,让人们对生态环境审美观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定期下发生态美学的宣传手册或在公共平台发布生态美学的有关消息,使人们更加理解生态美;也可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城市发展时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许多城市开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成都素有“天府”之美誉,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因此,成都把握住了西部大开发及全国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等机遇,提出了创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多年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探索,积累了不少实施经验。虽然在具体建设中并非一帆风顺,但是从目前的发展势头不难看出,成都终将成功实现新型城镇化,也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榜样城市。
除此之外,青岛莱西市近年来始终坚持以推进城镇化为总抓手,把加快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摆上提升城镇化质量的突出位置,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并不断接近“打造宜居幸福新莱西”这一最终目标。
从上述实践中不难看出,城市生态美学美育观把生态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摈弃了传统城镇化忽视人与自然平衡的弊端,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发展。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亦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四化”的主要部分,是新阶段社会形态发展的重要方面。城市生态美育观的培植不仅是对城市美的深化,亦是对生态美学的细化与发展。反之,生态美学对城市生态学也具有发展意义:首先,城市的生态化符合生态美学的基本理念;其次,城市的生态化符合生态美学中对人性的观照;再次,城市的生态化不仅仅是对城市景观的净化、优化与美化,更是让美感融入城市生活。从美学的角度看,城市生态美育观使人类树立起生态环境美的观念,重视城市生态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美”的观念,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生态美育观培植对我国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政府在城市生态美育观的构建中存在难点,但可以通过树立城市生态环境美的观念、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加强生态美育观的宣传与普及等方式进行解决。一个拥有生态美育观的城市才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自然,使人类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达到平衡,从而顺利实现新型城镇化。
[1]李景隆.论生态美育及其现实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张超,郑立群.当代美育的实践困境及生态美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
[3]赵志敏.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4]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5]岳文海.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6]林清凉.2011-2012年中国美育研究述评[J].美育学刊,2013(6).
2014-10-29
温州市哲社规划项目“生态美学之规约——论新型城镇化下生态城市美育观的培植”(14wsk271)。
吴佩君 (1977-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城市大学讲师,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B834
A
2095-7602(2015)03-01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