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价值追求

2015-03-20 06:59刘文章刘浩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风工作者群众

刘文章,刘浩春

(1.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2.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南京210024



试论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价值追求

刘文章1,刘浩春2

(1.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2.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南京210024

摘要:新闻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工作者是驰骋在大海上的船头的瞭望者,要做善于酿蜜的蜜蜂;新闻工作者要学习新闻界老前辈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要学习群众语言,文风要短、实、新。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价值追求

主流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稳定器,新闻舆论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临着一场全方位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改革,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履行职责使命,熟练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练好内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高,树立和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意识,真正担负起思想阵地的守望者,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推动者,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的社会责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这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价值追求。

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价值追求,展现的是新闻工作者的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神圣的职责、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素养、必备的素质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乐于奉献的情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担负着政策下达和民意上传的崇高使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是新闻的本质、本源,顶层设计、传播规律,是新闻思想上最新的和最高的科学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们这个时代、是人民、是我们奋力追寻的中国梦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项基本原则:新闻宣传必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党性原则;新闻宣传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性原则;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真实性原则;新闻宣传必须坚持维护政治稳定,维护安定团结,这是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原则,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真实性原则,就是要以报道真相和真实传播美好,促进和谐,推动社会进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就是要努力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服务于政治稳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也要利用媒介的特殊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新闻报道首位,决不能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显著特点是实践品格,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指导实践,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牢记责任使命,自觉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新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在接地气中感受真实、感悟真谛,以昂扬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务实的作风,写出内涵丰富、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为媒体改革指明了方向。新闻工作者,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不仅要为全面深化改革全力鼓与呼,凝聚起强大正能量,还要为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开拓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工作者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传播者,也是践行者。新闻工作者要在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中领会信仰的真谛,要在深刻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中感悟信仰的内涵,要在传承弘扬党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信仰的力量,要在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中不断强化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神圣职责,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卓越的抱负化为日常工作的底色,把正确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新闻报道之中。要在理论上阐释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基本途径,在政治上肩负起捍卫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要面向群众,用事实说话,弘扬真善美和公平正义,反映心声、撬动心灵,使报道落细、落小、落实,激发和凝聚正能量。要站在时代前沿、科技前沿、知识前沿,传播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不断创新宣传报道的方式方法,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讴歌善良,抨击邪恶。面对价值观领域的不良现象敢于发声,可以投枪仗剑,力透纸背,伸张正义,做到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还可以似火种星光,点燃激情,照亮理性,明辨是非。积极做一名忠诚记录时代、服务人民的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强国兴国的助推者、精神高地的守望者、文明风尚的引领者。

(三)新闻工作者是驰骋在大海上的船头的瞭望者

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约瑟夫·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当前世界形势风云激荡,变幻莫测。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历史关头中国这艘“巨轮”航行,绝不能缺少站立在船头上的瞭望者。当代新闻工作者要充当高瞻远瞩的时代“桅杆上”的瞭望者。要用世界眼光、战略眼光、政治眼光和发展眼光看形势,高度关注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高度关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用眼底风云,胸中波澜,笔下文章,提前看清哪里有暗礁,前进道路上哪里有风险,及时发出声音,心系国家安危,捍卫国家利益。新闻工作者要担负起责任和使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面前,头脑清醒,善于调查研究,吸纳一切积极的时尚元素,辨别真伪,分清是非,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胸怀大局,冷静思考,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在海量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引领时代思潮。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更要有敏锐、前瞻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判断,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群众同心。

(四)新闻工作者要做善于酿蜜的蜜蜂

1958年7月,周恩来在广东视察时,对记者说:“你们记者,要象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象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据观测,一只蜜蜂一天能完成几千朵花的传粉工作。据统计,要酿一公斤蜜,蜜蜂必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原料,来往飞翔45万公里,这个行程相当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蜜蜂酿蜜,关键是酿,蜜蜂通过涎腺分泌淀粉酶和转化酶,将花蜜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最后吐出蜜。新闻工作者要做善于酿蜜的蜜蜂,就应像蜜蜂飞入花丛一样飞进知识的大花园,辛勤地不倦地采集新鲜的花蜜,在基层火热的生活和实践中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酿造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甘醇香甜之“蜜”。

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价值追求,从来都是在学习与实践磨砺中焕发光彩的,必须倾心倾情追求。要把崇高的职责使命感转化为打造精品力作的实际行动,把有价值的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

(一)对人民群众要有真挚情感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坐在办公室里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只有深入生活和生产劳动第一线,做到心中真有群众,关心民生疾苦,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章。

新闻界老前辈的许多经典的新闻作品,之所以受到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誉,能够心口相传,魅力长存,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们饱含着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到了新闻的真谛,反映了人民的真实声音。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萧乾的《到莱茵河的前线》、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都曾作为经典和范文,为人们学习。范长江在当时交通极不便利的中国西北边陲,在短短10个多月的时间内行程达数千里,写出了著名的通讯《中国的西北角》,记录了日本侵华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当年穆青采写焦裕禄事迹时,群众一边讲一边哭,他一边哭一边记。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佳作问世多年后,他的采访日记上还依稀可见斑斑泪痕……

从山东省《作家报》副总编辑的领导岗位重返新闻报道第一线的陈中华,当时已42岁,担任《大众日报》记者,为了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为人民写新闻,2002年春天,他历经了一个月的艰苦调查采访,整理成《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系列调查》。他跑遍全省100多个县市区,300多个村镇,田间地头、公交车,甚至病房都成了他的采访地点。就这样,他用十几年时间写下了120万字的采访笔记,为基层百姓构筑了下情上达的通道。实践证明,新闻工作者只有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才能保持新闻写作的“源头活水”,才能笔有灵气写好文,才思敏捷出精品。

(二)要学习群众语言

语言是思想文化交流的载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也是语言的大师。新闻报道要更好看、更吸引人、更感染人和更有生命力,就要学习群众语言,多用群众语言。群众的语言,形象生动,是最鲜活的,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幽默,是他们生活的积淀,是他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体会的朴素的、深刻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道理,凝聚着他们对世事沧桑、对人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深刻认识,凝聚着他们对人间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思索,也凝聚了特殊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多用群众语言的新闻报道,总让人百般回味。毛泽东是一位语言大师,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他不管写文章写新闻作品还是讲话,都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如口头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成语、方言、土语等),读来朗朗上口、亲切生动。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提高我们的语言功夫。

(三)文风要短、实、新

习近平同志提倡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反对长、空、假的不良文风。文风,就是著文立说的风气,既包括写作者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也包括文章、著作的风格特征。好文风,以准、实、新为原则,写出信、达的道理,兼具雅、美、简洁、灵动、清澈、珠落玉盘的语言,让有思想的文字沁骨入脾、碰撞心灵、回味无穷。文风在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明镜。

文风之短,贵在目标明确、立意高远、观点鲜明、突出重点,力求篇幅简短精练,使新闻报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文风之短,贵在简约、简洁,言简意赅、思想深刻。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这样概叹:“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清末郑板桥曾经有一联语: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要用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要删繁就简,如三秋之树瘦劲挺秀,没有细枝密叶;要创造新格调,自辟新路,语言简洁明快、清晰显豁、生动鲜活,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文风之短并不等于不深刻,并不等于没有内涵,并不意味着枯燥无味,而是对我们有更多的要求,是经过理性思考分析深透以后,又返回到对问题实质的朴实描述。往简单里求真知,从生活中得真谛,从悟性中得灼见,从平常中见卓异,把复杂的东西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取得最佳宣传效果。优秀的新闻作品就是要短小而有力量,简约却不失深意,简洁而又恰当。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短短600字,凝练传神,气势磅礴,撼人心魄,堪称典范。文风之短,贵在重实管用,用大手笔写短文章。当然,也应从实际效果出发,当短则短,当长则长。像新闻名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虽然洋洋万余字,但是读起来却令人意犹未尽,唇齿留香。

文风之实,贵在指向现实,真诚实在,成竹在胸,实事求是,情真意切。如古人讲的“修辞立其诚”:一是说真心话,二是反映真实情况,三是揭示出真理。新闻是一种精神交流的媒体,新闻因真实而美丽,真实的新闻最感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观点的根基,更是新闻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基础。用真实的情况、真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阐述真实的深刻的道理,文章才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文风之实,贵在以实效取信于人民群众,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写故作高深、故弄玄虚、不管用的文章,而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下踏踏实实的功夫。

文风之新,贵在真理在手、富有生活,思想深刻、富有新意。这里所说的新意,即新闻宣传有新信息、新知识、新思想、新境界,既包括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又包括富有个性特色、清新灵动鲜活,谋篇布局条缕清晰,用创新叙事吸引读者,兼具新闻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文风之新是新闻的鲜明特质和生命力之所在,新闻报道要追求传播效应的最大化,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即从实际出发,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变化的要求,与时代要求扣得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融得深,与群众生活贴得近,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又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群众爱听爱看,真正做到党心民心同频共振,新闻舆论社会舆论同唱一首歌。需要指出的是,文风出新意,并不是去刻意求新,更不能脱离实际,不顾社会效果,背离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去标新立异。

文风,看似是为文的风格和技巧,实则折射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反映的是文化知识修养、政治修养、理论功底,体现的是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短、实、新的文风往往展示出理论自信和能力自信,而长、空、假的文风往往同文化知识修养不够、思想懒惰、作风不实、工作不负责相联系,实际上是素质修养问题,是党性不纯的表现。新闻报道之用,贵在传递正能量,受众认可;文风之美,贵在素质修养深厚。

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学习,注重积累,勤于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捕捉,勤于总结,做生活上的有心人,通过学习、实践、历练、顿悟和升华而获得思维活动能力,就能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新闻内容,以真切的感受写出群众需要的有观点、有态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和真实反映出群众的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的新闻作品,那些纯正、严谨、深刻、高雅的精品力作,总是能够发挥宣传科学理论、传播高尚道德、弘扬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价值追求,就是要秉承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心灵与担当,传播党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弘扬主流价值,追求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托。新闻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崇高的信仰和理想,才能在新闻工作实践的无穷探索中拓展新闻创新的广阔空间,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品位和格调,占领舆论制高点,掌握用好“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责任编辑:庄亚华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5)06-0062-04

作者简介:刘文章(1941—),男,高级政工师。

收稿日期:2014-10-15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5.06.014

猜你喜欢
文风工作者群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多让群众咧嘴笑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