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彬
(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源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本·阿格尔教授在1979 年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和生态问题频现的背景下兴起的理论思潮。在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致力于构建一种批判的、现实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并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是詹姆斯·奥康纳关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作,成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是“第三波”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作者以资本主义不断发生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情况为背景,从生态学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危机和先天性的缺陷进行深刻分析,认为要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必须以建立一种发展的生态主义与生存的生态主义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前提[1]。
奥康纳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同时他在“文化、自然与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中提出,传统历史唯物主义观存在着“生态学的理论空场”,缺乏对劳动过程中生态和自然界的自主过程的研究,自然没有在其中获得必要的重视,缺乏应有的地位。另外,在奥康纳看来,历史唯物主义阐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概念中,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凸显自然的人化过程,强调生产方式对物质生产起决定性作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将自然视为掘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对象,被征服和驯化的对象,缺乏对人类历史的自然化等问题的关注。因此,他提出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确立“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重视起自然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在社会结构中的制约作用。
奥康纳致力于探寻一种将自然、文化和社会劳动范畴融合在一起的方法论模式,重建自然、文化和社会劳动三位一体的历史观。他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经典理论中,生产方式是决定物质生产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而自然环境与生态发展不占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仅对自然界在不同生产方式中的社会性建构进行了论证,但是自然界对人类活动既促进又加以限制的自主运作特性,在该理论中逐渐被被遗忘。奥康纳基于对传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自然和文化两方面缺陷的理解,提出了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2]。
他认为,社会劳动不仅需要在自然的纬度上加以解读,还需要在文化的纬度上加以阐释。文化活动不仅在劳动力的组织方式、协作方式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劳动关系、分配关系的确立方面也发挥作用。文化在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干预和制约作用。劳动实践不仅具有物质性,同时也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文化实践以劳动为载体得到发展,劳动又必须在文化实践中展开,劳动和文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通过对自然、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重新解读,以及对它们在整个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深刻分析,奥康纳阐述了三位一体的历史观的理论核心。
奥康纳将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重危机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重矛盾因素。第一重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该矛盾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失衡引起的危机,是以资本的相对生产过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第二重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流动性的危机”,以资本主义生产不足为表现形式。“因此,有两种而不是一种类型的矛盾和危机内在于资本主义之中;同样,有两种而不是一种类型的由危机所导致的重新整合和重构(它们是以更为社会化的形式为发展方向的)内在于资本主义之中”。资本主义的第二重危机也是由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引发的,资本以无限地追求剩余价值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将导致由于生产资料不足和成本提高引起的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故资本的无限扩张与自然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第二种矛盾的根源。
奥康纳提出的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理论,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本与人之间、资本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做出了深刻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条件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并对其做出了有力批判。
奥康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集中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性”的分析上,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必然转化为生态危机。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步入危机并逐渐自我毁灭;世界性范围的经济危机会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饥饿、贫穷和痛苦之中;农民和工人不可能无限期地忍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且,资源的过度开采已经给自然留下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当代资本主义缺乏一个能够在大范围内调控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政治经济体;劳动力、环境和市政基础社会设施方面成本的不断提高,对资本的增值能力会大大削弱;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市政和社会总体的规划机制并未建立[3]。奥康纳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资本的自我扩张逻辑是反生态的、反城市规划的与反社会的。”要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全球经济调整的前景同全球环境调节的远景一样暗淡。”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必然对自然进行无休止的索取,因此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对自然的尊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生产过程充满危机,经济危机必然又引发生态危机,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加资本运行的成本,加重经济危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奥康纳指出,将来的生态社会主义将从“分配正义”转向“生产正义”,即使用价值主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主导抽象劳动,因此,生产由需要决定,而非由利润决定。生态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将决定生产的利润性因素转化为需求性因素。生产性正义就是将分配性正义彻底废除,因为在一个社会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分配性正义将很难实现。他对分配性正义作了具体的区分,包括经济正义、生态或环境的正义和社区或公共的正义。经济正义包括财富、收入与负担的分配公平;生态正义包括对环境利益与投入的公平分配;社区或公共正义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和积累给特定群体所带来的某些利益与损害的公平分配。奥康纳认为,分配正义越来越不可能获得合理的预测和实施,“分配正义”是被动的、消极的正义,妄图通过税收与国家福利等制度实现“分配正义”更是不可能的。生产作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探讨的中心,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使人类与自然关系重新得到集体控制,消除异化。生产正义能够将劳动过程对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劳动产品能够极大满足人的需要,同时将对生态的不利因素减小到最低程度。
奥康纳探索将生态学和社会主义进行结合,其核心是将绿色思潮和环境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进行有机整合,使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理论结合。社会主义与生态学应互为补充,因为前者强调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社会交换的关键作用,而后者赋予自然内部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基础。通过考察分析,奥康纳设计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模型:在社会政治方面,以基层民主方式替代精英统治方式,提高国家民主化水平,为实现社会公平,消除脑力与体力、思维与实践之间在差别;实行分散管理和基层自治,杜绝政府对土地、劳动等的“过度控制”,发展地方费(是否有这个字?)权威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方面,以使用价值代替交换价值,强调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的重要性。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倡生态文化,防止自然、人与劳动的异化。奥康纳认为,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要防止技术异化为压迫、剥削和破坏的力量。反对生态殖民主义、生态帝国主义等。
由于实践发展的局限性,因此奥康纳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和实现途径的探索,存在着不少缺陷,甚至是乌托邦色彩,但瑕不掩瑜,奥康纳的构想仍具有启发性的积极意义。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社会制度对生态危机的根源性等方面做出了极其深刻的剖析[4]。他们没有停留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层面探讨生态主义,而是挖掘出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拓展了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视域,从更为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和生态综合的视角去审视当今世界。虽然有些方面的论断存在缺陷,但却对人类理解生态问题、树立生态意识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对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的新特点提供了宽广的视角,也为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启迪,也使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美]詹姆斯·奥康纳. 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5.
[2]解保军. 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的联姻如何可能? ——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5) :69.
[3]崔霞.论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4]薛克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