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

2015-03-20 13:19杜秀玲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杜秀玲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

杜秀玲

本文梳理学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看法,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宣传与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作一探讨,以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传媒

[作 者]杜秀玲,中共辽宁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副教授。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在谈到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一项关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战略任务。

一、全面准确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明晰概念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质。从党的十七大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学者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理解,可归纳为三类。

观点之一,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所掌握的历史过程。

观点之二,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其大众化就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两个方面;从狭义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其大众化也就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

观点之三,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已不再仅仅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的具体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所以,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科学成果的大众化。

由此观之,目前学者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有诸多不同见解。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首先,理论大众化是实践大众化的前提。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决定着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离开理论的大众化,实践和创新的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其次,实践大众化是理论大众化成效的直接体现。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践大众化,人民大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自觉程度和正确程度是检验理论大众化的标准。再次,创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建立在理论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基础上的创新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与人民大众彻底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实现最终理想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挑战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从经济、科技领域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传入我国,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观念在我国人民心中滋长,致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更多地关注实际利益、眼前利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学习热情不高。

(二)理论宣传形式不够活泼多样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仍习惯于用灌输方法、用你讲我听宣传,新方法不多,创新的风气不够浓,习惯于等待上级精神,缺少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和服务意识,不熟悉市场运作的手段,对宣传对象研究不够,仍然是单向而非互动、灌输而非参与、“要我学”而非“我要学”的宣传方式方法,从而造成理论宣传手段落后,公式化、教条化、说教化等弊病。

(三)理论宣传队伍建设落后

目前的宣传队伍构成是零碎的、不全面的,主要是由宣传部门或组织部门牵头,以党校教师为主组成,没有形成社科理论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领导组成的宣传队伍。理论宣传队伍对区域内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情况的调研不足,不能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宣传党的理论,理论宣传队伍的宣讲、调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创新宣传马克思主义新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极速膨胀,迅速壮大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形态,并不断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空间急剧扩张,使中国文化的生态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所产生的并与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可以用“三化三性”来概括,即通俗化、产业化、商品化,娱乐性、消费性和多变性。大众文化所固有的快乐原则和交换逻辑也在有力地改变着文化的样态和运作方式,使今日中国文化几乎成了大众众文化的霸权。因此,有人断言“中国进入了大众文化的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进入大众文化空间的过程。我们必须改变把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的沃土,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话语”。

(二)打造理论宣讲品牌,着力提升亲和力和影响力

品牌就是精品,就是特色,就是优势。精神产品同样需要打造品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理论宣传工作,需要在打造品牌上狠下功夫。目前,南京、石家庄等地大力推行的“市民大讲堂”活动,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在全国创造了经验。浙江发挥典型人物影响带动作用,在农村,设立“王金法讲堂”,指导推广“王金法广播”,广泛开展宣讲教育活动,受到《浙江日报》《浙江宣传》等媒体关注。另外,还打造品牌,开设“南太湖幸福社区大讲台”,乡镇设立“机关大讲堂”,街道设立“邻里大讲堂”“家庭教育宣讲团”“幸福大讲堂”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亮点,切实打造理论宣讲新阵地。我们不妨学习他们的经验,积极创新理论宣讲形式,培育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宣讲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滋润群众心田。

(三)广泛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扩大理论宣传阵地,增强理论宣传效果

宣传心理学有一个原理,传播新理论新知识一定要在旧理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效。就像没有学过代数、几何的人,直接去学高等数学,这肯定是不行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是一样,先要在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然后才能进一步让群众接受高深一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创新观点。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功能外,更关键的还需要全国各级领导重视理论学习与理论宣传,建设起学习型的领导班子与学习型的社会。什么时候当代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家的书斋里与高校的课堂上走向了全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纪的思想武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基本实现了。

[1]尹鸿.大众文化的批判意识[J].文艺理论研究,1996(3).

[2]胡洪彬.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探索,2009(2).

[3]黄长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